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学常规,通常指的是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等环节。也正是这些环节,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也许也正因为是“常态”,太过熟悉而致于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我们忽略,试想如果没有那些“常态”,又何来正常、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事实上,也惟有让这些“常态”真正地规范、正常,“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等等, 才有抓手,才有落脚的地方,也才有实际的意义。
明确要求
从教育学的观点讲,只有知才有行。所以要让老师们做实常规,就必须把常规的要求公之于众、熟记于胸。常规的制定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实际制定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教学常规。二是要杜绝教学常规的表面化、粗线条。其实,教学常规中的诸环节,绝不是花架子,要一点一滴去做。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这节课“教什么?”二是“怎么教?”,三是“为什么这么教?”“怎么教”及“为什么要这样教”就是集体备课的重头戏。也就是说我们重点要聊的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这可以说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我们把管的常规归纳为“六个一”模式,即一周一次超周备课备、一周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一周一次教研组集体研讨备课、一周一次课例研讨反思活动、一月一次教学常规自查与检查、一月一次校本培训。
有效控制
滴水能穿石,靠的是一个“恒”字,抓教学常规管理最忌时冷时热,有始无终。而事实上,这样的工作也最容易三日风两日雨,虎头蛇尾。对待执行教学常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是坚持周抽查不动摇;二是坚持常规月查不动摇;三是坚持思想引领不动摇,提出作为教师没有持之以恒遵守“规矩”的毅力,就很难使自己形成严谨踏实的教风。
1、抽查课堂,破解课堂教学日常管理难题
备课、课前准备、候课、上课、作业布置等,这一系列工作构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常规流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日常管理,我们认为听课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最佳途径,能够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但是,听随堂课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全面实施,因此,我校在听随堂课的基础上,以抽查课堂的方式,对课堂教学展开调查,以百分之百的覆盖面,收集课堂信息,认清现状,找到问题,及时调整。
2、听评课,探寻学科教学规律
从学科教学出发,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探寻学科教学规律,开展专题研究课活动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课,每个环节都要将“研究”二字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一是每个教研组每学期有一位教师上一节校级研究课;二是其余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教研组公开课,以同题会课和同一单元系列课为主,促进教师对某一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某一单元的系统解读;三是课题研究课,每个课题组根据研究专题每组至少上五到六节研究课。
听评课的过程也是检查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过程。比如,在学生独立作业时观察其作业过程,看他们是否已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这种方式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听课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执教者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也了解了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状态,这也是评课的重要内容。另外,我们在“三课型”达标活动中提出的分项研究、重点突破,高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遵循的规律,把落实课程目标放在首位的思想等都是在听评课过程中的收获。
3、课堂文化引领,将落实进行到底
课堂文化具有引导、规范的功能,我们期待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可以量身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文化。期望学生优秀,就要倡导“认真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好”的课堂文化。在课堂文化的引领下,教学管理要根据教学规律来落实教学常规,要按不同的要求细化,然后落实到教师,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落实到细节,将落实进行到底。
综上所述,常规能否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检查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工作态度,为了保证检查的有效性,我们对检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必须是业务骨干;二实施动态管理,随时调整不能履行职责的检查人员;三实施目标管理,检查内容具体到人,每次月查都要撰写分析报告,成绩、问题具体到人,并跟踪检查,区检查结果直接与项目检查人员的综合考核挂钩。从而保证常规检查的有效性。
真诚反馈
抓常规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旨在更有效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管”的结果必须反馈到“教”与“学”,而且要快、要及时。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集体反馈;二是当面交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尊重才有创新。在常规管理中,我们最为普遍的是用制度进行管理,因为制度可以避开人为因素。但是,假如我们一味的要求严格,一味的强调死板,势必会把我们的教师“管死”,教师们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创造思维、教学个性等就会被封杀。这可能还不是最坏的后果,一旦出现教师的抵触情绪,恐怕我们的制度在实行的时候就很难达到目的。所以我们更多地提倡面对面地交流,在交流中领导者不要把自己的认识、观点强加给老师,要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跟踪指导
老师们长期形成的习惯不是一次会议、一次谈话可能改变的,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提醒、强化。跟踪指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跟踪”二字上,即对教师的个别指导,要把被指导教师 “盯住”,采取问题“逐一解决式”,使其循序提高。所以,每次指导都要求被指导教师要明确指导意见,使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按要求改进,下月指导时根据改进程度,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意见。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有效的,对规范教师的课堂教起到积极作用。
