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保守主义的合理性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问题上,章太炎在来势凶猛的民主浪潮中发出建立权威政治的呼声,但是回应者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他逆民主时代之潮流而发此自鸣。从对权威政治的解读、我国的政治文化、当时的经济背景、国民性以及东南亚权威政治的实践等几个方面考察,笔者认为章太炎的“权威政治”思想并非一无是处,有其合理性。
  关键词:新保守主义;权威政治;政治文化;国民性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123-03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纷纷解体。与此同时,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亦在重构之中,只是这一重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对梦想的追求与探索基础之上,章太炎便是其中的一位。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争议人物,他的一些思想因未迎合时代主流而遭到时人的不解与讥讽、今人的不屑与责难。只要重新审视他的某些思想,便会发现那是一份被人忽视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政治转型出发,阐述其“权威政治”见解的合理性。
  一、章太炎的“权威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政体寿终正寝。在寻求新国体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展开了激烈争论。在经受西方文明的屡次挑战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西方的富强之基在于民主制度。于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激进主义者主张移植此种制度安排,以迅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主张成为辛亥革命后的主流思想。
  对于孙中山等人的主张,章太炎不以为然。章太炎认为,推翻了作为封建主义最高象征的满清王朝,并不意味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必然确立。他从我国缺乏民主选举的条件、国民素质不高、经济发展不平衡、实施西方民主政治易导致地方割据,以及对西方民主政治政治模式弊端的认识等因素分析入手,认为我国不应以建立西方的政治模式为目标,而应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基础,建立“权威政治”体制,追求“精英民主”。这种体制的特点是:
  第一,相对于代议制的“普遍的参与”,““精英民主”属于一种“有限地参与”[1](P355),即政治的参与权只限于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普通大众则被排除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之外。章太炎认为,普通大众不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素质,如果政治大门对他们开放,那么政治的运行就会失控,社会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章太炎所创设的“精英民主政治”,乃是中国传统的“官僚政制与西方“分权学说”相互融合的产物”。[1](P356)
  第二,这一政体主张旨在加强中央的权力,建立一个以一人或一组织为代表的权威政治秩序,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章太炎认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国家各项政令、建设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的保障,“只能仿效法国拿破仑式的“帝制”(专制政治),建立一个拥有高度“权威”的强有力的政府,如果建立一个向英国那样的以“代议制”政府为表征的“宪政政治”,只会导致“发政益濡缓无期”[1](P359),延误中国的改革进程。章太炎所主张的“权威政治”并非中国传统的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式的“权威政治”,“由于它与制度化的分权体系相结合,由于它是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之内进行的政治运作,所以它便不可能流入传统的‘绝对主义’的专制王权。”[1](P360)“权威政治”的基础是西方的分权学。
  二、“权威政治”的合理性
  (一)对“新权威主义”的认识
  “权威主义”即权威政治,是相对于极权主义而言的。[2]最早提出“权威主义”这一概念的学者是20世纪30年代的沃格林等人。之后,萨托利、尼安•林茨、吉尔、莫•奥唐奈尔等人不断赋予权威主义新的内容,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对拉美洲、南欧等一些国家的研究。
  对“权威主义”的含义,学术界有过不少研究,但是没有明确的界定。美国学者珀尔马特将其称之为“现代权威主义”,亨廷顿称之为“新权威主义”,吉尔莫•奥唐奈尔称之为“官僚权威主义”,中国部分学者称之为“精英权威主义”,部分学者称之为“过渡性权威主义”。
  综合以上观点,“新权威主义”(且以亨廷顿的称法为名)是这样的一种政治形态,“一种政治权力集中于少数寡头集团,借助代议制形式以及其他国家工具严格控制各种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如政党活动‘利益集团的活动、社会运动,以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意识形态或政权形态。”[3]这一形态具有过渡性、暂时性,介乎于西方民主统治与传统集权政治之间,“既有非民主和非集权的一面,又有类民主和类集权的一面,它通常产生于传统的专制政治,因而既有传统政治的因素,又有现代政治的因素,这一基本特征体现在权威政治的全部政治生活中。”[4]与传统的极权主义相比,“新权威主义”有以下的特征。第一,新权威主义建立在社会已步入现代化的路途之中,以追求现代民主、经济发展为目标。第二,它不是以对“人”的权威为崇拜、为基础来统治社会,而是在对“法制”权威的肯定以及西方分权学说基础之上治理国家。第三,亨廷顿认为,权威主义是“几乎没有政治争论和竞争,但政府对社会中其他群众经济的控制是有限的。”[5]第四,在意识形态方面,“新权威主义”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并鼓励各种意识形态存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权威主义肯定传统,无疑具有保守性,但就其具有现代化导向,也就是其具有现代市场经济与中国未来民主这一目标导向而言,它又具有现代性,是近代变革思潮的一种类型。因此,在保守外衣的遮蔽之下,却透露着现代化的曙光。
  (二)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认识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得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6],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渗透进人们的政治生活。崇尚“皇权”文化是中国在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居于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之上,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基础以及儒家学说占支配地位的人伦型文化基础之上。这种文化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高无上”,强调长幼尊卑之秩序、上下等级只服从,推崇权威,国家、君主的权力被无限扩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润浸中,这种文化广泛而又深入嵌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国人的思维。等到近代社会转型之时,这种思维的“路径依赖”便成为实行民主政治的障碍,成为“新权威主义”的思想根源。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不具备立即实施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西方民主政治建立在其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内部蕴藏着对民主、平等、公平、公开、信用、法制的诉求,“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产物。”[7]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的“集权政治”观念,有助于“分权”体系的建立以及对个体的认同与思想的解放。除此之外,市场经济体现了一种“契约性”,它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把人从中世纪依附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现代政治人格,这是其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不平等、依附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呈现出不平等与依附性的特点。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子民”而无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以极权政治、皇权思想与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理论否定个人因素,强调群体意识。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强调国家、集体,否定个体的独立性,个体必须依赖于集体,不能单独存在。“子民文化”有别于“公民文化”。“子民”附属于国家,只有忠实履行国家规定的义务,没有分权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权利,缺乏自我管理、参与组织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中国也没有建立在发达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产阶级。因此,当时的中国不具备立即建立西方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四)“新权威政治”的成功实践
  二战以后,拉丁美洲、东亚等一些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在政治建设方面选择了“新权威政治”,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有些还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东亚各国的政府在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组织和领导了本国的经济建设……东亚各国政府无论是在国际体系中还是在同本国的精英、社会集团关系上,都是高度自主和强有力的。”[8]
  “‘权威主义政权’的统治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为其退出历史舞台创造了物质条件。”[9]因为经济发展使隐藏其中的自由、平等、公平、诚信等经济交换原则上升为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契约”原则,人们注重个体的独立,追求自身价值。这样一来,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得到壮大。而“中产阶级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比较关心公共权力的运用,其思想观念中蕴含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具体体现为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律意识,中产阶级的壮大销蚀了传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民主化从而获得了有利的推动力量。”[10]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性——章太炎思想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邱芝.权威主义及其转型理论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院院报,2009(1).
