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过“端”仪式的变迁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apri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传统纪年性节日,也被收录于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而作为端节主要部分的过“端”仪式则是水族人民对祖先崇拜的重要精神表达。但随着的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城乡生活的不断更新,物质生活的改变,使得民间信仰不再主导着全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过“端”仪式作为水族民众信仰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在现代社会变化过程中不断变迁。
  【关键词】:水族;过“端”仪式;变迁;丰来村
  丰来村所在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东南部。全县总人口31.47万人,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1]。该地区是水族的主要居住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民众依旧穿着传统服饰,讲水族语言,还保留传统的石砌房屋建筑。
  一、田野过程中的过“端”仪式
  端节是从水历岁末的十二月到岁初的正月或二月(相当于农历九、十月间)逢亥日分批分期进行的,其中也有部分水族是在未日或其他日子过端的。而一系列完整的过“端”仪式则包括有:祭祀物品的准备,击铜鼓,祭祖仪式,游端,赛马。
  丰来村韦姓居多,属于在水历十二月第一个亥日的第一批过端节的地区之一。水族端节前一天的夜晚与汉族春节除夕的节日气氛相同。从戌日的晚饭开始,就已经进入到过“端”仪式的时空当中,对祖先的祭祀需恪守“忌荤腥”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村寨内各家各户都在戌日之前准备好了美食招待亲戚和朋友。在这一天或前几天,村里在外工作的兄弟也都带着家眷回家,与家中的人一起准备迎接客人。戌日晚上,我们所拜访的韦永和一家[2]餐桌上备有水族人喜食的酸汤,旁边配有水族年节待客的酸肉两盘,鸡杂鸭杂两盘,鸭翅两盘,新鲜牛肉两盘,一盆已经削成薄片的广菜。主食是糯米饭和米饭两种。还配有主人家自己制作的糯米酒。由男主人带头深饮一杯之后开席,宾客也把酒杯斟满,大家边吃边聊,饮酒时不能独饮,因与餐桌上一人对饮或大家共同举杯同饮。男主人频频劝客人多饮,一直饮得醉意阑珊,尽兴为止。
  (一)铜鼓演奏
  大约晚上九点,韦永和的妻子拿出“水族铜鼓”,将粗麻绳从铜鼓侧身铜环穿过悬挂在堂屋中梁之上,离地面只有几寸。女主人先斟酒三杯,再以酒喷洒鼓身。铜鼓为内部空心半腰鼓状器形,鼓面花纹凸起,由九层圆环递增大小、中心为太阳光芒放射状图案构成。用手轻轻敲击鼓面有清脆悦耳的铜器音色,但声音但并不十分响亮。此时女主人又拿出一个木盆和一对木鼓棒,屋内所有人都聚集到鼓边准备欣赏铜鼓表演。
  男主人站在铜鼓左侧,腰身半俯,左右手各一只木鼓棒,左手木鼓棒悬与鼓面,右手木鼓棒悬于鼓侧身。女主人双手持嗡桶(木盆),使嗡桶口正对铜鼓中空处,半蹲姿势。随着男主人一声嘹亮的吆喝,击鼓开始,男主人有节拍性的用木鼓棒击打鼓面和鼓声,女主人用嗡桶对准铜鼓腹中空出做伸缩动作,与铜鼓发出的敲击声成同步节拍。铜鼓与木盆共同作用下发出悠扬圆润的“嗡”声,与之前单独用手击打鼓面的声音相比更为洪亮悦耳。听者的听觉感受也更为舒适,情绪也在铜鼓的具有节拍性的影响下变得欢快高昂。
  (二)家内祭祖仪式
  晚餐持续到晚上十一点才完全结束,主人家打扫完毕后开始进行“端节守夜”。女主人在一楼看护好从下午开始上锅蒸的“鱼包韭菜”,并用草木灰将锅碗盆钵清刷干净,以便“除夕”接祖先进家。我们与韦永和一家同围坐在火塘边进行守夜。凌晨四点,韦永和与儿子开始布置祭桌准备祭祖。祭桌摆放于神龛前,上面放置素食祭品最忌讳动物的肉作供品,也忌动物的油脂混入供品,但鱼和虾不禁,而且还必不可少,以草鱼或鲤鱼为主要原料、配之韭菜、广菜和其它佐料清蒸或清炖“鱼包韭菜”为主。其它还有豆腐、糯米(有的地方用糯米粑)、南瓜、花生瓜子、水果。祭品的四周摆上单数的碗筷,数字多为7、9、11。贡品摆放完毕,请祖先先用餐(韦永和手持香烛闭目默念三代以上的祖先名字),并请求祖先保佑后备子孙平平安安、实业有成、学习进步等。几分钟后,韦永和在正堂将纸钱烧与祖先,桌上的鱼包韭菜和酒不动,其它的贡品就撤下,家内祭祖完毕。
  (三)游端祭祖
  凌晨五点,祭品和待客的酒水,糯米饭准备完毕,此时已是水族端节亥日,上午是村寨内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共同祭祖和祝贺新年,即“游端”祭祖。由于韦永和亲是家族内的第一位兄长,且双亲已故,所以其弟兄与亲侄都在清早第一批赶来家里“游端”。水族端节忌荤腥,但鱼除外,因此招待客人的食物则是米酒与传统端节食物“鱼包韭菜”配以糯米饭。祭过祖之后的“鱼包韭菜”对与水族人来说就带有了祖先荫庇子孙的福气,按照家庭伦常要由家族内年纪最长者或是男主人剪开缠绕着“鱼包韭菜”的草绳。
  菜饭下肚之后主人韦永和开始向大家劝酒,这也是游端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人成圆形站在桌旁手持盛满米酒的酒杯。左右拿着自己的杯子上端,右手抬着右边人的杯子下端,一次下去连成一个圆圈,在韦有和的示意下大家一同吆喝三声后,左手将自己的杯中的酒送入口中,同时右手抬着右边人的杯子到其口边,让其喝下。一起喝完第一杯酒之后,以同样的方式连续喝两杯。第一轮祭祖的酒就算完毕了。接着是一个接一个地喝,并且每轮到一个人大家都陪同其吆喝三声。水族家家户户“游端”都要如此,谁家的吆喝声多,吆喝的声音越是响亮就代表这户人家人丁兴旺,来年万事顺意。
  (四)端坡赛马
