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去了的牌坊,是一幅意义深刻的画,留住了历史的痕迹,也同样描绘出了现今的壮美。纵观青岩石牌坊,记载着清代时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并留下清政府由盛到衰的脉络痕迹,同时为研究清朝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源。
石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牌坊为汉文化独特之建筑文化风貌,是清朝年间台湾历史上注重礼教、以德为尚的社会发展见证与文化结晶,如今亦为全世界汉文化交流的统一语言。每一座牌坊的精美雕刻图饰,其中皆有忠孝节义的教化意义。牌坊旧称华表,志书多称坊表、坊亭。因坊上多起楼,清代以后多称为牌楼。关于的牌坊的起源说,综合来说分为华表说和衡门说。追溯牌坊的前身,从造型来看,可能始于古代的华表及衡门。据记载,衡门最早出现于《诗经、冻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里面有牌坊的早期演变造型。
历史上,青岩古镇原有牌坊八座,可谓是古镇的一大景观,平均分布在东、西、南、北门内外,分别为功德坊、进士坊、举人坊、百岁坊、贞节坊和节孝坊。现今只有三座保存较好,其余五座已荡然无存,这三座牌坊分别为今北门外约1公里的“赵彩章百岁坊”、置于定广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 和距定广门约0.4公里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现存三座牌坊均按皇帝“圣旨”而立,建筑造型相似,均呈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项式,坐北朝南的布局,与清朝民居建造方位类似。牌坊都不设立基槽,仅仅依靠四根长方形柱基矗立。其中最早建立的是“赵彩章百寿坊”,于清道光十九年六月,其次是相隔四年的“赵理伦百寿坊”。最后是建于清同治八年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距“赵彩章百寿坊”修建时间26年。三座牌坊均跨街而建,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坊上雕刻各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工艺精湛、而且每座牌坊都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牌坊的形制优美,给现代生活有着视觉的美感。由于不同地域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人们的审美形式也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牌坊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青岩古镇位于西南地区,所以它不像中原的牌坊粗旷而庄重,而呈现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精美玲珑的艺术表现形式。牌坊属于建筑小品,用它来分割的空间极显宏观、大气、有序,而且有视觉穿透力。尽管中国的牌坊在地域上有较大差别,文化发展不尽相同,不同建筑风格的牌坊丰富多彩,但牌坊它始终像中国的汉字一样,有着非常强的统一性,尤其表现在形制及功能的统一。
雕刻可以使理想的事物寄托在实体中,让牌坊充满意境,使具象与抽象达到和谐统一,这也是青岩牌坊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石牌坊通过采用丰富的雕刻技艺,实现隐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效果,利用对大自然的感悟及日常生活实践中所感知的物体形象,巧妙结合材料,应用夸张变形、如实刻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图文的吉祥寓意,最终达到牌坊所赋予的和赏心悦目的审美需求。青岩石牌坊的雕刻装饰中,根据被旌表对象的题材内容,借助具有吉样寓意的动物、植物、符号及文字等装饰纹样,来达到弘扬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牌坊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有着导向、分割、象征以及丰富视线的实用功能。经常被建于大型建筑物组群的前端,如孔庙、寺庙,宫殿,衙署,街道,陵墓等建筑,发挥着在建筑美学上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青岩三座古牌坊及其新建牌坊对古镇的空间进行分割疏通,井然有序又谱写大气。牌坊从用途上分有记功牌坊,如“万里封侯”坊、杨遇春平苗记功坊等;节孝牌坊,它占牌坊的大多数,如“史卢氏节孝坊”、等;乐善坊,如“林贞伯中丞题杜绥甫太守三代乐善坊”;祝寿牌坊,如青岩古镇的,“赵彩章百寿坊”、“赵理伦百寿坊”等。从伦理道德分,有父子牌坊,如“父子经魁坊”;双节坊,如青岩古镇有名的一门双节“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从封建等级来讲,有官宦牌坊,如:抚牌坊、进士牌坊、翰林牌坊、举人牌坊、平民牌坊。
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麒麟鹿鹤凤、鱼鹊蝙幅禽、梅花兰花牡丹花、四君子如意卷草纹、回形万字纹等具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纹饰,通过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得到充分体现,形成纯厚、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为了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借用动植物的谐音来进行寓意,常见如:蝙蝠(福)、大象(相)、鱼(年年有余)等;也经常以动植物的特性作为吉祥图案,象征社会的精神文化。如:用龙、狮子、老虎来象征权力、威信;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牡丹象征大富大贵等。雕工艺术上,“赵彩章百寿坊”显得古朴,“赵理伦百寿坊”雕工华丽复杂,“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庄严而巧妍,其中,“赵理伦百寿坊”位置最佳,雕工吸人眼球。三座石坊不仅传承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还蕴含了极高的书法工艺价值,每座牌坊上雕刻着大量的对联文字,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令人惊赞!
