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薪火传承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8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笔者在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在学习一阶段后有一些关于黎族合唱音乐发展的看法在这里做一个学习的总结。
  [关键词]黎族;黎族音乐;合唱指挥;文化;本土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43-02
  收稿日期2019-07-26
  作者简介(彭隆基(1992—),男,海南省农垦海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海口570100)
  2在祖国的最南端,有一个如明珠般的宝岛,坐落在万里碧波之上,它就是海南。在海岛上生活着原始的住民——黎族。笔者今年有幸参加了由海南师范大学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一个月的学习,感触颇深。谨以此文总结这一期以来的收获。
  初到学校,项目组对今后的学习进行了整体的安排,课程设置以大师课,黎族音乐分析,还有排练为主,其间穿插采风活动。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对黎族音乐有了一些浅显的认知。
  一、黎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黎族民间音乐在我的了解中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民间的歌曲,一个是民间的乐器。黎族民歌大致可以分为七种主题:1反映劳动生产的民歌。2反映爱情生活的民歌。3反映革命斗争的民歌。4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的民歌。5叙述民族渊源历史的民歌。6仪式和祭祀活动民歌。7传授知识和生活游戏等内容的民歌。黎族民间的音乐大多是从民歌的曲调发展而来的,这一点通过我们的采风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当地的一些民歌。民歌文化,是由民歌与文化组合而成,民歌与文化的相结合形成的这个词。关乎“民歌文化”的解读包罗万象,它可以解析為“民歌的文化”,意指民歌的音乐文化、民歌的风俗文化、民歌的语言文化等;也可以释解为“文化中的民歌”:可从仪式文化中看待民歌,将民歌视为一种仪式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民歌与文化”民歌与文化分而治之,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进行了融合。从人类社会的视角看待民歌,可将其视为人类进化用来表现人类情感的方式。故此,地区不同,民歌文化的理解方式也是千变万化。对于民歌文化的理解,可以看作个体的文化;也可以认为是更具地区性和民族性的音乐文化;更可以看作一种交融性的文化,是基于方言、风俗、历史等作用下的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更具文化的宽域性和包容性;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行为文化,由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支配而通过民歌文化直抒心意;还可以当作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更具文化意义的深刻性、民族认同性。因此,视域不同,民歌文化的释解范围、解释的意义也有所不同。笔者对于“民歌文化”的解读是这样的:民歌文化应当包含民歌自身及民歌相关的一切文化。具体而言:民歌的音乐特征、民歌的演唱特征、民歌的文化特征等等,显示“民歌文化”的范域十分广阔。由于黎族有五个语言种类区,每个语言区都因为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种类,每一种语言所对应的民歌的曲调以及唱腔风格都不相同,因此使得黎族民间音乐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就《捡螺歌》而言,在琼中,在陵水,在五指山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曲调和唱腔。据不完全统计,黎族民间音乐的曲调有三十多种,黎族民歌的歌词十分丰富,配合各种的曲调,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激昂高亢。在演唱的时候,黎族民歌主要是用黎语演唱的,被称作“黎谣正调”,但是与一些黎族与汉族等民族交融的区域,也有自己本地的语言,比如海南话、临高话等,使用这些语言对歌曲进行演唱,被称作“汉词黎调”2。还有另外一种演唱的方式,是将黎族语言和其他的语言混合起来进行演唱。黎族的民歌一般都带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特色。演唱的方式有独唱、对唱、重唱等等。而我们学习的重点便是把黎族的本土音乐变成可以搬上舞台的合唱形式。这一点海南师范大学组建了一支自己的合唱团——蓝韵合唱团,来演唱这一民族的歌曲。曾举办过一场“黎族合唱专场音乐会”,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合唱队努力融合黎族民歌唱法特色的用声,穿着民族特色的服饰的画面,尤其是极具原生态唱法(利用黎族语言演唱),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这一点是国内的任何一个合唱团无法比拟的。