  端节当日的下午恒丰乡的水族民众酒足饭饱后纷纷走出家门涌向“端坡”,准备开始水族端节最具代表性的娱乐活动——赛马。“端坡”位于恒丰乡通往镇上的主干道的出村口出的右侧山坡上,山坡的赛马道成“几字形”,宽度可以容纳四批马间隔一米排开。“几字型”端坡中间是一片杂草灌木,候场的赛马被安置在里面。参与比赛的马匹来自于恒丰乡的各家各户,今年参赛的36匹赛马分为4匹一组,先进行小组赛,取每组第一名。再将9匹马分为三组进行半决赛。最终决赛分出冠亚季军。冠军赛马的主人将会得到2000元的奖金。奖金是由乡政府出资部分和村民自愿集资而成。所有参赛的马匹主人都将得到一条毛巾的参赛奖励。赛马比赛不仅是水族民众端节为增添节日气氛的娱乐活动,来自各家各户的赛马比赛更是水族村民加强凝聚力和社交的一种方式。   二、过“端”仪式的变迁
  杜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仪式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其象征手段实现的,象征符号具有的隐喻的作用,它们才能在人们的心里激发起不可言传的“集体情感”。通过定期举行的仪式,社会情感得到激发,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强化,社会融合进而提高。然而仪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时空环境和生态环境下,人们会自觉舍弃和简化或改变仪式内容。通过仪式内容的变迁能够体现出社会集体心理状态的变化,
  (一)仪式中祭祀供品与忌荤饮食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前,端节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赛马结束前的这段时间里,被认为是迎接祖先回到家的时候,为了尊重祖先,举行祭祖仪式供奉祖先的食品中不能包含有动物油的食物(鱼除外),摆供品的桌子也不能沾油,人们还要忌荤食素。而今这种习俗已发生了明显改变。现在人们仅强调祭祖时供品一定要忌荤,同时供品中增加了许多水果、糖果、糕点等,吃饭已不必再忌荤食素了,并且肉类食物占了主角,素菜类放在了较不起眼的墙角。在三都恒丰县丰来村大部分村民家中从端节“初一”中午之后就从桌上撤下糯米饭、南瓜、广菜等素菜。取而代之的是水族喜食的酸肉等荤食。“有的地方已改素祭为荤祭。如水昂、行尝及王司地区的马寨已实行荤祭”[3]。
  (二)赛马从加强民族情感凝聚向民族体育竞技转变
  按民间故事的说法,端节的赛马活动最初是为纪念祖先艰苦创业的壮举而开展的。在水族传统意识中,端节赛马首先进行由“寨老”代表村寨民众与祖先神对话的一个“开道”仪式。传统的“开道仪式”具有固定流程,寨老需念唱祝祷词,供奉祭品,庄严肃静的作为人神之间的沟通媒介完成仪式。周边或聚或散在山坡草地上的观众以及准备跑马比赛的骑手一般都会停止喧哗或嬉笑,神情肃然的观望着这个一年一度的仪式。观众希望受到祖先神的庇佑,比赛选手则希望自己在神圣端坡上跑马能使神愉悦,增福积运。而在今天的开道仪式上,主持者固然看起来仍然一丝不苟,观众却不再完全拘限在“神”的力量笼罩之下,观众互相交谈、取笑玩乐的都不在少数;准备赛马的骑手则更是一门地调试着他们的马匹和相关的设备,很少关注“开道仪式 ”的过程 ,对他们来说 ,开道仪式的结束才是最重要时刻的开始。对于选手而言,重要的是名次和奖金,代表的是名誉和利益。
  改革开放以前的赛马既是生产生活的工具又是端节的参赛工具。现代水族村寨中,赛马已经逐渐从生产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专为端节赛马而圈养的马匹。传统跑马的娱乐性已经减弱,为了达到盈利性目的的竞技性明显增强。而今端节马坡上的赛马活动,更多转化成了一项民族体育竞技。因为奖金的引进,赛马已演变成了一种赛马竞技比赛,发展成为端节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在改革开放前,端节赛马的奖品是发给毛巾等日用品作为纪念,现在,为使端坡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赛和观看,各端坡的组织者往往在端节前几天就到邻近村寨张贴海报,公布赛马前几名骑手的奖金数目,同时还发给所有参赛者纪念品。对于选手而言,重要的是名次和奖金,代表的是名誉和利益。改革开放以前的赛马既是生产生活的工具又是端节的参赛工具。现代水族村寨中,赛马已经逐渐从生产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专为端节赛马而圈养的马匹。传统跑马的娱乐性已经减弱,为了达到盈利性目的的竞技性明显增强。就观众来说,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改变了他们对于娱乐的认同标准,更为激烈、惊险、刺激的跑马场面才是他们获得快乐体验的泉源。
  以恒丰乡丰来村为例,在端节的前一个月,本村的村民与村政府共同集资凑办端节活动的经费。全村人以自愿为基础凑集部分资金用于赛马的奖金奖励。以前赛马活动后就几乎没有其他群体性的活动,现在组织端节活动的组织者在预算时有意留下部分资金开展其他娱乐活动,比如丰来村的村委会请来了歌舞乐团在端坡对面的空地上进行表演,增添节日气氛。同时随着村落端节旅游文化的推广,端坡组织者与端坡所辖的村寨成员为了提高这些村落的声望,出现了潜在的竞争,如在集资时,人们自愿多出,为端节的文娱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吸引游客前来。
  (三)心理神性力量的弱化
  端节的祭祖仪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性代表与祖先神的沟通过程。水族人认为祖先神是存在于另一空间内,能对现世人的生产生活起到一定作用的客观存在。通过祭祖仪式能够与祖先神进行沟通并且加强人神之间的联系。在祭祖仪式中需要遵循“忌荤食”的禁忌,遵循祭祀器具的单数禁忌,祭品需由祖先神先享用。参与祭拜的男性成员在整个过程要带着虔诚的祭祖心态,向祖先神祈祷来年的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家庭内其它成员在庄重的祭祖氛围中也加强了家庭内凝聚力和祖先崇拜心理。在传统端节中最重要的祭祖仪式象征符号就是“忌荤食”,从端节的祭祖仪式开始直到赛马结束后的一天。在水族民众的信仰中,对“忌荤食”禁忌的不遵守就是对祖先神的亵渎,这种行为也将使整个家族受到惩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沟通的增强以及文化的发展,水族民众的祖先崇拜观念也从最初的对祖先神的绝对崇拜变为带有世俗意味的崇拜。大部分水族民众的“忌荤食”在祭祖仪式结束后就不再进行。往往在端节“初一”当天中午就已经将荤菜端上酒桌。在家庭内负责祭祀的男性成员也由全体男性成员转变为家庭内单独权威性男性成员。其他家庭成员也不再聚集在祭台周围,祭祖仪式简化成一个传统节日仪式习惯的延续。
