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厂?一座城?一部剧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篇文章的题目看似很长,但是笔者想谈的却很多。辽宁省鞍山市——这个由一个特大型钢厂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城市,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城市发展模式中一个非常典型成功的范例。的确,鞍山——是我们所熟知的钢铁铸造起来的一座“钢铁”之城;一个由鋼铁催生并形成钢铁文化、钢铁意志、钢铁精神的红色之都。钢铁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钢铁是这座城市灵魂,钢铁是这座城市经济支柱,那么钢铁文化则是这座城市建设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条根脉。
  钢铁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貌,钢铁塑造了这座城市的高大雄伟的形象,钢铁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命运相连、一荣俱荣。  大庆油田的发现,使得东北崛起了一座油之城——大庆;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在遥远的新疆崛起了一座油城。相比之下,河南的安阳、洛阳、开封、江苏的南京、浙江的杭州以及山东的济南、安徽的黄山、辽宁的大连哪怕是西藏的拉萨,则是以历史的厚重、古代的文明以及自然美丽的风光,形成了中国版图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或以历史文化主打自己的“品牌”;或以其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先天优势为标榜发展成为旅游名城。  无论是历史名城还是旅游名城;无论是煤城、油城,还是钢的城,他们既需要经济建设的发展壮大为经济基础,又需要厚重的文化做积淀。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历史事实业已证明,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大众精神品质塑造和提升,尤其是城市大众精神素养的不断提升——即塑造这个城市精神文化品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艺术教育的培育和引领。那么,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鞍钢,特别是由鞍钢组建的“鞍山钢铁学院”——今天的辽宁科技大学,培育和引领城市大众精神和文化的重任,从她建立那天起,就历史性地落在自己的肩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逢共和国之子“鞍钢”建厂79周年。2019年10月26日,在辽宁鞍山大剧院隆重上演了一部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种巧合,抑或还是一种特意设计和安排?也许都不是,那是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为新中国钢铁之城——鞍山,奉献上的一份最好的礼赞!
  [关键词] 一个厂;一座城;一部剧;分析评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2-0009-04
  一、红色记忆——历史文化与一座城的艺术因缘
  一个厂·一座城·一部剧——三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却因为一部以钢铁工业为题材的原创音乐剧的成功创演,带给人们充满美好幸福回忆,创造了一个小小舞台的大美效果,厂·城·剧——一个充满艺术遐想的富有逻辑的历史文化链条。一部音乐剧的上演带给这座城市几代人一种“红色的美好的记忆”。特别是一部原创音乐剧在一所科技大学的诞生,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东北的钢铁之城、中国钢铁工业的一部发展历史,成为东北鞍山——这座钢铁之城经济和文化建设历史链条上的惊喜和必然!  为此,我们为辽宁科技大学、为艺术学院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创演成功喝彩!点赞!  辽宁科技大学是在鞍钢企业建起的钢铁技校、鞍山钢铁学院的基础上,几度更名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一所工科类的大学,钢铁这个刚毅坚强的文化基因,在深深地嵌入了这所学校的同时,也融进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发育过程,“钢铁”从此成为推动着这座城市繁荣和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以鞍钢为龙头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在为新中国出产第一炉钢的同时,也培育出诸如雷锋、孟泰、郭明义等一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英雄和模范,同时还铸造出了国家倡导和需要的,令人敬仰的“钢铁意志”和“钢铁精神”。
  然而,时光荏苒、时过境迁,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步履,钢铁企业举步维艰,“钢铁意志”和“钢铁精神”逐渐被人们淡忘,原本与这座城市的血肉联系的钢铁文化也在逐渐淡化。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动力,正值新中国成立70年、科大建校70年、鞍钢三大工程开工70年绝佳契机,辽科大艺术学院精心打造了与苏联名著——奥斯特洛夫斯基同名小说命名的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鞍钢建厂70周年厂庆,又是老“钢院”70周年校庆,“三喜临门”。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必须要拿出一部重量级的艺术作品隆重献礼。