  二、黎族合唱的文化意义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笔者对黎族合唱音乐有了一点粗浅的理解。首先要说的是黎族合唱这个词,实际上是分成了黎族音乐和合唱两个部分,不能一概而论。黎族音乐就是上文所介绍的黎族民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曲调极具地方特色。而合唱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合唱。如何把这两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形成自己的体系传承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它不同于以往的合唱,也不同于以往的民歌,在新世纪的体系下相当于一个新出现的音乐类别。它很好地把地方音乐和合唱这一形式结合起来,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在笔者看来,黎族合唱音乐的版本不统一,在这次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中,其中有一首《斗牛调》,有好几个不同人改编的版本,这首曲子没有一个规范的版本来制定一个本民族官方的版本,不同的作曲家在改编的时候加入了不同的元素,虽然丰富了音乐的多样性,但是同时也失去了一部分黎族音乐本来的味道。各种合唱版本鱼龙混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笔者看来这样不利于音乐本土合唱文化的传承。第二,语言问题。黎族音乐是使用本土的语言黎语来演唱,因为黎族语言只有文字没有发音,不像汉字一样形成了一个体系,所以在演唱的时候都是以音译来演唱,实际上笔者并不是很了解到底演唱了什么东西,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语言是最直接的理解,在这一点上,在笔者看来有矛盾的地方:首先,如果黎族民歌用汉语言来演唱,肯定会更加便于听众了解歌词的大意以及歌曲所表现出的意义,通俗易懂,直观地就能够理解歌词,言简意赅,听众在听到音乐的同时明白是什么类型的歌曲。其次,就是现在的按照黎族本身的语言来演唱,虽然旋律优美动听,但如果不是本民族的人很难听懂,再加上黎族本来就是一个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对于黎族的语言来说受众度是比较差的,会出现没有一句可以听懂,从而影响到听众的审美,不知道该以怎么样的理解来听。再加上演唱人员如果不是本民族会黎语的人,演唱出来更加不伦不类,连本地人都听不懂,更别说其他听众了。就像是我们在演唱外文歌曲,在不懂得外文的情况下模仿,从发音到吐字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外国人听不懂我们在唱什么,本国人更不知道。黎族的语言就像是一门新的外语,虽然文字相同但是发音完全不一样,这就导致演唱出来的东西也不能完全还原本民族的语言特色。第三,合唱音乐的伴奏问题。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黎族合唱的曲目没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伴奏类型,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很少有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伴奏类型出现,伴奏在合唱中占有很大的位置,可以为合唱增添更多的民族元素,单一的伴奏类型并不会给予合唱更多出彩的地方。第四,地方的音乐文化保护问题。黎族合唱文化没有传承,据笔者所知,除了海南师范大学蓝韵合唱团外,很少有专业性的合唱团来专门演唱黎族的合唱,这就造成了传承不好继续,没有传承的合唱是发展不下去的,如果仅仅是几首曲子的话,那黎族的音乐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地方政府官方机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保护黎族合唱音乐文化的传承,时间长了,这个类型的音乐就会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展望与思考
  黎族合唱文化,想要发展起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更改其所遇到的问题,才能使文化传承不会断篇。首先,笔者认为应该有具有权威性的机构来整合所有的黎族合唱的版本,把具有民族特色、脍炙人口的部分保留下来,去除掉烦琐以及太过现代化的元素。整合完毕之后,统一一个版本作为大众版本,让更多的业余及专业团体去演唱去传承。可以是成人团体也可以是各大中小学校的艺术合唱团。其次,关于语言的问题,笔者更倾向于用汉语来演唱,虽然使用黎族语言能够百分之百原生态地还原黎族音乐,但是如果唱不好的话就有些不伦不类,受众面太小,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果使用汉语来演唱,通俗易懂,传唱的概率就会变大,更多的人可能会喜欢上黎族的合唱音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传唱的程度会更高,不仅局限于海南岛本民族,可以唱响全国乃至于登上世界的舞台。再一点,笔者呼吁作曲家多创作一些带有民族元素的合唱伴奏肢体,这样来弥补语言上的不足,还不会随大溜,具有自己的特点。记谱方式更加正规,传唱的人才会容易接受。最后一点,关于地方文化保护方面,笔者呼吁官方的机构能够更加重视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制定统一的标准,保护其经久不衰,不断地传承下去。
  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第一期已经圆满结束了,从这一个月的学习当中大家了解了黎族当地的本土音乐文化,也演唱了很多的作品,确实对今后的合唱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看法。当我们传唱本民族的作品的时候更多地可以借鉴黎族合唱的这种方式,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这样中国的合唱才会有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保护好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点燃星星之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注释:
  1(#张睿.黎族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J.当代音乐,2017(06):8—11.
