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guwenshur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开展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效率,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学习与模仿阶段,因此,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益智类的课外读物,能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为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能让其储备丰富有用的课外知识,对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大有裨益。本文结合时下语文教学形势,就小学生学习情况来探讨如何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效率与质量,并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因势利导 小学生 课外阅读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变得愈加重视。在小学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建立合理、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有很大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当前,语文教学压力比较大,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由此导致很多小学生更专注于知识方面的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综合素质都是十分不利的。有鉴于此,作为老师就必须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方向与主要内容。
  一、教师应加强课外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学习
  由于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方面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他们的阅读效率与质量不高,很难拓展阅读视野,这是当前教师不得不重视的一大问题。而多阅读课外益智类读物,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很大的帮助,还能拓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所以广大教师应该从这方面着手教学。
  教师先要提前做好读物的筛选工作,以便指导学生们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阶的读物,比如益智类读物。在推荐一些益智类读物之后,还要教会学生们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教会学生们相关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这对学生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是很有帮助的。
  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其阅读范围都会受一定限制,教师在筛选语文读物的过程中,必须针对班级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挑选,要使所挑选的读物具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与兴趣,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教师挑选的读物如果超过了小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导致小学生无法理解读物里的知识,从而影响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很难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甚至会让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进行,也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意益智类读物的类型,尽量挑选内容丰富、有趣但形式简单的读物,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益智类读物的时候,不但要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同时还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课外读物。
  例如,教师在常规教学之外可以创设一个学习园地,从而指导学生阅读益智类读物,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并由此带来愉快感。这样便能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进而拓展学生们的阅读视野。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创设读书角,让每一位学生将自己的课外读物放置在这里,供其他同学阅读,从而丰富每一位同学的阅读资源,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带动每一位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当课外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比如“在这一次课外阅读中,你懂得了什么?”“你了解了哪些你以往不知道的知识?”让学生们自主回答;还要为学生解答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意。除此之外,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在课余多阅读一些益智类读物,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帮助,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
  二、教师应积极开展个性化指导教学,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重視集体阅读,因为集体阅读能使学生形成一个集体学习的观念,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外阅读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动效果,对学生们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教师首先要重视环境的创设工作,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去,这也能够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 。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多给予小学生鼓励,对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该细心地给予指导,使他们掌握恰当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这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有很大促进作用。老师也可以为学生划分相应的阅读小组,让每一个阅读小组在一定期限内上交一份阅读作业。阅读作业可以是表演活动,也可以是读后感,两者要交叉进行。当然,除了要在学校内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培养之外,还要联合学生家长一同监督学生的阅读,做到教师和家长共同管理学生。这对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阅读与分析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他们的个性对读物的选择也有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努力做到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积累更多知识储备,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
  益智类读物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知识,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时候,应指导学生多去了解书中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一些知识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变现”能力,同时融入自己的见解与感情。例如《伊索寓言》中包含许多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来体现一定的道理。学生可以将这些故事当作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使作文少一些空泛的言论,多一些真情实感。当然,不能仅靠阅读益智类读物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教师还应考虑到小学生写作的特点,推荐一些具有文学性的儿童读物。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这些童话故事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内容也十分有趣,情节也十分吸引人,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很好书籍。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塑造良好、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学习与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美贞《因势利导,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周刊》2019年第2期。
  [2] 杨琴《新形势下对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考》,《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记录着我国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经典成为重点开发对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合理引入,可以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有效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较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未能充分体现出其教学意义。因此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加强对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9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从事学校德育工作二十几年,我一直秉承“求真、向善、至美”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立德树人活动,将“真善美”育人理念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中,强化学生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回归教育本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真,是一种至纯至美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素质教育中不仅仅要求传授知识,还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在高中阶段,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工作。将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以及未来道路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教师的德育工作也有了更多的要求。班主任的方法及工作方式都应该更具创新性。本文对班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要让他们养成爱阅读的习惯,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多读书。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整本书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全面了解学习的内容。本文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探究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 实践 有
摘 要: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只有在生活中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才能不断促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把握“体验”主体,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激发“体验”兴趣,巧设“体验”情境,拓展“体验”外延,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在体验中形成良好品德。  关键词:生活体验 良好品德 活动情境  新《课标》
摘 要: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较低的教学效率对有效教学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研究解决方案,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面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三点有益的建议:  第一是要
摘 要:汉字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文字之一,是我们的国粹,是艺术中的瑰宝。然而汉字的学习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学习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还要理解汉字本身的含义,更要区分大量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由汉字延伸出的各类词语等。所以说识字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识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提升学生识字效率的同时提升课堂
摘 要:人的认知体系与独立思想人格形成的过程为:事件、现象或思想输入—“咀嚼”理解与内化—语言表达输出。基于此,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这四个维度,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旨归的语文阅读也应当沿袭“阅读—思考—表达”,即“读思达”的顺序。但此过程又必须使教师将教学主体移让给学生,即“师让学”为基础,也即依循“读思达,师让学”的教学模式。对此模式的具体创建当以阅读、思考与表达为支点,以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借时代发展之力,融科技之能,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带着较强的探究欲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主动畅游在阅读之海中,享受自主“捕鱼”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教学新常态,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给学生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抛弃了古诗文的读书,如同割断了与古人的血脉相连,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古诗文中不仅有作文的试金石,更有写作的金钥匙。读书的厚度决定了写作的高度。因此,读得精妙,方可写得独到。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陶情冶性的快乐,总结出“八步”读书法。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