  为什么要拿音乐剧作为献礼?其一,近几年,我们一直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热点题材;其二,中国音乐剧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高校的演出颇受欢迎;其三,经过与音乐剧专家沟通交流和论证,大家也一致认为:鞍钢的历史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与鞍山这座城市一荣俱荣,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业题材,也是至今无人做的好题材。但是音乐剧对于一所工科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来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用音乐剧的艺术形式来讲述故事、来表现工厂和人物、来再现新中国第一炉钢的“红色钢流”,一定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其一,辽科大艺术学院建院时间短;其二,表演专业学生底子薄、实力弱;其三,艺术学院面临着某些专业的生存还是发展的多重选择和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东北老工业题材,选择与国家命运、与一座城市的兴衰紧密相连的历史故事,作为原创音乐剧的第一主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搞出一部精彩纷呈的原创音乐剧,让学校、社会和政府能够刮目相看,搞出一部让大家喜欢看、看得懂的现实题材的音乐剧,展现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在参与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分量和专业实力,找到一条适合工科大学艺术学院生存发展的光明灿烂之路。这就是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作的初衷。面对困难和种种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亮剑”!只有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才能够开拓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二、工业题材——音乐剧创演的艰难选择
  笔者受邀观看原创音乐剧《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之后,产生诸多遐想和思考,正是这部剧激动人心、感人的故事、人物和优美动人的唱段,将笔者的思绪一下拉回到了20世纪的40年代的延安解放区。1945年5月,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成功的那天那晚上,中央书记五大书记悉数到场观看,在观看这部剧之后,中央书记处特意给剧组发来贺电:1.演出是成功的;2.歌剧结合了现实生活,具有意义;3.这部剧应该在解放区巡回演出;4.黄世仁应该枪毙。   如今,歌剧《白毛女》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历程,又经过多次的复排。如今,剧中的故事和剧中的人物早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以毫无夸张地说,这部歌剧创演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影响力,早已超出这部歌剧本身。  当我们把歌剧《白毛女》与今天的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放在一起,进行跨时空的分析与思考的时候,两部剧虽然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和演出境况,但是笔者所看重的是她的历史价值、传播价值,以及由一部原创音乐剧所产生的政治意义、社会反响。
  其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是重大的;其二,意义是现实的;其三,音乐历史叙事是真实完整和感人的;其四,大学生们的表演,虽然略显稚嫩,但是是可爱的,可贺的,可喜的;其五,剧中的许多戏剧化的情节艺术处理是令人感动的,令人记忆犹新的。  音乐剧作为当今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喜欢的一种流行文化和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是一个鲜活的、有形的文化载体,通过这个活的载体,可以表达人物形象,还可以真实地再现鞍山这座由钢铁铸造城市真实和感人的历史,并能够运用一种娓娓道来的音乐方式,形象生动地讲述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钢铁又是怎么铸造一座城市的,中国的钢铁工业又是在这样的事艰苦条件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共和国之子——鞍钢对这座城市的贡献,对新中国建设的巨大贡献,共和国不能忘记,年轻人更不能忘记!用音乐生动形象地抒写和再现那段永远难忘的历史经历,是“老钢院”(鞍山钢铁学院)——今天的“科大”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历史的叙事需要真实,历史的记录和艺术创作,既要有客观真实又要有生动鲜活的新的风格特征,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优秀传统地方文化的历史写成让大学生、年轻人,愿意看,喜欢看的,带有余温的,这种与真实历史对话的创造性新抒写,是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需要这样的力作。
  辽宁是我的第二故乡,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也是笔者常来常往的地方。我与鞍山、与鞍钢、与科大,在艺术学科和专业上沟通交流和学术研究,有一种千丝万缕的艺术因缘。
  事实上,笔者对音乐剧没有太深入的研究,也不是本人的主要研究领域。说到音乐剧,它既区别于古典歌剧,又不同于中国民族歌剧,硬说它属于歌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衍生品,对于中国歌剧来,应该是“舶来品”。自从音乐剧从古典歌剧领域独立成型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以来,越来越受到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欢迎。音乐剧作为一种大家都约定俗成运用流行演唱方法传播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其音乐风格独特鲜明,有演唱、有表演、有舞蹈,以综合舞台艺术形式见长。辽宁科技大学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遵循着音乐剧的艺术规律和创作原则,是非常成功的。笔者观剧完之后,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BW(D(S,,)][BW)]