  2赵媛.谈黎族音乐及其传承发展J.音乐创作,2018,03(08):180—181.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  上海当代音乐周步入第12个年头,开放性的定位、高品质的演出以及全方位的执行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盛事。2019年9月13日晚,上音歌剧院灯火璀璨、座无虚席,第十二届上海当代音乐周开幕式驻节作曲家交响音乐会携手上海爱乐乐团、著名指挥家咸信益、小提琴家亚历山娜·马瑞卡·科尔诺维兹开启了当代音乐的视听之旅。本场音乐会共上演了六位作曲家颇具规模且风格各异的交响乐作品,表达了不同国度地域
期刊
[摘 要]  本篇文章的题目看似很长,但是笔者想谈的却很多。辽宁省鞍山市——这个由一个特大型钢厂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城市,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城市发展模式中一个非常典型成功的范例。的确,鞍山——是我们所熟知的钢铁铸造起来的一座“钢铁”之城;一个由鋼铁催生并形成钢铁文化、钢铁意志、钢铁精神的红色之都。钢铁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钢铁是这座城市灵魂,钢铁是这座城市经济支柱,那么钢铁文化则是这座城市建设发展历
期刊
[摘 要]  何为“科学的钢琴启蒙教学方法”?“少走弯路”想必是所有老师可以达成共识的,然而“少走弯路”与“最终目的”有关。无论钢琴演奏就其弹奏技术有多复杂,但其最终的目的是表达情感,传递感情。由此可见,当起点“钢琴启蒙”与终点“情感表达”联系在一起时,就已经构成了笔者所要研究的本文的主题:钢琴启蒙教学中的音乐性问题。  [关键词] 钢琴启蒙教学;音乐性;“落提”叹气语气;分句与收束;层次;和声;
期刊
[摘 要]  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其创作追求文化的世界民族主义,被定义为“后民族主义作曲”,而获得广泛认可,并以他独特的“迻译”作曲为重要创作手法。《旋律与乐队》则是能很好体现“迻译”作曲理念的代表性作品。本文将通过对此作品第一乐章的乐队音响与配器的分析研究,去了解迻译作曲理念、探究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背后折射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杰克·波蒂;迻译作曲;配器  [中图分类号]J614
期刊
[摘要]  2012年11月,作为一介农夫的“非音乐人”,林中树老人因为在“重建以屈家营音乐会为代表的冀中笙管乐,并对其进行了修复式的传承,使这一续存了数百年的北方笙管乐乐种得以复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了世界性奖项“太极传统音乐奖”,一时轰动了音乐圈内外。林中树也被视为传奇式人物。其实林中树三十余年的“音乐人生”做了很多堪称“传奇”的事情,如“京城问乐”、修路、修音乐堂、让学术会议开到屈家营
期刊
[摘 要]  中国歌剧《逐月》于2019年8月在沈阳盛京大劇院成功上演,该剧由辽宁歌剧院倾力制作,著名作曲家徐占海作曲,剧作家孙浩、丁晓春编剧,汇集了国内一流主创团队,以我国上古神话《山海经》中——“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为题材,力求通过讲述民族故事,创作时代精品,该剧一经上演,便引起了歌剧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逐月》;《情分飞,离别难》;徐占海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从近几年开始,作为著名音乐人的谭盾以及他的钢琴作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对于他的音乐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对《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学术性研究逐渐蓬勃,其中更侧重作品风格以及创作呈现的特征,而作品中演奏处理的研究性占比较少。本文将以笔者在演奏中总结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作品的曲式结构、作曲技法以及演奏处理等全方位的了解以及探究,已达到帮助演奏者对作者以及作者风格有更深入了解的目的,并在现实演奏中
期刊
摘要  郁钧剑,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出版过近百张唱片。其代表作《说句心里话》《什么也不说》《当兵干什么》《小白杨》《家和万事兴》等可谓家喻户晓。“艺术本是一家”,这一点在郁钧剑身上得到了全面的阐释。他在音乐界、书法界、文学界、美术界都有较高的声望。他的演唱可以概括为讲究歌词词意的表达和韵律的韵味,音色甜润醇厚,吐字清晰。他也一直坚持将美声唱法的技巧运用到民族作品的演唱当中,使自己的演唱具有鲜明民族韵
期刊
第二届哈尔滨音乐比赛(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Harbin)于2019年8月28日至9月10日在哈尔滨举办。哈尔滨音乐比赛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哈尔滨音乐学院共同主办,以发掘全世界年轻音乐家卓越潜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提升哈尔滨城市综合实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助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高层次、高质量、高品质的定位,为全世界音乐家提供
期刊
[摘 要]  歌剧《悲怆的黎明》是当代民族歌剧的创新之作,而《我多么想》则是该剧女主角的重要唱段,情感真挚,内涵丰富,充分展示出了“爱与恨、生与死”这个主题。在演唱该唱段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握技术要点,展开审美想象,并合理利用肢体语言,方能实现理想的二度创作,获得与创作者、观众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 咏叹调;《我多么想》;创作分析;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