从考古发现看,虽至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贵州边远地区实现了统治,但都是借助土司的力量,处于一种地方自治的局面,因而文化的影响亦相当有限。牌坊的存在也体现了中央政权及文化对边缘地区的重大影响,主流文化得以大行其道,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以汉文化为主体,与民族风俗共存的特有文化现象。 在封建社会,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及正常运行,统治者通过建立牌坊来进行表彰善有善报的社会公正;我们知道,信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而牌坊就成了这种信仰外在形式的载体之一;在中国古代缺少有效媒体传播的情况下,牌坊发挥了最广泛、最有效、最直接的传播媒介的作用。牌坊的存在从某种意义讲是封建宗法统治基础忠孝观的必然要求,是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的必然做法,是社会生活稳定需求提出的榜样引导。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用来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是封建王朝专政专治表现形式之一。例如贞节牌坊华丽的光环,却约束着古代妇女们一生的自由。青岩牌坊虽宣扬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但实质上是清政府与儒家文化与土著文化较量,是当时统治者进行政治教化的一种外在体现,也是对百姓忠实儒家文化的一种肯定,并展现着不会消退的文化魅力。
封建社会中,牌坊所带来的辉煌,里面承载了太多血和泪,所以不得不说它是深邃高远的历史天空中留下的巨大的惊叹!牌坊在封建社会中是十分庄重的纪念性建筑,用于纪念当时、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官员和获得表彰的忠、孝、节、义人物。与其说是褒奖,不如说是宣传、弘扬封建社会被视为精英者的道德、情操、思想、文化。因此,每一座牌坊都是一朵不会凋零的花,是一曲不会过时的经典乐章,是一建历史艺术品,所有的牌坊,都是向世人彰显中华的国粹,华夏的精髓。回到今天的牌坊文化,我们所要做得正如毛泽东所说,是要扬弃,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即有选择地继承。回味历史就是要审视现实;品味历史就是要重塑现实。青岩石牌坊是文化的史诗、凝固的历史,厚重而真实,经历了岁月与风霜的洗礼,更显出它的瑰丽。当我审阅它时,仿佛踏着沉重的脚步,倾听它的诉说……
石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牌坊为汉文化独特之建筑文化风貌,是清朝年间台湾历史上注重礼教、以德为尚的社会发展见证与文化结晶,如今亦为全世界汉文化交流的统一语言。每一座牌坊的精美雕刻图饰,其中皆有忠孝节义的教化意义。牌坊旧称华表,志书多称坊表、坊亭。因坊上多起楼,清代以后多称为牌楼。关于的牌坊的起源说,综合来说分为华表说和衡门说。追溯牌坊的前身,从造型来看,可能始于古代的华表及衡门。据记载,衡门最早出现于《诗经、冻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里面有牌坊的早期演变造型。
历史上,青岩古镇原有牌坊八座,可谓是古镇的一大景观,平均分布在东、西、南、北门内外,分别为功德坊、进士坊、举人坊、百岁坊、贞节坊和节孝坊。现今只有三座保存较好,其余五座已荡然无存,这三座牌坊分别为今北门外约1公里的“赵彩章百岁坊”、置于定广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 和距定广门约0.4公里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现存三座牌坊均按皇帝“圣旨”而立,建筑造型相似,均呈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项式,坐北朝南的布局,与清朝民居建造方位类似。牌坊都不设立基槽,仅仅依靠四根长方形柱基矗立。其中最早建立的是“赵彩章百寿坊”,于清道光十九年六月,其次是相隔四年的“赵理伦百寿坊”。最后是建于清同治八年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距“赵彩章百寿坊”修建时间26年。三座牌坊均跨街而建,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坊上雕刻各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工艺精湛、而且每座牌坊都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牌坊的形制优美,给现代生活有着视觉的美感。由于不同地域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人们的审美形式也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牌坊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青岩古镇位于西南地区,所以它不像中原的牌坊粗旷而庄重,而呈现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精美玲珑的艺术表现形式。牌坊属于建筑小品,用它来分割的空间极显宏观、大气、有序,而且有视觉穿透力。尽管中国的牌坊在地域上有较大差别,文化发展不尽相同,不同建筑风格的牌坊丰富多彩,但牌坊它始终像中国的汉字一样,有着非常强的统一性,尤其表现在形制及功能的统一。