  由一个厂发展成一座城市,这个是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模式,所谓一个厂铸造了一座城市,这个厂就是鞍钢。鞍钢——这个钢铁特大型企业,为一座城市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鞍钢所铸造的这样一个钢城,钢铁赋予它钢铁一样的坚强意志和刚毅品格。
  笔者以为,音乐剧在题材的选择上就是一个成功,不管是一部歌剧,一部话剧,还是一部音乐剧,题材是一剧之本,也是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和核心。
  目前来看,用音乐剧来表达工业题材——一部新中国钢铁工业创业史和发展史;用音乐剧来表现鞍山一座城市,是不曾有过的。以往鞍钢创业发展历史,电视剧、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曾经出现过,但是运用音乐剧——这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  怎样运用一种鲜活灵动和时尚的艺术形式表达钢铁工业题材,成为主创者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选择。主创者以为,如果写东北题材就一定要写鞍山,如果写东北的工业题材,就一定要写鞍钢,究其缘由,鞍钢、鞍山——是一个绕都绕不过去的题材,我们必须要写它。但是用一种时尚的浪漫的——高校大学生与当代年轻人喜欢的那种流行形式来写音乐剧的,没有任何成功的范例可以参照模仿,就这一点来讲,足以说明这个团队的那种勇于探索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勇气。
  历史的责任和艺术的担当,总要有人站出来去表现,谁去表现,难道让与东北毫无关系的人去担当和表现吗?因此这个题材的选择本身就是成功!这个题材,那段历史饱含着几代人的红色记忆。
  三、红色主题——永远不褪色的旋律
  這部剧取得成功有几个方面因素,其一,这部剧再现了那段新中国钢铁工业初创特殊历史,生动地再现那样一个火红年代,突出一个红色的主题;其二,大胆起用高校年轻人学生来演。为什么用大学生来演?我们可以请专家,也可以请流行音乐这方面歌星来演,那可能会表演得更漂亮,更具有轰动效应。但是这部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用高校艺术学院的学生来演,让他们去亲身体验,零距离感受新中国那段难忘的历史,所以这部剧饱含了两代人的这种深刻的,铭记在心的记忆,令人感动的故事、红色的旋律,高校大学生来演绎,这是历史的跨越和召唤。让当代大学生表达新中国工业战线涌现出的英雄精神,让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思维与优秀传统思想互相碰撞、互融互补,我觉得这部剧用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意义就在于此。
  谈到高校艺术学院学科和专业发展建设问题,近几年,我作为教育部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到全国各个高校去得比较多,了解一些一线艺术教育教学的情况,我认为一个艺术专业在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艺术教育具有所有专业学科所不能够达到和实现的特殊作用。
  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它对一座城市存在的意义,在于对一座城市大众精神文化提升的引领,这是一所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它的教育责任义务。那么我觉得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用音乐剧这种舞台艺术呈现一个厂、一座城的历史叙事,真正发挥了高校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一座城市里面,提升大众精神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建设这样一个功能得到完美体现的就是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只有是艺术教育。那么选择用学生来演这部歌剧,刚才提到的那种特殊的意义。其实还有一种常态的价值和意义,用一部剧演自己身边英雄的故事和普通人的故事,去感染观众,去引领观众,这种是“一个厂、一部剧、一座城”三者互动的最佳模式。一部剧可以唱演不衰,与一个厂、一座城的互动进入一种常态化的一种链接,我觉得一部音乐剧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演,其意义非同反响。   现在的中国高校,特别是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虽然大家都认为实践教学是音乐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非常重要。但是,即兴性、随意性、碎片化的实践教学表现则是一种常态,许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问题,只能表现出一种无奈。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特别是音乐表演,由于需要舞台才能够表演的特点,运作起来的确既麻烦又费劲,甚至是常常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因此在功利和名利以及形象工程追求驱动之下,艺术实践教学往往搞成可有可无。
