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w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间,新课改跨入了第五年,我们的小学语文经历了两个学段的实践,已走进第三学段。笔者认为课改成功的前提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能不折不扣、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真正把课改精神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教师落实课改精神和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前奏。可见,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新颖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落实和成效。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慎之又慎。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点——一个巧妙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场,是师生凭借教材进行的最初信息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让学生由过去的接受者变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内在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每节课的“导入”设计是关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潜心研究课堂导人的方法和效率。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特别重视的问题。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弃去。”如果语文课的导人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和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和学生之实际,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其情。引其思。可是,教师如何才能抓住这一契机,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新颖的“导入”,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1)合理合情。合理。就是导入要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原理。诸如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实际等;合情,就是导入设计既切合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适合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简洁明快。要明确“导入”与“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人”淹没整个课堂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3)因文制宜。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比如文情并茂的记叙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于导之以趣,激发兴趣等。
  (4)新颖别致。教师设计的“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做到“新、精、奇、巧”四个字。
  “新”是关键。有新才能吸引学生。有新才受学生欢迎,有新才让学生接受。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犹如再好的佳肴,连续吃上几顿也会让人难受,甚至反感。这就要求“导入”形式一定要新。不能千篇一律。
  “精”是本质。导入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它只起引导和激趣的作用。这就要求“导入”的内容一定要精练,不能过于繁杂。
  “奇”是吸引。好奇是少年儿童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其不意,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
  “巧”是要求。教师的“导入”要有悬念,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课堂导入从形式上看,可以有五种。一是以讲导入,或讲述,或讲解,或讲演;二是以读导入,比如吟诗诵词。朗读背诵,教师范读,学生默读;三是以议导入。提问设疑便是;四是以练导入,一般是先做一道小型习题;五是以看导人,观察一幅图画、一件模型或实物。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直接导人、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质疑导入、审题导入、介绍作者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归纳导入……
  
  二、线——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此“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就是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是打开课堂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本的一个纲,纲举而目张。可见,“教学主线”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着突出作用。
  “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告诉我们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不同的意义。同样的,因为教师在阅历、能力、眼光等方面存在不同,一篇课文也可以有多种教法。教师解读文本到什么程度。就决定了他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决定了他将把学生引领到哪个方向。现在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文难了,其实难就难在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主线。而这正好体现了“教学主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线设计可以从三个地方切入。
  1、课文的题目
  题目大多是课文的文眼,文眼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画龙点睛的“睛”,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文章的阅读起着一种导向作用。透过题目,我们往往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开课伊始,学生刚接触到文章的题目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想象力,提出想从文章中知道些什么。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可以形成清晰的教学主线。
  例如看了《窃读记》这个题目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和疑问,学生会想到“什么叫窃读?”“谁要窃读?”“为什么去窃读?”“是怎样窃读的?”“窃读好吗?为什么?”等问题,这就为课文的学习确定了方向。有时还可以反题意切入,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从了解“亲人”的意思入手,当学生知道平常理解的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时,教师可提问:“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有没有血缘关系?那么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学生读课文,抓事实来理解说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虽然不是亲人,但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
  2、关键性的语句
  (1)课文开头
  有些课文开门见山,开头中有可以带动对全文理解的词句。例如《观潮》,课文一开始就提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概括课文的重点句,也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主要内容。教师就可以抓住“天下奇观”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顺着“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呢?”这个思路去读、去想,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特别要抓住课文中说明怎么“奇”的那些重点词、句、段来理解,为学生指明思维的重点。
  (2)课文结尾
  有些课文关键词句在结尾处,例如《海底世界》一课。最后一句写“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3)过渡句段
  有些文章中间部分有过渡句段。起承上启下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然后向头尾逐步扩展。
  (4)中心词句   教材中不少课文里常有或点明主旨、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在全文中起着统领作用。教学时。我们抓住这类句子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就可以梳理出它与课文各个部分的联系,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草船借箭》一课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周瑜为什么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事情的结果人手,激发学生去探索事情的来龙去脉。诸葛亮的“神”是料事如神:他预知三天后有大雾;深知周瑜的性格、才智;深知鲁肃的为人:深知曹操的性格和用兵的特点。“妙”在短短的三天之内智取了十万枝箭:“妙”在不费吹灰之力粉碎了周瑜企图陷害他的阴谋。这些内容覆盖全篇课文。《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通过抓周瑜的一句话,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段的学习,全文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