明确要求
从教育学的观点讲,只有知才有行。所以要让老师们做实常规,就必须把常规的要求公之于众、熟记于胸。常规的制定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实际制定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教学常规。二是要杜绝教学常规的表面化、粗线条。其实,教学常规中的诸环节,绝不是花架子,要一点一滴去做。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这节课“教什么?”二是“怎么教?”,三是“为什么这么教?”“怎么教”及“为什么要这样教”就是集体备课的重头戏。也就是说我们重点要聊的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这可以说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我们把管的常规归纳为“六个一”模式,即一周一次超周备课备、一周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一周一次教研组集体研讨备课、一周一次课例研讨反思活动、一月一次教学常规自查与检查、一月一次校本培训。
有效控制
滴水能穿石,靠的是一个“恒”字,抓教学常规管理最忌时冷时热,有始无终。而事实上,这样的工作也最容易三日风两日雨,虎头蛇尾。对待执行教学常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是坚持周抽查不动摇;二是坚持常规月查不动摇;三是坚持思想引领不动摇,提出作为教师没有持之以恒遵守“规矩”的毅力,就很难使自己形成严谨踏实的教风。
1、抽查课堂,破解课堂教学日常管理难题
备课、课前准备、候课、上课、作业布置等,这一系列工作构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常规流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日常管理,我们认为听课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最佳途径,能够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但是,听随堂课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全面实施,因此,我校在听随堂课的基础上,以抽查课堂的方式,对课堂教学展开调查,以百分之百的覆盖面,收集课堂信息,认清现状,找到问题,及时调整。
2、听评课,探寻学科教学规律
从学科教学出发,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探寻学科教学规律,开展专题研究课活动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课,每个环节都要将“研究”二字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一是每个教研组每学期有一位教师上一节校级研究课;二是其余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教研组公开课,以同题会课和同一单元系列课为主,促进教师对某一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某一单元的系统解读;三是课题研究课,每个课题组根据研究专题每组至少上五到六节研究课。
听评课的过程也是检查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过程。比如,在学生独立作业时观察其作业过程,看他们是否已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这种方式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听课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执教者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也了解了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状态,这也是评课的重要内容。另外,我们在“三课型”达标活动中提出的分项研究、重点突破,高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遵循的规律,把落实课程目标放在首位的思想等都是在听评课过程中的收获。
3、课堂文化引领,将落实进行到底
课堂文化具有引导、规范的功能,我们期待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可以量身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文化。期望学生优秀,就要倡导“认真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好”的课堂文化。在课堂文化的引领下,教学管理要根据教学规律来落实教学常规,要按不同的要求细化,然后落实到教师,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落实到细节,将落实进行到底。
综上所述,常规能否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检查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工作态度,为了保证检查的有效性,我们对检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必须是业务骨干;二实施动态管理,随时调整不能履行职责的检查人员;三实施目标管理,检查内容具体到人,每次月查都要撰写分析报告,成绩、问题具体到人,并跟踪检查,区检查结果直接与项目检查人员的综合考核挂钩。从而保证常规检查的有效性。
真诚反馈
抓常规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旨在更有效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管”的结果必须反馈到“教”与“学”,而且要快、要及时。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集体反馈;二是当面交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尊重才有创新。在常规管理中,我们最为普遍的是用制度进行管理,因为制度可以避开人为因素。但是,假如我们一味的要求严格,一味的强调死板,势必会把我们的教师“管死”,教师们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创造思维、教学个性等就会被封杀。这可能还不是最坏的后果,一旦出现教师的抵触情绪,恐怕我们的制度在实行的时候就很难达到目的。所以我们更多地提倡面对面地交流,在交流中领导者不要把自己的认识、观点强加给老师,要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跟踪指导
老师们长期形成的习惯不是一次会议、一次谈话可能改变的,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提醒、强化。跟踪指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跟踪”二字上,即对教师的个别指导,要把被指导教师 “盯住”,采取问题“逐一解决式”,使其循序提高。所以,每次指导都要求被指导教师要明确指导意见,使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按要求改进,下月指导时根据改进程度,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意见。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有效的,对规范教师的课堂教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