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境与情境的完美交融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八六子》一词通过一系列意象来寄托情思,又融情入景,情景交炼,将作者思念恋人却又相见无期的失落、惆怅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呈现出有情人“思恋人”的“断肠”情景,勾勒出一幅“凄美思恋”图。前人推崇为“写离情之典范者”,可谓当之无愧。
  关键词:秦观;八六子;意象;情景交融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79-02
  
  秦观(1049—1109),北宋文学家,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秦观大部分词作艺术成就较高,曾受到苏轼赏识,亦因之与苏轼、黄庭坚、晃补之齐名,誉为“苏门四学士”。
  纵览秦观词,总是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而且除了描写爱情的词外,其余大部分词作很少触及现实,只是一味地抒发作者失意的愁苦心情和伤春悲秋的离情别恨。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在长期流放生活中追忆旧欢残梦并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境。但是,他大部分的词作艺术手法独特,感染力强,达到了较高水平,因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秦观词或兴艳思,或有艳遇,或忆内,或怀人,或起千古幽怀,均以哀伤幽戚感伤为风。其表现男女之情的作品,虽然在整体风格上仍是继承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但基本上脱去了前人浓艳绮丽的习气,而代之以清新妩丽之笔调,写艳情终有品格,淡然有味,浅语有致,已经显示出专主情致与抒情深婉的风格特征。如其早年作品《八六子》一词,就深刻地体现出这种主情又幽婉的风貌。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首词是秦观思念恋人的作品。词作中作者那种发自心底的情思真挚深切、凄婉哀伤,感人至深。
  独倚危亭,任思念将自己层层包裹。怀想当年与佳人柳外难舍难分,无尽无奈的离恨愁绪,在心中漫延,恰如春草,萋萋还生,倍增无限怅愁。让愁绪从眉梢溜走吧,忆昔年,柳舞东风,偶遇美人,柔情似水,顾盼神采,不禁魂牵梦绕。想象中,一切都如往日的温情般迷蒙,在眉梢踌躇着。美好的时光稍纵即逝,婉转的琴音亦已难闻,翠绡的清香也随风淡去,无处寻觅,似如流水的无情,难抵阴晴的变幻。如丝的愁绪在凄婉的心中缠绕,黄鹂的啼鸣漫不经心的飘入心头,倦倦的让人心颤……
  一、以“物”表“情”
  词作中充满了柳外送别的忧思,充满了泪洒亭边的哀愁,充满了追忆往昔的惆怅,饱含思念恋人的幽婉情思。“危亭”、“芳草”、“青骢”、“红袂”、“夜月”、“春风”、“素弦”、“翠俏”、“飞花”、“残雨”、“黄鹂”等众多特定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然、哀婉的思恋场景,作者通过这一系列意象的使用将缠绵感伤的思恋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表达出作者思念恋人却又相见无期的失落、惆怅之感,那种依依不舍、凄楚迷离之情浓重且纠结在心。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是“内在之意”与“外在之象”的一种感官与精神、情与景、心与物的完美融合。作者将自己对于情人的思念之情及二人的深厚情谊全部灌注到这些优美朦胧的意象之中,通过意象来寄托情思,使这些物性具有了人性,而这些意象在词作中所具有的具体性、概括性以及情感性,也深深传达出那兼具独特性与形象性的情感体验。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引起了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跃,又产生了一种审美的愉悦。
  词中的意象不仅点明了时间性与空间性,当时的远别不知何时才能再重逢;也点明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交叉,当时的别离或许是为了日后更好的相聚。全词写令人肠断的思恋,却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选取了最富于“包孕性”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从而使形象由具体走向概括,使情感由独特走向普遍。幽深的思念之情因为意象的介入具有了很大的典型性:一方面,使得情感高度独特,它仅仅作为秦观一人所有;另一方面,又使得情感高度普遍,凡是内心有过相同或类似情愫的人都可以找到他们自己的影子,体验到一种普及性的人类情感所带来的温暖感觉。
  二、化“情”入“境”
  全词无一字言情,却又字字关情。作者以情感为主线布局抒情结构,“危亭”、“芳草”、“青骢”、“红袂”、“夜月”、“春风”、“素弦”、“翠俏”、“飞花”、“残雨”、“黄鹂”这些具体可感可见的意象在词人幽眇深挚的情感串联下,呈现出有情人“思恋人”的“断肠”情景,勾勒出一幅“凄美思恋”图,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词作劈头以情切入,又情景交炼,将恋人别后的失意伤怀,与青青芳草这一特定的春景糅合,巧妙地抒发别离愁绪。南唐后主李煜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词句,特定的意象催生出凄然别离后的无限怅恨。第四句开始以“念”字统领,由情至景,逐渐将“恨”意展开。“念柳外”至“暗惊”处,是别离之恨,以两个工整的对句,描摹分手之际,恋人难舍难分的特定动作,借整饬的句式,传幽眇之情思,离别之情融于“柳外青骢”、“水边红袂”等形象化的意象之中。写情而未及情字,含蓄婉约却情真意切。然后,词人用“怆然暗惊”四字收尾,将离别之恨引申。形象化的情感及其所拥有的审美空间构成了特定的别离情景,意象的运用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别后的思念之苦。离别对人来说,痛苦的不在分别,而是在别后的思念。美好的追忆终会回到现实,而这种今与昔的强烈对比又怎能不让人怅然若失?一人独思念,暗自伤怀无人知。所以当分别的情景再次在脑海浮现时,心中倍感惆怅。离别之思疯狂地浸蚀心头,就像那无法刬尽的芳草一样──“萋萋还生”。
  换头处,作者将惹恨的根源追溯到了上天,宛如痴言梦语,虽无理却有情,其实是对恋人的爱之深、情之切。从“无端”至“翠绡香减”,是对旧日浓情的回忆。作者以融情于景的方式怀念两人分别前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无端”、“天与”等语,“夜月”、“春风”之景,暗示这段恋情实非正常或合乎礼法,因而好景不常,美梦终会醒。这对有情人而言,实在难以承受。所以,一句“怎奈向”,便清晰地倾诉出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欢乐的时刻,如同逝去的流水,无处寻觅;如同美人的琴声亦已不闻;如同香绡上的清香随风淡去。弦断香消的想象之中,不知倾尽了多少爱恋与思念啊!“夜月”、“春风”两个对句,淋漓尽致地渲染出热恋的意境,极富象征意味。而“怎奈向”的感慨,托出了无奈之“恨”意,无限之“愁”绪。
  末四句绘眼前之景,呼应开头处的“倚”字。“片片飞花”与“濛濛残雨”总汇,不经意地将词人心中的这种“恨”意传达出来。当词人凝视飞花残雨茫然出神之际,忽然数声黄鹂的啼鸣传入耳中──是抱怨其啼声惊扰了自己的神思,抑或是因为这哀婉的啼鸣更加引发出对恋人的无限思念?作者在这里含而不露,启人想象,饶有余味。飞落的花瓣,濛濛的残雨,哀婉的黄鹂之鸣,交织成凄冷的画面,既是实景,又是作者独自久倚危亭,黯然神伤的心境,达到了意境和情境的完美统一。而这晴雨变幻的天空,又何尝不是作者起伏不定、难以排解的愁绪!作者融情入景、以景传情,在即目会心的直觉感兴中,寻觅恋情的客观对应物,通过真情实景的融入,呈现出了梅尧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隽永之境。
  全词采用情景交融,今昔交替的手法,或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今非昔比之悲,或数落睹物思人之痛,委婉曲折,将别离之思、思恋之苦、相见无期之痛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应了张炎《词源》卷下离情条对此词的评价:“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