  在这种情况下,辽科大艺术学院这种工科为龙头的院校,在院校大一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要实现艺术学科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并相对完美地展现专业特色,真是难上加难。一所高校要有一个统领的教学大纲和相互配套的教学计划。事实上,艺术专业在工科院校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展示自己独立的教学特性科等容易。因为要排练一部音乐剧,涉及那么多学生和教师,“牵一发动全身”,从人员调配到课程调整,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一个学院能做好一部音乐剧,真是难能可贵。如果说能够坚持排下去,坚持演下去,并能够融汇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常演不衰地坚持下去,把“一个厂、一座城、一部剧”这样一个“大戏”演好。把红色旋律唱响;把主旋律歌颂和弘扬下去,坚持下去,经过长期的演出和进一步修改,一定成为一部经典剧目。
  四、四大亮点——音乐剧创演成功的关键
  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音乐剧创演分析和阐述,我觉得这部原创音乐剧有三大亮点:
  其一,就是剧中英模——孟泰的那双结满老茧的一双老工人双手的戏剧性情节。这是一段颇有年代感、亲切感和充满正能量的大段抒情戏,一双因常年艰苦劳动而长满老茧的双手的夸张和颂扬,令我感到的热泪盈眶。这个点抓得很准、表现得也很好。如果说这段音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和深入抒情,如果年轻的小演员对这段难忘的历史和这个关键的情节理解得再透彻一些,表演得再夸张些,把握好舞台上表演的速度节奏,把人物动作以及演唱中的声音控制得恰到好处,高音再放开一些,想必扮演者的表演就一定会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和进入剧中人物的内心,想必现场的观众也一定会被深深感动,也会情不自禁地掌声雷动了。
  其二,就是剧中男主人公之一的“永刚”出国深造与妹妹一别的那段戏。这段戏再现了中苏友好关系的美好岁月,中苏友好的美好瞬间,那个年代是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留学苏联的一种难得难忘的经历,也是一种永远难以割舍的异国情怀,剧中巧妙地抓住了这个闪光点,创作了很多异国风格音乐和布景、道具等,来营造一种异国的情调——俄罗斯音乐的一种背景,这一段“妹妹”在与哥哥分别的那一刹那,“哥哥,你学成一定要早点回来啊”的一声跨越时空呼唤,让那些曾有过留学经历的鞍钢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使他们身临其境、激动不已。妹妹与哥哥的情感在这个时候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一声感人的呼唤让曾经经历过那段历史或者有过亲身经历的“海归”——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们进入到了一个充满幸福回忆和美好年华的遐想之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音乐剧舞台完成了一种美学层面的“移情”绝佳效果,掀起了一个不小的剧情高潮。
  剧中“兄妹惜别”的这个闪光点的戏剧化表达,与其说是兄妹之间的情感抒发,倒不如说代表了当年鞍钢人或者是国人对先进科学技术一种无限向往和无限渴望,说到底是对炼钢技术科技的学习和掌握。那是一代人对新生的共和国三线建设的一腔热血、那是一代人对于共和国建设报效的拳拳之心。
  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具有高中文化就已经是大知识分子了,只有极少数人具备出国学习深造的条件和机会。当然,国家拿着钱——工牌出国去学习,同时也急切地盼望留学生能够早些归来,报效祖国、报效鞍钢,尽快能够带领大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钢啊。这个情节表现得很好、很有年代感,让我感动、让我落泪。
  当然这个情节这个亮点抓得也很准确,如果说再进一步精心设计、刻苦排练,不断地提高表演水平,想必这个亮点一定能表现得更加精彩。
  其三,第三个亮点就是关于LED屏幕一个图像的再现。这个图像是这部剧一个颇有新意的创作。作为背景的图像,事实上是一个厂——鞍钢的艰苦创业历史、一个厂成长壮大的历史。在舞台上有演员的表演、有歌声、有美妙动听的音乐;同时把一幅幅放大了的展现鞍钢真实生产生活的图像也在转换中与剧情相互配合。一幅图像、一个背景、一个衬托,音乐在流动;歌声在荡漾;图像伴随音乐、歌声和舞蹈在呼应,这是音乐剧多维的审美再现。
  观众的听觉在被音乐所吸引的过程中,眼睛里看到的是一幅幅过往的历史图像,每一幅图像其实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不管是图中炼钢车间、火红的钢炉和拿着钢钎的工人,都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看得出来,那个是鞍钢简陋的厂房,那是鞍钢早期的办公大楼。LED图像的再现,给现场观众带来的是一种历史的回望和幸福满满回忆。
  其四,第四个亮点就是剧中合唱的精彩表现,合唱在音乐剧里面起的那种宏大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也是贯穿了主题的精心设计。主旋律主题的合唱语汇的音乐表达很有艺术冲击力,音乐写得还是挺成功的。而且学生唱得也很走心、很开心。
  还有就是剧中三个小演员,他们带有喜剧小品或者是曲艺杂耍的表演形式,为音乐剧的舞台效果发挥出“画龙点睛”的作用,增添了些许戏剧效果。主旋律往往是嚴肃庄重的,在突出主旋律主题的原则之下,适当添加一点逗乐、给点幽默,给点放松,想必观众更加喜欢剧中的人物。这是一个挺有意义的尝试。
  结 语
  一个厂·一座城·一部剧,这种三维一体的有机融合,这是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艺术发展的奇妙“组合”,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必然的组合。一部剧的上演,刚开始一定存在稚嫩和不足,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逐步走向成熟,当然这需要创作团队克服更大的困难,付出更多的辛苦。
