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广告媒体 创新创造新价值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媒体竞争的白热化、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广告媒体既遭遇着痛苦的挑战,又面对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的市场开始全面进入了品牌竞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企业比以往更需要利用媒介与消费者进行更充分的沟通,而媒介环境的极其复杂化,使得如何选择和利用广告媒介,产生最好的广告效果。成为最困扰企业的问题。应对挑战,通过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创造媒体自己的价值,是2006年中国广告媒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传统媒体:多重创新葆有自身价值
  
  在保持现有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是传统广告媒体创新的主要目标。这种创新通过三个路径展开。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2006年,中国传统媒体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是在体制创新方面的突破。原有的媒体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变化,其发展动力已经逐渐耗尽,必须在体制上有所变化,通过体制创新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2005年12月开始执行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明确提出了建立报业市场的退出机制。2006年,对报业市场的退出机制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发和探讨。媒体市场退出机制的推进和建立,会为媒体市场的良性竞争奠定基础,使得媒体优胜劣汰,更好地作为广告媒体产生广告效果。
  电视媒体体制创新的最大进展,是突破了原有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中国电视媒体格局的难结。如由南方传媒集团所进行的区域内电视媒体纵向整合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南方模式的特点是,以省级媒体为核心,对地市县级的广电媒体进行整合。在这种整合的过程中,依托行政力量,推进产业进程。由行政力推动,而最终逐渐形成产业特性的经营的联合实体。在内容方面,以整合的优势购买或制作内容,同时,在广告经营上,以整合后的价值同媒介购买公司或者客户相抗衡,保护自己的合理利润,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的传播。中国媒体开始了从孤岛扩张型向陆地紧缩型战略转型的进程。
  经营层面的创新 经营创新过去主要是强调在媒体的发行、广告经营、以及印刷等领域探索。2006年在经营方面的突出变化,是对媒体的内容同经营的关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内容即产品。离开内容产品的改善,媒体的经营就是无源之水。随着媒体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内容的独家和创新越来越成为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央电视台2006年独家报道世界杯赛事,比赛转播期间,CCTV-1、2、5三个频道的观众规模增加1.6倍,CCTV-5的观众规模甚至可以增加11.4倍以上,受众收看有关比赛的电视节目时长比平时提升8倍左右。而且,受众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由于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比赛传播属于社会综合传播事件,CCTV-5女性受众规模增长14倍以上,男女受众处于比例均衡状态。而2006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以创新的节目形式,继续赢得了高收视率,更为湖南卫视塑造了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同时,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广告传播平台。
  以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创新 探讨应用新的数字技术,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结合,扩展传播的效果,是2006年中国传统媒体的普遍趋势。在观念上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特点和冲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行动上很多传统媒体都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继2006年5月上海文广拿到IPTV、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牌照后,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也拿到了IPTV、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牌照。而南方传媒在2006年上半年在广东已经开始了实际的手机电视运营的测试。2006年9月6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DAB移动多媒体广播正式开播,一举提供了多达12套广播节目和2套电视节目。此前,广电总局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颁发了DAB数字多媒体广播业务许可证,并出台了DAB行业标准。数字电视在中国有了更大的推广。2006年3月,信息产业部公布《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术语》。2006年8月18日,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在“2006年第8号(总第95号)中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中发布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2006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移动电视标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CMMB)”。与数字电视相关的有3个标准颁布,标志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在不断完善中升级和延伸。