雕刻可以使理想的事物寄托在实体中,让牌坊充满意境,使具象与抽象达到和谐统一,这也是青岩牌坊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石牌坊通过采用丰富的雕刻技艺,实现隐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效果,利用对大自然的感悟及日常生活实践中所感知的物体形象,巧妙结合材料,应用夸张变形、如实刻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图文的吉祥寓意,最终达到牌坊所赋予的和赏心悦目的审美需求。青岩石牌坊的雕刻装饰中,根据被旌表对象的题材内容,借助具有吉样寓意的动物、植物、符号及文字等装饰纹样,来达到弘扬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牌坊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有着导向、分割、象征以及丰富视线的实用功能。经常被建于大型建筑物组群的前端,如孔庙、寺庙,宫殿,衙署,街道,陵墓等建筑,发挥着在建筑美学上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青岩三座古牌坊及其新建牌坊对古镇的空间进行分割疏通,井然有序又谱写大气。牌坊从用途上分有记功牌坊,如“万里封侯”坊、杨遇春平苗记功坊等;节孝牌坊,它占牌坊的大多数,如“史卢氏节孝坊”、等;乐善坊,如“林贞伯中丞题杜绥甫太守三代乐善坊”;祝寿牌坊,如青岩古镇的,“赵彩章百寿坊”、“赵理伦百寿坊”等。从伦理道德分,有父子牌坊,如“父子经魁坊”;双节坊,如青岩古镇有名的一门双节“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从封建等级来讲,有官宦牌坊,如:抚牌坊、进士牌坊、翰林牌坊、举人牌坊、平民牌坊。
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麒麟鹿鹤凤、鱼鹊蝙幅禽、梅花兰花牡丹花、四君子如意卷草纹、回形万字纹等具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纹饰,通过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得到充分体现,形成纯厚、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为了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借用动植物的谐音来进行寓意,常见如:蝙蝠(福)、大象(相)、鱼(年年有余)等;也经常以动植物的特性作为吉祥图案,象征社会的精神文化。如:用龙、狮子、老虎来象征权力、威信;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牡丹象征大富大贵等。雕工艺术上,“赵彩章百寿坊”显得古朴,“赵理伦百寿坊”雕工华丽复杂,“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庄严而巧妍,其中,“赵理伦百寿坊”位置最佳,雕工吸人眼球。三座石坊不仅传承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还蕴含了极高的书法工艺价值,每座牌坊上雕刻着大量的对联文字,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令人惊赞!
从考古发现看,虽至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贵州边远地区实现了统治,但都是借助土司的力量,处于一种地方自治的局面,因而文化的影响亦相当有限。牌坊的存在也体现了中央政权及文化对边缘地区的重大影响,主流文化得以大行其道,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以汉文化为主体,与民族风俗共存的特有文化现象。 在封建社会,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及正常运行,统治者通过建立牌坊来进行表彰善有善报的社会公正;我们知道,信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而牌坊就成了这种信仰外在形式的载体之一;在中国古代缺少有效媒体传播的情况下,牌坊发挥了最广泛、最有效、最直接的传播媒介的作用。牌坊的存在从某种意义讲是封建宗法统治基础忠孝观的必然要求,是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的必然做法,是社会生活稳定需求提出的榜样引导。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用来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是封建王朝专政专治表现形式之一。例如贞节牌坊华丽的光环,却约束着古代妇女们一生的自由。青岩牌坊虽宣扬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但实质上是清政府与儒家文化与土著文化较量,是当时统治者进行政治教化的一种外在体现,也是对百姓忠实儒家文化的一种肯定,并展现着不会消退的文化魅力。
封建社会中,牌坊所带来的辉煌,里面承载了太多血和泪,所以不得不说它是深邃高远的历史天空中留下的巨大的惊叹!牌坊在封建社会中是十分庄重的纪念性建筑,用于纪念当时、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官员和获得表彰的忠、孝、节、义人物。与其说是褒奖,不如说是宣传、弘扬封建社会被视为精英者的道德、情操、思想、文化。因此,每一座牌坊都是一朵不会凋零的花,是一曲不会过时的经典乐章,是一建历史艺术品,所有的牌坊,都是向世人彰显中华的国粹,华夏的精髓。回到今天的牌坊文化,我们所要做得正如毛泽东所说,是要扬弃,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即有选择地继承。回味历史就是要审视现实;品味历史就是要重塑现实。青岩石牌坊是文化的史诗、凝固的历史,厚重而真实,经历了岁月与风霜的洗礼,更显出它的瑰丽。当我审阅它时,仿佛踏着沉重的脚步,倾听它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