  (四)过端仪式参与人群的多样化
  端节的社交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端节是以族内血缘关系范围的人员为仪式的主要参与人群。现在,随着交通的方便,流动人口的增多,许多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同事和领导成了端节客源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部分客源多数都不是水族,为了热情款待客人,忌荤食素的传统习惯法也自发地发生了变通。某些关系的培养也成了端节的功能,如端节请某些领导、同事到家过节,建立人事关系。一些兄弟甚至分工,留一人在家种田,其余到外工作或打工,种田的兄弟就负责端节接其余兄弟的客人,在外工作的也从其他方面帮助务农者,如提供农事资金、资助小孩上学等。除此之外,为发展当地经济,推广民族文化,三都水族自治县政府通过规划、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持,将水族端节端节旅游文化打造成为三都水族的地域名片。一时间端节成为节庆旅游的热门资源,为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部分地区的 “端”仪式还加入了一些表演成分,以此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三、过“端”仪式变迁的反思
  在现代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传统端节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过“端”仪式作为端节节日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日民俗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祭祖仪式的简化、仪式禁忌的弱化、仪式娱人的强化都是过“端”仪式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变迁问题。
  过“端”仪式是水族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较为典型的节日民俗事象。面对社会的变化、市场的需求,这项节日民俗已经从单纯的少数民族节日事项跳脱出来,与在地旅游业的发展结合。未来端节必定会面临到在旅游文化产业作用下的内在变迁。作为一项开发较早的节日民俗资源,部分水族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关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深度发掘端节文化内涵,重视发展与提高水族端节文化品牌,形成规模效应。然而节日民俗是依托于整体文化环境而存在的活态遗产,在对其资源开发与建设中还需注意其本真性、历史性、艺术性、民族性才能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变化中把握住传承的脉络,更有利于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传承。
  注释:
  [1]《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韦勇和为家中男主人,与妻子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在贵阳市工作,女儿在广州打工嫁给外省人,女婿为江苏籍,共同育有一女。
  [3]罗春寒:《从民间传说看水族的端节和卯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第 53 页。
  参考文献:
  [1]《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罗春寒:《从民间传说看水族的端节和卯节》,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学问化问题作为一个极富民族内涵的诗学命题,贯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始终。到了宋代,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学问化创作风气,学问化构成宋诗独特审美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了宋代诗歌最鲜明的创作特色。故本文试从宋诗学问化创作形成的社会大背景、原因上来探究一下宋诗的学问化创作的形成。  【关键词】:宋诗;学问化;背景原因;诗学  文学创作无论在何时,都不能截断众流,必须沿袭前代
期刊
中学化学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点个人的体会。
期刊
老去了的牌坊,是一幅意义深刻的画,留住了历史的痕迹,也同样描绘出了现今的壮美。纵观青岩石牌坊,记载着清代时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并留下清政府由盛到衰的脉络痕迹,同时为研究清朝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源。  石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牌坊为汉文化独特之建筑文化风貌,是清朝年间台湾历史上注重礼教、以德为尚的社会发展见证与文化结晶,如今亦为全世界汉文化交流的统一语言。每一座牌坊的精