  新闻出版总署在2006年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也表现了报业整体对新媒体趋势的探索。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创新经营模式,致力于提升竞争力,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是2006年中国传统媒体的共识。
  
  新媒体:创新再上新台阶
  
  2006年新媒体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网络媒体更加大众化和媒体化,手机正迅速由通讯工具向带着体温的媒体转型。2006年,新媒体作为一种广告媒体形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带动广告媒体创新 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2006年,中国的网络媒体已经全面进入了Web2.0的时代。网络媒体依据新媒体的特点更充分的媒体化。博客是2006年网络的最大亮点。5000万的注册用户,2800万的经常用户,在中国的传播领域产生了极大的震荡。以此为基础,在网络平台上,正在酝酿形成全新的媒体形式。2006年是中国的视频高速成长的起点。视频搜索技术开始引进并逐步市场运作,而各类视频网站和播客蓬勃发展。视频的发展提高了网络媒体同传统媒体的竞争力,也为广告主创造了一个更充分地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
  2006年最受人关注的新兴媒体形式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无线媒体。2006年初,两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宣布进军手机广告市场,分众传媒也在收购凯威点告之后,成立分众无线公司正式运作手机广告业务。其后,宝马公司已经通过分众无线在新浪、空中网、乐讯、TOM等多个知名WAP站点同时投放了手机广告。随着3G网络在中国的开展、移动运营商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重视、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无线上网用户的稳步增长以及广告主对无线广告的认识加深,根据iResearch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报告,2006年中国无线广告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亿元,短信广告市场规模为3.3亿元,占这个市场规模的66%,短信广告依然是主流形式的无限广告形式;WAP广告市场规模预计达到0.6亿元,占无线市场规模12%;WAPPUSH广告收入为0.8亿元,占16%;其他形式无线广告收入为0.3亿元,占6%无线广告市场呈现巨大潜力。
  经营模式的创新 2006年,新媒体在广告经营模式方面最明显的变化,是在学习借鉴传统媒体广告经营模式的同时,日益意识到同传统媒体广告经营的差异,不断探讨适合新媒体特点的广告经营模式。网络媒体在网络广告的产品、售卖方式以及效果评估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尽快形成网络广告的行业标准,推动网络广告价值的认同和提升,成为行业的共识。但手机广告的经营模式尚不成熟,其 关键原因是手机目前还不能被看作一个成熟的广告媒体形式。在3G推广之后,手机广告媒体和手机广告媒体的经营形式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户外媒体:整合资源稳固基础
  
  户外媒体是一种单纯的广告媒体形式。在目前动荡的媒体环境中,对广告客户而言,户外广告是一种效果最稳定的广告媒体。2006年户外广告媒体在整合和资源开发创新方面又有新的进展。
  以产品为基础的整合创新 2004年至今,中国户外广告市场一直以超过20%的增长率增长。然而,中国户外广告市场现状较为松散,前5强公司最多只占市场总份额的两成左右,80%多的户外广告资源仍然掌握在小型企业手中,并没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这一市场的发展前景远大于较为成熟的欧洲和北美市场,这也正是德高、维亚康姆、SPH(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凯雷等国际传媒巨头或投资巨头纷至沓来的主要原因。户外广告的整合势头从年初开始,2006年初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合并。2006年3月,TOM集团与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SPH)结成策略合作伙伴。根据协议,SPH将向TOM户外传媒集团(OMG)注资2600万美元,并持有OMG35%的股份,而TOM集团则仍持有其65%的股份。2006年9月17日,德高在京宣布,将在国内各主要城市陆续推出“巴士100变”的新产品,德高已经占据中国公交广告的40%的市场份额。户外广告的整合一直持续到2006年末。12月初,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凯雷管理宣布投资大禹公司2000万美金,合作成立分时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这些整合是以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户外广告产品为基础的。比如德高通过整合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共汽车车身广告的媒体。对于希望面对普通消费者进行沟通的企业而言,利用德高的户外车身广告网络可以产生全国性的广泛影响。
  户外广告资源的开发和创新 2005年以来,由于分众的带动,广告业出现了户外广告资源开发的热潮,各种新的媒体终端层出不穷。比如公共汽车、地铁内的移动电视、拉手广告等形式,飞机、火车和出租车内的移动电视、超市内的各种广告资源的创新开发等。其中的一些广告形式过去就存在,但较为分散,但在2006年加以整合,成为明确的户外广告产品,比如华视传媒等对公共汽车内移动电视的整合;有些则是全新的产品。比如触动传媒在出租车的副驾驶座头枕后方,安装可以为出租车乘客提供娱乐和信息资讯的互动式触摸屏。它可以根据乘客的选择,以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等“寓商于乐”的方式,将商业信息的内容传达给消费者,引起他们足够的好感与兴趣。同时借助手机短信对话、网络互动等方式,帮助企业进行更深入的整合传播。
  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拓展广告媒体的发展空间,这是广告媒体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活力之源。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张姝
