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shi97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教学应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敢于发表独创见解
  语文教学要想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开拓创造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把教学重点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到培养能力上来,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培养开拓型人才,必须在思考问题时有独到的见地,善于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多样的方式。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方面,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外界,喜欢寻根究底并发表与众不同的新奇见解。另一方面,他们见闻不广,知识还不够丰富,往往容易轻信盲从,迷信书本知识和师长,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他们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创见解,敢于标新立异,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启发比较异同
  不少同学在预习中,不作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总是发现不了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认真思考,缺乏思维积极性,此时教师可在难点上启发诱导,引起思考,产生疑问,及时表扬学生的新发现,鼓励他们创造性质疑。如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例,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文章可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问题,如:
  为什么文章不以“父子送别”或“父子分别”为题?
  父亲留给儿子的印象很多,为什么偏偏选“背影”为题材?
  文章开头写家境,这些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有关吗?
  ……
  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鉴别,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刻意求新的思维能力。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把“孔乙己”和“丁举人”这两个读书人放在一起比较,学生的思路活跃。讨论很快就取得了共识;同样是读书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和丁举人的凶残狠毒,这一切都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从而对病态社会的浓毒,作毫不留情的解剖,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同类题材的课文也可以比较。如教初三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作比较,这两篇文章都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但两者的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等却迥然不同。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作者如雕刻家,多层次精细的镂刻,凸露出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作者如漫画家,几笔线条的变形写意,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各自分别运用夸张的变形和白描的勾勒来刻画人物。 通过比较,就能不断地培养学生去寻求一些“新”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多角度思考问题
  多角度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它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这种思维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完全符合中学生好奇、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正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行文布局的严密外,还应从反面启发学生,如果不这样写,效果将会怎样。
  例如在讲《曹刿论战》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详写曹刿与鲁庄公他们的战前准备的问题——何以战?而对战争经过和结果却写得极其简略,如果都写得详尽好不好,为什么?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读书能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出一个题目,可让学生列出几种思路不同的提纲来。给一段材料,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总之,从多角度去剖析事物,把握事物的特点,选择一个新鲜的独特角度入题,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好办法。例如:写读后感,以“读《滥竽充数》一文有感”为例。分析的角度很多:①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以至最后灰溜溜地逃走了。感受点应是“没有知识、技能,就无用武之地”。②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大家却容许他混下去,而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揭发。感受点应是“社会需要有勇气的人”。③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能够混在里面装摸作样,到齐泯王时,却只能逃走了。感受点应是“什么体制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第③是不常取的角度,较容易写出新意,作文前常作这样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为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时应在“新”字下功夫。例如在讲《孔乙己》时,作者把主人公的遭遇、悲剧推到了新的高潮,孔乙己被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打断了腿,走上了死亡的深渊,于是设计一个题目 “假如孔乙己活在现在,会……”请学生想象孔乙己的遭遇。
  在讲《皇帝的新装》时,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后,怎样了?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写了《皇帝的新装》的续篇,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逆向求新的训练
  目前,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啊。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教师不要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不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已有知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路。
  例如:《说“笑”》这篇习作,一位学生的开头是:“笑”是人之常情,不少人的“笑”是同别的欢乐紧密相连,但是有的人的“笑”却是在他人痛苦时,所以“笑”常常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此文的论点,只有为他人欢乐而发出的笑,才是最有意义、最高尚的笑。通过逆向求新训练,激发学生敢于对前人结论和传统的见解进行批剔,敢于立“新”。这样,学生遇事就会深入思考,起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效果。
  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在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从学生心理出发,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按规律办事,按科学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是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正>拙文《李白的生地是条支》在《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二期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康怀远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2 年第三期发表了《对<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的一点补充
会议
中国琉璃制品烧造史源远流长,不过中国古代人常常将琉璃、玻璃和器混为一家。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学对琉璃制品的起源,形成两大学派。琉璃起源于欧洲说,梁思成根《魏书·西域志
引导学生应用探索式学习方式学习数学,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在数学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最早提出在教学中应用探索式学习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索的过程或方法。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探
【案例描述】  小全,10岁,四年级学生。他性情不定,有时活泼开朗,有时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中上,和同学关系一般。他有个嗜好,就是在课间或放学后到学校植物园、花坛、草丛里捉各种各样的虫子,如小青虫、飞蛾、蝴蝶之类的,然后极尽折磨之能事——揉、捏、搓,甚至碎尸万段,用火烧之。整个过程,津津有味,全情投入,表现出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小全是独生子,父母、爷爷、奶奶对他百般宠爱,要什么给什么,专门请了
一、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的安排体例,是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勾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6篇作品。  2、综合学习的步骤: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回顾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