期刊
【摘要】:吐蕃王朝时期的碑铭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献,它也是吐蕃赞布时期的政治、文化、历史、宗教、外交、社会等研究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然而,赞布墀德松赞的墓碑铭文是客观地认识赞布墀德松赞时期的历史和评价这位赞布的重要依据。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建造墀德松赞墓碑铭文的历史背景,石碑的结构其铭文,墀德颂赞墓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墓碑铭文的文献价值等。  【关键词】: 墓碑
期刊
【摘要】:网络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下公民政治参与的表现,如今已经成为执政党整个民主政治建设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措施使网络监督的优势充分发挥,继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网络监督;民主政治;功能;规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监督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是传统
期刊
【摘要】:合作原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违反合作原则,却往往有不一样的喜剧、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在文学作品《红楼梦》和影视作品《人在囧途》中的语言大量使用了违反合作原则的方法,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试图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及反映出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语言;合作原则;红楼梦;人在囧途  一、合作原则  所谓会话含义,其实是指这种
期刊
巴金的名作《家》于一九三一年完成,舞台设定在一九二0年的中国四川省的成都,描写的对象是封建时代的理想大家族——四世同堂的高家。这部作品成为了巴金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的《红楼梦》。岛崎藤村的夫作《家》则创作于一九0九年,有人称这部作品为藤村的最高杰作。  巴金的《家》叙述的是一个行将崩溃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可以说,作品的主要内容都是直接取材于巴金少时成都的老家。作家自己曾多次坦言,小说中的主要人
期刊
【摘要】: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语言信息,大脑要对其筛选、记忆,留下的自然都是重要的、感兴趣的以及一些过目不忘的。不可否认,多彩的语言确实能加强人们的记忆力,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语言色彩,论述了语言色彩的分类,并且就其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集中语体形式进行了探讨,证明了丰富的语言色彩对人们记忆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色彩;记忆力;表达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沟通、交流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15年3月的重庆医改事件为例,具体分析重庆“七日之痒”发生后群众的舆论导向以及对此政府应该采取的危机公关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此次医改事件,提高政府危机触角、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关键词】:医疗改革;公共关系;政府公关危机   一、事件回顾  1.1重庆医改的具体内容   2015年3月24日,重庆市卫计委官网发布《重庆市物价局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增补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
期刊
【摘要】:道路及交通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地区间跨区域合作的基石。通过分析成渝两地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合作建设的情况,从中发现目前合作中的不足,以给出一些建议促进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现两地共同发展。  【关键词】: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现状;建议  一、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情况  首先,近年来成渝两地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主要道路和交通建设,特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