其他文献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李东东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能够与这么多传媒界的朋友一起就“传媒创新”交流意见、沟通思想,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创新是民族兴盛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传媒业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特殊行业,不仅自身正在经历着由技术创新、载体创
期刊
期刊发展呼唤集团化    我国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不足3000种发展到今天,已达到了9468种,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数量上的激增使我国很快成为了期刊大国,但在质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浅层次的开发、发展阶段。  中国加入WTO的5年保护期已过,国外资本对中国期刊业这个薄弱环节关注已久,中国期刊界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集团化发展似乎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组建期刊集团的好处是不言
期刊
新浪网11月3日公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其在线广告在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46%的年度增长率,全球范围内增长了42%。彼涨预示着此消,这一来自网络媒介的喜讯,却似乎让报人们的心头再次紧缩。有业界统计,2005年中国报业广告在保持了近20年连续高速增长后。增幅首度下降,进入“熊市”。报业广告整体收入下滑10%~30%。甚至有的报社广告收入出现了负增长。而与此相反,互联网广告收入却在以惊人的
期刊
如果说2005年新闻门户网站让各大报纸尝尽了苦头,以致于发出“报业寒冬”的悲声,那么已经过去的2006年,电子期刊的咄咄逼人,又让所有的传统期刊背脊发凉。本来已经有龙源、知网这样的老对手在“虎视眈眈”,新近的这些电子期刊新贵,更是挟国际资本之力大举来袭。虽然传统期刊在此前受新媒体的冲击并不很大,广告收入和经营状况还比较稳定,但是新媒体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期刊市场的突破口,2006年他们找到了“电子期刊
期刊
青年特色——《重庆青年报》的核心竞争力    《重庆青年报》的办报理念和精确定位决定了“青年特色”就是该报的核心竞争力,而历史和现实的条件又成就了重青报特有的市场优势,使之在重庆报业市场迅速开疆拓土成为可能。  办报理念和定位2006年5月30日《重庆青年报》改版上市,提出了“以青年的视角看世界”的核心办报理念。  “城市主流报纸”是为报纸定性,是以刊登综合性新闻信息为主的都市类报纸,主要读者群集
期刊
1月20~21日,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大传媒机构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以及学界、广告界、企业界的知名人士,围绕传媒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思想交融和碰撞,带来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媒业作为创意产业,创新是其命脉所在。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涌现了哪些可圈可点的创新举措?2007年,中国传媒
期刊
范以锦,堪称中国传媒界重量级人物。刚刚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掌门人”岗位上退下来、就任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不久的他,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被推荐为“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可谓是实至名归,范以锦也再次成为传媒界关注的焦点。  范以锦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您再次当选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的“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祝贺您。此时此刻,您的感想是什么?  范以锦:我非常感谢主办单位传媒杂
期刊
2007年1月21日,北京的冬天里一个格外温暖的日子,令中国传媒界期盼已久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业内的一片赞誉声中圆满闭幕。此后的短短一天时间,即时用网上搜索引擎搜索“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相关网页达到13600多条,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广东电视台、《中华新闻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新浪、腾讯等国内近百家强势媒体纷纷推出相关专题,做了详细报道。  “此次会议组织得非常成功
期刊
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虽然已进行了几年,但对大多数文化单位来说,实质性的改革和感受并不多,享受的仍然是老体制的“荫凉”。因此,很多业内人士缺乏危机意识。因循守旧多,开拓创新少。这与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和农业科普刊物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在读者注意力多元化、立体信息网络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形势面前,农业科普期刊要认清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临的挑战    编辑队伍心情不顺,素
期刊
近年来,受网络的冲击,一大批读者和广告主被分流出了报纸,美国报业在广告额与发行量上出现了严重下滑。美国报业协会(NAA)2005年11月7日发布统计结果:美国主要报纸当年4至9月的日平均发行量为45153192份。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6%。根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在2004年底进行的调查,12~17岁青少年有将近九成是网民。成年人有66%的人目前持续使用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