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问化问题作为一个极富民族内涵的诗学命题,贯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始终。到了宋代,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学问化创作风气,学问化构成宋诗独特审美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了宋代诗歌最鲜明的创作特色。故本文试从宋诗学问化创作形成的社会大背景、原因上来探究一下宋诗的学问化创作的形成。
【关键词】:宋诗;学问化;背景原因;诗学
文学创作无论在何时,都不能截断众流,必须沿袭前代文学传统的传承,宋代的诗歌也是如此。面对唐诗取得的巨大成就,宋诗在寻求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选取了前代诗歌传统的一些因素, 即前人诗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学问化倾向,并加以放大强化定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质,构建起了独具面目的宋诗型体。自此,“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成为了宋代诗歌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同时,宋诗学问化的定型及学问化诗论的构建,也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诗学的发展进程。学问化作为一个极富民族内涵的诗学命题,贯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始终。而诗歌发展到宋代,学问要素成为了构成宋诗独特审美风格的重要因素,因而诗歌的学问化特征也极为突出。宋诗这一特征的形成,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本文试从宋诗学问化创作形成的背景上来探究一下宋诗的学问化创作的形成。
宋诗特征的形成,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综合成果的文化,无疑是其最深层的动因,而在特定的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对前代文学传统的局部因素加以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则是这一特征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所以宋代诗歌“学问化”创作形成有两大背景:文化背景、诗学背景。笔者将一一分析。
一、宋代诗歌“学问化”创作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大体说来,诗歌学问化这一命题大体包括三点:创作主体的学问修养、诗学理论的构建和学问化在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表现,故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三点:
(一)宋代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宋代优待文人,以文人作为治国的基本力量,确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以文治国的文化政策与措施,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宋代文化得以接续中唐文化而发展到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加快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种对文化的特别重视对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宋诗创作的角度来看,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使他们加深了学问的修养,使他们在学问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上超迈了前人, 创作出学问含量大的诗歌,同时也具备了接受学问含量大的诗歌的社会审美心理与欣赏能力。这些为宋代学问化诗歌创作产生和接受造就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宋学的构建下宋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宋承五代之衰,面临儒学道统与文统的重建,而这种重建促成了宋人思维方式的改变,并渗入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使得宋诗的学问化特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首先,疑古思维的渗入,使宋人不盲从古人,对人事物都有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诗歌创作中普遍显现了一股翻案之风,即就某一问题推翻前人陈说而自出议论,而这可以充分显示出诗人的才识与学养。
其次,思辨理性精神与诗歌创作的结合,促成了宋诗谈辩尚理风格特征的形成。使宋诗更深刻冷静,也更细腻机智,褪去了感性的魅力,却焕添加了智慧的光芒,虽损失了部分形象的美感,却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得宋诗具有了哲理性内涵,这就丰富了宋诗的学问要素,加强了宋诗的学术品格。
(三)文人雅集与以学问相高风气的形成与加剧
文人雅集在宋代集会十分频繁,酬唱规模庞大,产生的作品数量更多,故在唱和中形成了比以往文人更强的争胜意识, “以才学为诗”就是他们求胜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逐步引发和加剧了诗歌创作中以学问相高的心理和风气。且这种心理随着酬唱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加剧。故宋人在这种大环境下多追求学问修养的加深,形成了宋诗的学问化创作之风。
二、宋代诗歌“学问化”创作形成的诗学背景
宋诗学问化特征的形成,是与“风骨兴象皆备”的唐诗争胜并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故无论出于适应诗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宋人对诗艺的努力探索,学问因素必然大量渗入宋诗创作中,并作为诗学传统积淀下来,形成宋诗迥异于正统唐音的宋调新变。因此宋诗的学问化创作倾向,亦是在独特的诗学背景下形成的。