  秦观以小令笔法作长调慢词,不仅语言高度凝练,而且在感情抒发上曲折多变,蕴含深远。全词呈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审美效果,情与景的交融展现出郁结在心的复杂情思,一腔幽怨、万种离愁,尽付深永意境之中,更觉意味醇厚。前人评少游词,常曰情辞相称或情韵兼胜,读这首《八六子》,甚觉此言不虚。前人推崇为“写离情之典范者”,可谓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秦观著 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长短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宋]张炎.词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其他文献
摘 要:海外华人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以夏志清为起点,奠定了后来“张学”研究的基础;此后,李欧梵发掘出张爱玲作品中“日常生活的叙事美学”与“悲凉”的艺术美感;而周蕾则将“细节”作为研究张爱玲作品的切入点,探讨了现代中国叙事里“历史”探究底层矛盾的情感结构。  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夏志清;李欧梵;周蕾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082-02    戴锦华在200
期刊
摘 要:中国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尘埃中经历了从依附性到独立性的艰难蜕变,从“女人也是人”,到“男女都一样”,即男女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再到“男女不一样”,即表现强烈的女性性别意识,女性自身生命的发现与讴歌,再到最后主客合一,这才是女性精神性别成长的最终归置。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精神性别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111-03    
期刊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当外来宗教传入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后,经过了与当地本土宗教交流、碰撞、涵化的曲折历史过程,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的复杂局面。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疆佤族社区的个案研究,力图揭示外来宗教在当地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芒堆;佛教;基督教;佤族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1054—03    芒堆村寨隶属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上允镇文东佤族乡多依
期刊
摘要:本文将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相关理论,探讨公共产品的价值决定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异同,分析公共产品在政府主导的分配中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正确界定,希望能为我国公共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共产品;价值;使用价值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89-03    一、引言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亦称“公共财货”、
期刊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一些类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所说的资本主义一体化问题的新问题。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官方主流文化,这使得人们的自我主体意识逐渐减弱并趋向被同化;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方针政策只治表不治里,使得一些分歧和进步思想被一体化的生活方式所淹没。因此,有必要对尔库塞的一体化理论进行思考研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以借鉴,为我国的现代化
期刊
摘要:人类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它总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并将人类带入整体的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沃勒斯坦是一致的。二者在关于整体世界的内涵、整体世界的结构划分、整体世界的动力机制、未来世界的图景以及走向整体世界的路径等方面,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的不同。  关键词:世界历史;世界体系;整体世界;异同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76-04    “
期刊
摘要:身为这部图集的编辑成员,我深有感触:理解——从这部图集中,我们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较之前都有深刻的认识;提升——从这部图集中,踏着共产党的脚印,秉承着延安的精神,提升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以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中国的万千民众,使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压迫面前挺起腰杆,让中国人重新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  关键词:延安;红色地图集;有感 
期刊
摘要:在德国古典美学史上,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一部重要的经典名著,它强调人类要实现自由和谐与人格完善,必须依靠“美”这样一根支柱才有可能,对人民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必须的。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遵循“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什么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我们需要做什么?”的思路,条分缕析,层层深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关键词:席勒;审美教育;自由;人格完善  文章编号:978-7-80
期刊
摘 要:民俗文化从它发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都是与其实用性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民间艺术面临的传承难、发展难和保护难等多重困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传统实用价值严重缺失。传统民间艺术要永葆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实用性;铜厂皮影;发展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52-02    目前在云南,仅保山腾冲县和
期刊
摘 要:贾平凹的小说《秦腔》简谱和锣鼓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融进符号艺术中,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的精神线索和叙事线索,以此揭示性格、营造氛围、显示出秦人秦地为生命呐喊的戏曲文化情怀。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戏曲;文化精神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59-02    秦腔,又称“乱弹”,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其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