  [6]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8.
  [7]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8.
  [8]亨廷顿.亨廷顿谈权威主义[N].世界经济导报,1989—02—27.
  [9]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5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11]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
  [12]梁志明.当代东南亚民主化的进程与发展趋势考察[A].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亚太研究丛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3.
  [13]贾都.东亚改革发展的过渡形态:威权政治与现代化[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一些类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所说的资本主义一体化问题的新问题。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官方主流文化,这使得人们的自我主体意识逐渐减弱并趋向被同化;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方针政策只治表不治里,使得一些分歧和进步思想被一体化的生活方式所淹没。因此,有必要对尔库塞的一体化理论进行思考研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以借鉴,为我国的现代化
期刊
摘要:人类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它总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并将人类带入整体的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沃勒斯坦是一致的。二者在关于整体世界的内涵、整体世界的结构划分、整体世界的动力机制、未来世界的图景以及走向整体世界的路径等方面,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的不同。  关键词:世界历史;世界体系;整体世界;异同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76-04    “
期刊
摘要:身为这部图集的编辑成员,我深有感触:理解——从这部图集中,我们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较之前都有深刻的认识;提升——从这部图集中,踏着共产党的脚印,秉承着延安的精神,提升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以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中国的万千民众,使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压迫面前挺起腰杆,让中国人重新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  关键词:延安;红色地图集;有感 
期刊
摘要:在德国古典美学史上,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一部重要的经典名著,它强调人类要实现自由和谐与人格完善,必须依靠“美”这样一根支柱才有可能,对人民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必须的。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遵循“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什么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我们需要做什么?”的思路,条分缕析,层层深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关键词:席勒;审美教育;自由;人格完善  文章编号:978-7-80
期刊
摘 要:民俗文化从它发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都是与其实用性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民间艺术面临的传承难、发展难和保护难等多重困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传统实用价值严重缺失。传统民间艺术要永葆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实用性;铜厂皮影;发展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52-02    目前在云南,仅保山腾冲县和
期刊
摘 要:贾平凹的小说《秦腔》简谱和锣鼓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融进符号艺术中,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的精神线索和叙事线索,以此揭示性格、营造氛围、显示出秦人秦地为生命呐喊的戏曲文化情怀。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戏曲;文化精神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59-02    秦腔,又称“乱弹”,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其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
期刊
摘 要:《八六子》一词通过一系列意象来寄托情思,又融情入景,情景交炼,将作者思念恋人却又相见无期的失落、惆怅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呈现出有情人“思恋人”的“断肠”情景,勾勒出一幅“凄美思恋”图。前人推崇为“写离情之典范者”,可谓当之无愧。  关键词:秦观;八六子;意象;情景交融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79-02    秦观(1049—1109),北宋文学家
期刊
摘 要:可以说,张爱玲是写情高手,她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题材都是男女间的事。但是每每读起她的小说,便让人产生一种下沉感,压抑感,失落感。她的小说中没有爱情的坚贞美好,感天动地,凄美绝伦,有的只是现实的考虑和利益的算计。  关键词:爱情;现实;苍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85-02    张爱玲在写作中始终关心的是人,而不是政治意识形态。她从生活的观点
期刊
摘 要:彝族先民广泛使用动物、植物及其他自然物质来治疗疾病,并以口传心记的方式代代传承,创造了很多独特的偏方、妙方。楚雄州双柏县李芳村彝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村子里的毕摩是彝族民间传统知识和生存经验的集大成者,以“神药两解”的方式给人们看病,在民族医药文化和毕摩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文化整合者角色。但是,在现代文明背景下,彝族传统民间医药在彝族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影响力日渐衰微。  关键词:楚雄彝
期刊
摘 要:语言符号在整个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随着文化的发展,愈来愈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理论上说,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越多,越有利于汉语的习得和运用,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因为文化的导入和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习者与某一语言知识相关的文化因素,也不仅仅是教给学习者如何在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中顺利交际的能力,而应该以培养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