  衷心希望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够继续努力,并积极筹备后续的巡回演出,预祝该剧越演越好,取得艺术上的更大成功!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  文章以中国传统说唱作品经典《情探》与中国当代最流行的说唱作品《野狼DISCO》为例,通过比较中国历史说唱发展背景、当代说唱流变及其表现手法、唱腔结构、伴奏、表演载体的异同来阐释中国说唱随历史潮流前进的轨迹,并简要反映当代中国人对于说唱的审美偏好。旨在引起一系列对中国说唱的思考,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说唱并从中得到有益启发,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国说唱作品。  [关键词]当代中国流行说唱;中国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美育已成为近年来热点词汇,苏州大学每年开设大量通识类课程的同时,积极建设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平台,截至目前,苏州大学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平台开设课程507门,其中美育相关课程15门。笔者研究苏州大学美育课程之际,参与“江南音乐文化之美”慕课网络课程幕后工作,故拟结合实践经历,以苏州大学传统课堂课程与苏州大学慕课课程做比较,探讨当代大学生美育教育课程的全新途径。  [关键词] 美育;网络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2-0001-03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从1963年到现在,50多年来,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悠扬的歌儿,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名字:才旦卓玛。  她的歌声已经融入时代的血液,流淌在历史的脉搏里,牢牢地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2017年繁花盛开的六月,才
期刊
[摘 要]  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这对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音乐鉴赏课作为高中音乐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潍坊一中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鉴赏加评析的形式为启发,探析了高中音乐鉴赏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希望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 高中音乐;核心素养;音乐鉴赏;实践
期刊
[摘 要]  湘鄂边地区是指湖南西部和湖北西部交界的武陵山片区。石门县、鹤峰县地处湘鄂边武陵山区。石门、鹤峰土家山歌分别于2011、2012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分别于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对石门、鹤峰土家山歌进行了较全面的田野调查。本文拟以石门、鹤峰土家山歌为例,探讨湘鄂边区土家山歌传承与创新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石门土家山歌;鹤峰土家山歌;传承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合唱是歌唱的最高形式,它有着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合唱团又以其独特纯净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好评。本文以儿童合唱团为研究对象,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融入蒙古族民歌素材,将儿童合唱团演唱的作品丰富起来。主要内容包括蒙古族民歌素材的整理提炼、儿童合唱团训练的特点、遇到的问题,以及蒙古族民歌素材在儿童合唱团中的应用对我们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期刊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我对刘聪老师的第一印象,此“声”不仅仅指他的经典代表作——艺术歌曲《故园恋》,还指从别人口中传来让我略有耳闻关于老师的口碑和声望,以及各种声乐比赛和音乐会的演唱曲目等。幸运的是自己能亲自与老师对话,短短的数小时,行间一席话,让人无限回甘,若有所思。  一、特殊年代的阴差阳错  在采访过程中,刘聪老师说:“走上学习音乐的道路,也算是一个契机吧,也许是悲剧,也许是喜剧,也或许是
期刊
[摘 要]  19世纪的著名作曲家瓦格纳在他创作的歌剧作品中颠覆了浪漫主义风格时期传统歌剧的基本范式与“他律”性特征的审美传统。在其歌剧《汤豪瑟》的选段《伊丽莎白咏叹调》中就彰显出了很多瓦格纳的综合性、戏剧性内涵特点。本文从分析这些咏叹调的“音乐”“审美”等元素,来透视歌剧内涵中的“戏剧性”特征。  [关键词] 戏剧性思维;戏剧性语言;终曲;无终止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创作、教学、研究、艺术实践四维一体构建地域音乐特色课程“黎族合唱”在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育传承、传播体系。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独树一帜的黎族合唱是黎族音乐现代传承的成功典范;其二,以四维一体的模式构建地域音乐特色课程“黎族合唱”在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传承样态;其三,以四维一体模式构建地域音乐特色课程“黎族合唱”在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育传承的价值及意义。  [
期刊
[摘 要]  上海当代音乐周步入第12个年头,开放性的定位、高品质的演出以及全方位的执行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盛事。2019年9月13日晚,上音歌剧院灯火璀璨、座无虚席,第十二届上海当代音乐周开幕式驻节作曲家交响音乐会携手上海爱乐乐团、著名指挥家咸信益、小提琴家亚历山娜·马瑞卡·科尔诺维兹开启了当代音乐的视听之旅。本场音乐会共上演了六位作曲家颇具规模且风格各异的交响乐作品,表达了不同国度地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