龙 套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ya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长得奇丑无比,就算混进黑压压的群演队伍,也是最扎眼的那个。他甚至演不了恶奴甲、匪兵乙,只能扮死人,通常还是脸冲下,要不就是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那种。
  不知从何时起,他变得忙碌起来,穿梭往来于各个剧组,只因扮相好、口碑好。扮死人也要口碑?
  答案是肯定的。
  一次,他身上著了火,明明是个意外,可所有人都忽略了。那个镜头其实早就过了,人们清理现场时发现他还纹丝不动地僵卧在那里,身上的火苗突突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刺鼻的焦臭味儿。众人七手八脚地帮他灭火,可他却像没事人似的,跟在导演屁股后面一个劲儿地追问:“行吗,导演?这样行吗……”
  还有一次,他演一个吊死的人,大家又把他忘了,他便一直悬在半空。主演正在卸妆,他在上面嘶哑地嘟囔了一句:“等等,再来一遍好吗?我觉得刚才那场戏我没演好。”把底下的人吓得不行,抬头只见他的脸已憋成了茄子色,瞪鼓着双眼,舌头伸出老长。大家将他放下时才发现,绳扣后面竟无任何安全装置,他脖子上的一道勒痕触目惊心。
  时间一长,人们就把他当成了一个不起眼的道具,一个不计酬劳甚至不领盒饭的道具,那他到底图什么呢?
  “我就是热爱表演艺术……”
  他时常这样喃喃道,没人理会,更像是自言自语。
  一场古装戏。恢宏的战争场面,刀光剑影,人仰马翻……从头到尾,他都趴在地上,身上戳着一杆长矛。摄影机在飞奔交错的马腿间摇晃着,也许有那么一瞬间扫到了他,同样身穿铠甲,却没有脸,也没有一跃而起的力气,他只属于血腥惨烈的那部分……终于偃旗息鼓了,人们开始打扫“战场”。他也一脸血污地从“死人堆”里爬了起来,只是那血还在顺着脸往下淌,汩汩地,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安慰跟前被他吓坏的人,甚至还龇牙笑了笑,说:“没事的,只是有匹马跑错路线了,被它踢了一小下。”说着就摘下了头盔给大伙儿看,结果惹来阵阵尖叫——他的脑袋已经塌了半边,人们不光看到了血,还看到了白花花的东西……他不屑地摇了摇头,扬长而去,心想:这算什么,又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不也被烧死过吊死过吗?他还要尝试别的死法,所以他还会回来的……“嘿嘿,谁让我那么热爱表演艺术呢……”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桃花渡的桃花,开得绚烂如云霞时,正是漳河三月底四月初的桃花汛时节。水满盈河,花开缤纷。  两大匾黄澄澄毛茸茸的小鸡娃,在河生的船头上晃得叽叽乱叫。它们稍感到漾动,就杞人忧天地忽儿向左忽儿向右地群挤一堆。河生看得有趣,跟卖小鸡娃的长白脸后生说:“这些小不点儿太胆小了,要是碰上皮胡子……”  在漳河一带,黄鼠狼有一个很仙气的外号:皮胡子。  长白脸后生忙“呸呸呸”吐三口去晦气:“快别这么说,鸡娃胆小,
期刊
在所有的动物里,我认为马最具有肉体美。飞驰的骏马,俊朗、飘逸,哪个男儿不喜欢、不心潮澎湃呢?  可是农村里多的是牛。牛的力气大,脾气也好,任劳任怨,我们太熟悉了。  驴呢,介于马牛之间,个头儿最小,样子不好看,叫声难听,但驴耐力好,拉车推磨是一把好手。而且驴个子小,转弯儿灵活,再者食量也小,好经管,用农村人的话说就是皮实。  我七岁时,父亲遭批斗,被罚去饲养室喂牛。饲养室在村外,离村有三里路。考虑
期刊
