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2003版的比较

来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并发布的长期根本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普通高中的化学教学实践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化学教学的最低要求[1]。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2003版课程标准)[2]。这版课程标准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时代对公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也使高中化学课程面临了新的挑战。因此,2013-2017年教育部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做了修订[1
其他文献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走向深度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总项目组”对“深度学习”的界定: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的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深度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体建构知识的认知经验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置身于社会,解决或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过程。
支架式教学方式是建构主义者在借鉴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教学方式,倡导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与知识结构网络概念指导思想。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合理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为本的基本原则,让学习成为中心,化学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现以人教版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来剖析支架式教学是如何让学习成为课堂中心的。
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实验,不仅仅是实验方式的一个改变,更是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创新。笔者根据近年来在实验教学微型化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对如何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功效做一些初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