  3.能引起争议的话题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只有有争议的话题才能让人不断提出和思索。因此,能引起争议的话题是教师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的一个很好的契点,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点,更是可以形成教学主线的切入点。它就像阿基米德说的那个“支点”。把这个“支点”定位好,你就能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把握。进而使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梅花魂》时,我将“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作为自己的不解之处,让学生帮忙解答,将学生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三、面——一种立体的学习板块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小学语文又是基础学科,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立体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为学生设计一种立体的学习板块。
  所谓立体的学习板块。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叫“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准备讲课内容,教师完全把自己放在一个教学权威的地位。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课前准备演变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设想与计划,是一项预测活动。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包括“教什么”,还应该包括“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课堂教学因为有许多即时性因素的出现而具有“生成性”特点,而这种“生成性”恰恰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也就富有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特别关注这种“生成性”的特点,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和可能出现的教学事件,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一种立体的学习板块。例如:①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如何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导和纠正。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引导。③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时,怎么处理和发挥。④教学中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一些变化时教师如何调控。⑤课堂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⑥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课后延伸和读写结合等环节如何落实。
  只要有小学语文课堂的存在,教学设计就不可避免,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愿“一个巧妙的课堂导入,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一种立体的学习板块”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可以为此抛砖引玉。
  
  (责任编辑:梁媛)
其他文献
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是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话教学原理”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意味着一种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维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承载着师生智慧共同成长的重任。特级教师仲广群总能以他独特的语言魅力,给学生营造平等的、灵动的对话空间,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他的课堂上,
摘 要:在传统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以笔者的亲身教学经验为案例,讲述了如何在传统的形体舞蹈课中加入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思考改革形体舞蹈课的教学方式,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形体舞蹈 信息技术 教学改
摘 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协调和引导作用,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有效的、多种形式的学习策略帮助。武琼老师秉承“帮助和支持”理念,在《长征·七律》授课中,向学生提供了陈述性知识帮助、程序性知识帮助、条件性知识帮助、元认知知识帮助。这些帮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帮助;支持;武琼;教学观;《长征·七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学习是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再
摘 要:物料分拣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往通常采用传统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对物料分拣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设计及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 教学设计 物料分拣  工学结合一体化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小学诗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让古诗文在悄然无声中培育学生诗意的情怀。   关键词:赏读;品味美;享受美;入情入境;诗意情怀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它以脍炙人口、凝练含蓄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
摘 要:本文以涿州市技师学院“鴻准模具班”为例,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下的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从2012年至2019年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中的部分典型经验,以求探寻出促进学生精准就业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模具高技能人才 新型学徒制 “鸿准模具班”  近年来,我国模具制造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工艺技术、人才经验和理念设计等方面较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仍存在一定差距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渐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虽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了创设情境、开放课堂、倡导自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的教学不但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那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呢?下面结合省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苏珊的帽子》。《苏珊的帽子》是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的大意是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她不好意思光着脑袋去上学,班上的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热情而郑重地宣布全班同学都要戴着帽子来上学,而且越新奇越好。这样,当苏珊返校时就避免了一个人戴帽子的尴尬,在不知不觉中使苏珊树立了自信,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  授课老师在讲课时充分引导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懂得正确运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是追寻高雅生活的重要途径。  能力目标:正确看待好奇心与从众,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追寻高雅的生活,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观念以及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在帮助学生掌握追寻高雅生活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摘要:基于“英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