第一次见他还是二十五年前,当时他还是一个才入佛门的年轻人。当时,我才成婚没多久却丧了父亲,我是家中长子,父亲丧事前后都由我一人打理。我们那儿的习俗,但凡有人故去要请和尚来念经超度亡灵,我花了老大一笔钱请了当地寺庙里的住持来我家诵经七天,老住持带过来的六个僧人中就有他。  他在一堆和尚中十分显眼,他生得清秀,就连那一身青灰粗布袍也能穿得十分精神。来随礼的夫人、女孩儿都暗地里瞧他。他大概也真的是六根清
期刊
天热了。青蛙咕咕呱呱叫。狗吐舌头。西瓜就上来了,可以吃西瓜了。  上来,说是某种瓜果,依着时令成熟,很有动感,仿佛舞台上的登场、亮相。西瓜说上来就上来了,黑皮、青皮,条纹、花纹,大的、小的。西瓜刀长长的,窄刃,锋利,碰着西瓜,嘣,就裂了口子。看吧,皮薄,瓤沙,汁水汪溢,能引来蜜蜂。这样的瓜最好吃。  张老姑年年就卖这样的瓜,在村口。  村口老槐树下,一面小方桌,几把小椅子,几只暖瓶,两摞茶碗,几个
期刊
鱼生就是生鱼片,用新鲜的生鱼肉切成薄片,蘸调味料食用。温州居民自古喜生食海鲜,民国时,温州的董记鱼生馆,是当时最有名气的专营鱼生的饭馆。1944年夏天,董记鱼生馆因为生意好,起鱼肉的男工不够用,老板董浩昌上紧招工。除了一个自称黄聪儿的女子报名,没有其他人敢报名,因为董记鱼生馆对刀功要求极高。董浩昌看那女子身材袅娜肤色白嫩,怎么看都不像是干活儿的样子,就想打发她走。  黄聪儿说:“你看了我的刀功不满
期刊
读阎连科的非虚构作品《我与父辈》,在第二章“想念父亲”里边,遭遇了一段让我心动的叙事。作者说他当兵期间回河南嵩县老家休假,从家里糊墙的旧《河南日报》上,看到1981年第二期《百花园》杂志的目录,上面录着他的一篇小说的题目《领补助金的女人》,于是告诉父亲,他写的小说发表了:“你看你看,还是头题呢……”两年后,作者再次回老家,看见那张旧报纸还糊在墙上,杂志目录也在。不同的是,他的名字下面,被手指戳出很
期刊
今晚,轮到衙役赵小五和王福贵值夜班。  赵小五和王福贵打着灯笼巡查了一番镇府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见无异常,遂关上大门,上了门闩,然后回到厢房,拿出几样荷叶包着的下酒菜、一坛苞谷烧,慢悠悠地喝起酒来。  夜深人静,四周寂然。  远处,有打更声依稀传来。偶尔,深巷中还有一两声狗吠。  不久,风起,灯火摇曳,渐渐地,风越来越大。未几,狂风大作,昏天黑地,天如墨盘,电闪雷鸣,瞬间,大雨滂沱,豆大的雨点噼
期刊
老常躺在床上,越想越生气,爬起来想泡一杯茶,茶罐是空的,电壶是空的,积了一层厚灰的破铝壶也是空的。他家里穷得连口冷水都没的喝,也怨不得村主任说话难听了。  他后悔和村主任打赌了,去要扶贫款,应该说几句好听的话,咋能和村主任杠上呢?虽说村主任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儿,但大小是个官儿,是官儿就喜欢让人敬着供着,等人给他上香才办事呢!再说村主任还真不错,老常穷得亲兄弟都不认了,女人孩子也跑了,别人见他都是一
期刊
光绪初年,三次科考不第,已过而立之年的杨三品,见仕途无门,便笃志劳耕,褒扬祖业。闲暇之余,广结良朋,切磋诗书,品茶论道,好不快活。  一日子时,秋高气爽,星月同辉,清源河边,拱手送走几路文朋诗友的杨三品,见友人们的灯笼,在月色下闪闪烁烁,像天上洒落的星星;潺潺的清源河,薄雾缠绕,如一条弯弯曲曲的白色舞带,他脱口吟出“文朋诗友星光远,月宫仙雾脚下临”来。  “好诗,好诗!”  身后管家轻拍枯掌,却陡
期刊
程海每天早晨上班,都要见到老裴,有时在小区大门口,有时在理发店门前,这些都是程海的必经之地。  程海是一个小局的局长,老裴是专门磨剪子抢菜刀的。每次见面,老裴都要主动问候程海:“哎,老师傅,你吃过了吗?”这让程海比较恼火。因为程海并不老,才五十出头,正是英姿勃发的年龄,人也长得白白胖胖,穿一身西服,手里拎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一看就是个坐机关拿工资的人物。有几次老裴还看见了有小车来接他,但老裴偏偏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