(一)求变求新的创新意识
首先,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宋代诗人普遍具有了求变求新的创新意识。宋代的诗歌创作是以对中晚唐诗歌的继承与沿袭为起点的。而中晚唐的许多诗歌实际上已经包蕴了新变正统唐音的一些因素而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这些由新变因素所形成的新的风格特征,是唐诗寻求自我发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宋人的创新意识,也为宋诗的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而宋人大量以学问因素入诗,并形成了学问化的诗歌倾向,正是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宋诗寻求新变的重要手段。因此学问化的宋诗大量出现,宋代诗歌的学问化构成宋诗独特审美风格的重要因素,成为宋诗独特的风格,形成学问化之风。
(二)忌俗求雅的审美趋向
宋人有忌俗求雅的审美趣尚, 这与宋代文人自我的定位相关。宋代文人士大夫大都注重自身品格的涵养,形成了博学广识、深思彻悟、清旷醇雅的人格特性,这种种不俗的人格精神不免延伸入了宋人的诗学追求之中,因此宋诗也从整体上具有了更强的雅化倾向,从而表现出新的审美特质,而学问化则是宋诗走向雅化的绝佳途径,故宋代诗人更加注重诗歌的学问化。因此忌俗崇雅的诗学趣尚,成为宋代诗歌的学问化倾向逐步形成的重要背景之一。
(三)破体为文的创作意识
在宋人看来,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关系极为密切,且颇具知识化的特点,因而出于诗歌审美的要求与破体求新的需要,宋人发展并加剧了前人以赋为诗的作风。宋人通过取法赋体来拓展其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自然也会对赋重才学的意识加以接受,并通过以学问为诗和以学问入诗来展现才学,这也是宋代诗歌表现出较强的学问化特征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在宋代重文轻武、重视文化建设;儒学重铸,人们思维转变:文人雅集与以学问相高风气的形成与加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再加上求新求变、忌俗求雅、破体为文的诗学意识的背景下,宋代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学问化创作风气。学问化创作之风大盛,成为宋诗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诗歌特征。
参考文献:
[1]魏中林《古典诗学的学问化问题与清诗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颜文武《“宋代诗歌学问化”研究》[D].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宋史·文苑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欧阳修《六一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周裕揩《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颜文武《论宋代诗歌阐释的学问化特色》[J].广西社会科学,2012,(1)
[7]魏中林《古典诗学的学问化问题与清诗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5,(3)
[8]魏中林《学问化视角下的古典诗学与清诗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宋诗;学问化;背景原因;诗学
文学创作无论在何时,都不能截断众流,必须沿袭前代文学传统的传承,宋代的诗歌也是如此。面对唐诗取得的巨大成就,宋诗在寻求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选取了前代诗歌传统的一些因素, 即前人诗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学问化倾向,并加以放大强化定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质,构建起了独具面目的宋诗型体。自此,“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成为了宋代诗歌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同时,宋诗学问化的定型及学问化诗论的构建,也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诗学的发展进程。学问化作为一个极富民族内涵的诗学命题,贯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始终。而诗歌发展到宋代,学问要素成为了构成宋诗独特审美风格的重要因素,因而诗歌的学问化特征也极为突出。宋诗这一特征的形成,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本文试从宋诗学问化创作形成的背景上来探究一下宋诗的学问化创作的形成。
宋诗特征的形成,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综合成果的文化,无疑是其最深层的动因,而在特定的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对前代文学传统的局部因素加以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则是这一特征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所以宋代诗歌“学问化”创作形成有两大背景:文化背景、诗学背景。笔者将一一分析。
一、宋代诗歌“学问化”创作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大体说来,诗歌学问化这一命题大体包括三点:创作主体的学问修养、诗学理论的构建和学问化在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表现,故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三点:
