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古诗节奏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aro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具有节奏美的特点,郭沫若先生曾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以教材中古诗为例子,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五言、七言古诗的节奏美,接受熏陶和感染。
  一、 理解为基,自主感悟,诵读节奏的规律性
  林庚先生曾说:“中国诗歌形式从来都遵守着一条规律,那就是让每个诗行的半中腰都具有一个‘逗’的作用,我们姑且称这个为‘半逗律’。这样恰好就把一个诗行分为均匀的上下两半;不论诗行的长短如何,这上下两半相差总不出一字,或者完全相等。”他举例说,五言是“二三”,例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七言是“四三”,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掌握五言古诗“二三”、七言“四三”停顿的节奏特点呢?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有的教师在诗句中画上停顿线,辅助学生读,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有违“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的《课标》理念呢?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形成语文能力。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读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古诗停顿节奏的规律。
  【案例1】《村居》教学片段
  师:《村居》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生:描写的是春天。古诗里有“醉春烟”,我想肯定就是春天了。
  师:(出示图片)现在就请你们观察图,看看在图上哪些地方能找到春天?
  生: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草地上长满了青草,到处是绿色的一片。
  生:春天一到,我看见天上还有黄莺在飞来飞去。
  师:农历的二月,一般是3月份左右,这时候天气变暖,百花盛开,人们都陶醉在这浓浓的春意里。
  师:(出示前两行诗句)这两行诗字数虽少,却描绘出了春天充满生机的美景。我们理解了它的意思,就可以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想想,第一行描写了什么?(生读出“四三”节奏,但不够清晰)
  师:听听老师是怎么停顿的,一会儿再请你们来读读。(师范读,草长莺飞/二月天,生轻声跟着老师的节奏读)
  师:第二行该怎么读呢?同样也是先想想意思,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节奏了。(生模糊感知到,“拂堤杨柳/醉春烟”,表达了人们陶醉在春色里的浓浓情意,并读出了“四三”停顿的节奏)
  师:古诗有古诗的韵味,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两行诗,要读出节奏的美感来。
  师:草长莺飞——
  生:二月天。
  师:拂堤杨柳——
  生:醉春烟。
  男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女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练习停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并在随后多种形式的练读中,让他们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润物无声中自主感悟七言诗“四三”停顿的基本规律。另外,七言诗一般的停顿还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以及“二、二、一、二”,由此看出,后三个字具有变化。教师应该坚持在个体的诵读实践中,引导低年级学生逐步感悟后三个字节奏变化的魅力。
  二、 体验想象,尊重差异,诵读节奏的灵动性
  五言诗虽有“二三”停顿的基本规律,可是后三个字却有很强的独立性,这后三个字按句式可以分为“三、一二或二一”的变化,但无论怎样的变化,它们都能构成一个整体,具有独立的语言意义。例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学《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行诗,待学生理解诗意读出“二三”停顿节奏后,教师往往会在“东、西、南、北”下面加上符号,形式化地将后三个字分成了“二一”式,并让学生在诵读时加强重音。这四行诗句,将鱼儿嬉戏取乐的场面自然朴实地描摹出来,结合上句的“戏”,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出现鱼儿或倏忽穿梭,或潜沉浮起的画面,仅仅一个“重音符号”就能诠释出鱼儿轻松活泼、生机盎然的明快节奏。
  感悟古诗的节奏魅力,应打破教师固有的形式教学,鼓励学生结合诗句意思,大胆展开想象,将合理的理解体现在后三个字的诵读停顿中。
  【案例2】《江南(汉乐府)》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你们能把小鱼在水中快乐游玩的样子读好吗?鱼戏/莲叶间——
  生: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生“二三”停顿诵读,也有读出变式)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我读的是排成队的小鱼,它们很遵守纪律,排着队在水里一起游来游去,没有一条小鱼是掉队的。
  生: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师:你停顿的地方和他不同,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读的是一条小鱼,它一下子游到东边,在水里摆着尾巴,和好朋友打招呼;一下子又游到西边,和它的朋友捉迷藏;一会儿游到南边,吃点好吃的;一会儿又游到北边,休息一下,闻闻花香。
  古诗字数凝练,内涵意境的理解却是永无止境、因人而异的。所以,教师无需讲深讲透、束缚学生手脚,应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涵泳的时间。尊重学生合理的诵读节奏,是对学生多元理解古诗的赞许,也鼓励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学习中来。
  三、 丰富形式,活泼课堂,诵读节奏的趣味性
  体会古诗的节奏之美是离不开诵读的,但是低年级的学生行为约束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再加上古诗离学生的生活年代相距较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
  1. 动作诵读。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模仿,在诵读古诗《鹅》时,可以抓住“向天歌”“浮”“拨”等动作,让学生边表演边诵读出节奏。
  2. 配乐诵读。悦耳悠扬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选取徐缓悠长的古曲,让学生配乐诵读,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意境。
  3. 配谱学唱。在古代,诗是通过吟唱进行传播的,诗与音乐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唱古诗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并与作者情感上交融,提升学古诗的情趣。
  (作者单位: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六上第6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从文章类别来看,都是写人的课文。第18课虽然是表现巴金先生思想品格的,实际
在全世界对于能源需求越来越紧张,国内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紧迫的今天,企业能源管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有效的能源管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符合国内外当前节能减排的目
一、 这三大奇松各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  2. 学生交流:先说说勾画的句子,再说出关键的词语,最后结合资料来说明自己眼中的“奇”。  (1) 地理位置奇特。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上,长得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奇!  (2) 存活时间长。生长的地方下无寸土,扎根在山岩裂缝中,尺把高的松树都要长几十年
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将新的发明或成果进行深度开发,使其具备可利用性,然后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领域,从来转化为生产力来创造社会价值、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对科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李志石,这位曾当过四年“大兵”的普通战士业余报道员,而今成了如东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南通市记者协会副主席。在前不久的一天,我们慕名访问了他。“我从事新闻工作,虽然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来,去看看谈迁是如何从头撰写这部史书的?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心去体会谈迁重写《国榷》一书的艰辛,按要求完成作业:  1. 照样子,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写写你的感受,体会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重写《国榷》的艰辛。  例:从“四处寻访”,我读出了谈迁不怕辛劳,想让新写的《国榷》更加完备。从“亲自考察”,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  2.
这是新华日报两位记者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感情真挚,见解正确,值得一读。在我们的记者工作中,经常有人将初步了解的情况向编辑部汇报。研究确定了很理想的报道线索和题目。
【案例1】走进青海高原  1. 播放青海高原的视频。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苍茫、广阔无垠、寸草不生、凄凉……)  2. 正因为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才会使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指导朗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简洁而开阔/悲壮和苍凉/高寒和缺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3. 难怪那些边塞诗词读起来也是如此苍凉、悲壮。(配乐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神秘地拿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同学们,老师的袋子里装着许多同学们喜欢的东西,想知道袋子里装着什么吗?大家猜一猜,好吗?  生:我猜一定是故事书。  生:我想,会不会是玩具呢?  师:好,同学们猜了那么多东西,到底猜对了没有,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将袋子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有掌上游戏机、毛绒玩具、图书、还有一部老师新买的手机……)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  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