(一)宋代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宋代优待文人,以文人作为治国的基本力量,确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以文治国的文化政策与措施,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宋代文化得以接续中唐文化而发展到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加快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种对文化的特别重视对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宋诗创作的角度来看,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使他们加深了学问的修养,使他们在学问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上超迈了前人, 创作出学问含量大的诗歌,同时也具备了接受学问含量大的诗歌的社会审美心理与欣赏能力。这些为宋代学问化诗歌创作产生和接受造就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宋学的构建下宋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宋承五代之衰,面临儒学道统与文统的重建,而这种重建促成了宋人思维方式的改变,并渗入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使得宋诗的学问化特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首先,疑古思维的渗入,使宋人不盲从古人,对人事物都有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诗歌创作中普遍显现了一股翻案之风,即就某一问题推翻前人陈说而自出议论,而这可以充分显示出诗人的才识与学养。
其次,思辨理性精神与诗歌创作的结合,促成了宋诗谈辩尚理风格特征的形成。使宋诗更深刻冷静,也更细腻机智,褪去了感性的魅力,却焕添加了智慧的光芒,虽损失了部分形象的美感,却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得宋诗具有了哲理性内涵,这就丰富了宋诗的学问要素,加强了宋诗的学术品格。
(三)文人雅集与以学问相高风气的形成与加剧
文人雅集在宋代集会十分频繁,酬唱规模庞大,产生的作品数量更多,故在唱和中形成了比以往文人更强的争胜意识, “以才学为诗”就是他们求胜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逐步引发和加剧了诗歌创作中以学问相高的心理和风气。且这种心理随着酬唱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加剧。故宋人在这种大环境下多追求学问修养的加深,形成了宋诗的学问化创作之风。
二、宋代诗歌“学问化”创作形成的诗学背景
宋诗学问化特征的形成,是与“风骨兴象皆备”的唐诗争胜并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故无论出于适应诗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宋人对诗艺的努力探索,学问因素必然大量渗入宋诗创作中,并作为诗学传统积淀下来,形成宋诗迥异于正统唐音的宋调新变。因此宋诗的学问化创作倾向,亦是在独特的诗学背景下形成的。
(一)求变求新的创新意识
首先,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宋代诗人普遍具有了求变求新的创新意识。宋代的诗歌创作是以对中晚唐诗歌的继承与沿袭为起点的。而中晚唐的许多诗歌实际上已经包蕴了新变正统唐音的一些因素而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这些由新变因素所形成的新的风格特征,是唐诗寻求自我发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宋人的创新意识,也为宋诗的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而宋人大量以学问因素入诗,并形成了学问化的诗歌倾向,正是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宋诗寻求新变的重要手段。因此学问化的宋诗大量出现,宋代诗歌的学问化构成宋诗独特审美风格的重要因素,成为宋诗独特的风格,形成学问化之风。
(二)忌俗求雅的审美趋向
宋人有忌俗求雅的审美趣尚, 这与宋代文人自我的定位相关。宋代文人士大夫大都注重自身品格的涵养,形成了博学广识、深思彻悟、清旷醇雅的人格特性,这种种不俗的人格精神不免延伸入了宋人的诗学追求之中,因此宋诗也从整体上具有了更强的雅化倾向,从而表现出新的审美特质,而学问化则是宋诗走向雅化的绝佳途径,故宋代诗人更加注重诗歌的学问化。因此忌俗崇雅的诗学趣尚,成为宋代诗歌的学问化倾向逐步形成的重要背景之一。
(三)破体为文的创作意识
在宋人看来,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关系极为密切,且颇具知识化的特点,因而出于诗歌审美的要求与破体求新的需要,宋人发展并加剧了前人以赋为诗的作风。宋人通过取法赋体来拓展其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自然也会对赋重才学的意识加以接受,并通过以学问为诗和以学问入诗来展现才学,这也是宋代诗歌表现出较强的学问化特征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在宋代重文轻武、重视文化建设;儒学重铸,人们思维转变:文人雅集与以学问相高风气的形成与加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再加上求新求变、忌俗求雅、破体为文的诗学意识的背景下,宋代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学问化创作风气。学问化创作之风大盛,成为宋诗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诗歌特征。
参考文献:
[1]魏中林《古典诗学的学问化问题与清诗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颜文武《“宋代诗歌学问化”研究》[D].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宋史·文苑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欧阳修《六一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周裕揩《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颜文武《论宋代诗歌阐释的学问化特色》[J].广西社会科学,2012,(1)
[7]魏中林《古典诗学的学问化问题与清诗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5,(3)
[8]魏中林《学问化视角下的古典诗学与清诗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