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大好出海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刊发展呼唤集团化
  
  我国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不足3000种发展到今天,已达到了9468种,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数量上的激增使我国很快成为了期刊大国,但在质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浅层次的开发、发展阶段。
  中国加入WTO的5年保护期已过,国外资本对中国期刊业这个薄弱环节关注已久,中国期刊界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集团化发展似乎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组建期刊集团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有利于推动中国期刊走向世界。相对于报业发展来说,我国期刊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因为在我国报业集团已达39家的时候,我国的期刊集团还只是孤家寡人——正式挂牌成立的仅《家庭》一家,大多数期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无资源聚集优势。刊物最多的期刊社也只拥有十几种刊物,而美国出版三本以上杂志的期刊集团比比皆是,大期刊集团拥有60~80种期刊。中国期刊通过组建期刊集团,弥补这种差距,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期刊集群中的一员。
  有利于政府部门有效控制国有资产。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国际的承诺,今后中国期刊市场将逐步放开,主管部门希望在报刊治散、治滥,优化结构方面形成一种机制,从而降低宏观管理的难度和缩小宏观管理的幅度。这种情况下,将众多期刊集中为一个个期刊集团,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利于提高期刊产业集约化经营能力,解决期刊业发展中的散乱格局。组建期刊集团,可以集中资本、集中人才、集中设备办大事,形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早在2004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石峰就指出:“我们有必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推动更多有实力的期刊社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搞活机制,组建期刊集团。”
  
  《家庭》:开辟期刊集团的“试验田”
  
  2002年1月25日,《家庭》——我国首家期刊集团在广州诞生,标志着我国期刊业步入集约化经营的集团化阶段,同时也揭开了我国期刊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目前《家庭》期发行量达300万份,年营业额达8782万元,商标价值攀升至2.68亿元,今年,《家庭》更喜获两项殊荣: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第四次(2006)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成为国内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十种杂志之一,且名列前茅;此外,由中国报业网、人民网传媒频道、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龙源期刊网主办的“2006年首届品牌媒体100强”评选活动中,《家庭》荣登中国十强期刊媒体榜。《家庭》已经走过了5年的集团化之路,它为我国期刊集团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让品牌把蛋糕做大 在谈到品牌问题时,家庭杂志社社长徐春莲说:“我们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总体战略,把《家庭》品牌纵深导入不同层次的家庭及妇女期刊市场,同时建立以《家庭》品牌为中心的横向出版系统,使《家庭》尽快形成纵横统一的品牌方阵。”她还介绍了出席第33届世界期刊大会的感受:和人家相比,我们太弱小了!国外的一些著名品牌期刊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霸主地位,注意品牌和品牌价值的延伸,具有跨国、跨区、跨媒体兼并、规模滚动的雄心和实践。国外许多出版集团也都拥有自己的电视台、电台、出版社等,而不是单一的报纸或者杂志。人家是真正的大资产、大市场、大手笔。
  看到了差距,就有了努力的方向。2000年,《家庭》首期投入2500万元与广东省妇联联办女子大学——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9月,集团又涉足网络媒体产业,创办了家庭期刊集团网站,积极开展付费在线浏览、网上社区等多种电子商务项目。2005年9月,网站与最大华人期刊网站——龙源期刊网合作,实现了网络出版,开始向全世界提供网上订阅服务。此外,集团还向影视音像业拓展,2003年底,成立了广东好家庭影视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品牌影响力合纵连横,完成了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制作。2004年底,《家庭》又成功申办了光盘生产线,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拥有光盘生产线的期刊出版单位。
  “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 所谓“一体两翼”指的是以发展期刊为主体,以多元化经营和公益事业为两翼。
  集团利用《家庭》的品牌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期刊主业,2001年,创办了我国唯一的素质教育亲子读物《孩子》,2003年又推出中国第一本面向中产阶层的财商杂志《私人理财》,被业界称为“理财刊物的华南老大”。
  《家庭》坚持以刊为本,多种经营。在短短几年中,刊社先后在3座厂房投进160多万,不仅很快回收了成本,还净赚了130万元。接着,在珠海创办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家庭大厦”。1992年,《家庭》还成立了一家全民所有制公司——家庭实业公司,之后,进一步发展成广东省大家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全国第一家横跨数省的股份公司,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新闻单位牵头的规范化股份制企业。
  除了多元化经营以外,《家庭》的社会公益活动也开展的红红火火。先后举办过“全国美好家庭”、“全国优秀教育世家”、“全国体育明星优秀家长”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评选活动,还资助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资助优秀贫困女大学生。《家庭》还发起设立了全国第一家救助苦难家庭基金。家庭的一系列义举和爱心行动,呼唤了社会的爱心,也进一步树立了刊社良好的社会形象。
  更新观念,体制创新《家庭》的创新从其易名所带来的“家庭”冲击波中可见端倪。《家庭》的前身叫《广东妇女》,由于地域、性别的双重限制,创办一年多月发行量不到3万。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家庭》对办刊理念、追求目标及读者对象进行重新定位,大胆把《广东妇女》改为《家庭》,改版后第一期印数就飞升到16万,同时在全国报刊界形成一股强劲的“家庭”冲击波,带动期刊、报纸副刊纷纷改名,高渗透率、高影响力的结果使《家庭》跃居强势品牌。
  家庭杂志社从上世纪80年代起,始终贯彻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领导原则,即社长、总编辑领导下的编委会负责制,稳步完成了从社长、总编辑负责向社长负责制的转变。这一决策模式既符合报刊业的特点和要求,又适应现代企业化运作的特征,有力保证了《家庭》在20年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稳定协调地把握“舆论导向”和“市场经营”两个轮子。早几年,《家庭》就已从只有一个编辑部的单一杂志社发展到多个编辑部、多种经营的大型杂志社,构成了现代企业式联合体。
  与此同时,杂志社还在劳动制度、聘用制度和工资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了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定级形式,还针对杂志社与其它传媒在采编与发行上的不同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杂志社特点的人事分配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向编辑部实行政策倾斜和在经营管理领域推行激励机制。   
  我国期刊离集团化还有多远
  
  期刊集团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期刊产业正在走向品牌化和集约化,《家庭》期刊集团仅仅是我国期刊集团发展的开始,这条集团化道路也许不是一帆风顺,也许还有坎坷曲折,那么,我国期刊离集团化到底还有多远?通过对我国期刊现状的分析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发行量小,经济实力不足在我国的近万种期刊中,发行量超过千万册的仅《读者》一家,超过百万册的也只有二十多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颇有影响力的几家期刊,其年营业收入也只有1亿多人民币。正像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所说:“我国期刊多数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其实力和营业规模都不及国际上的大刊。”
  而国外的名刊大刊大都是上千万和上百万的发行量,美国《电视导报》发行量1500多万册,总收入全美居首,达到10亿多美元,法国《妇女周刊》总发行量曾达到2000万册,收入也达几亿美元。期刊集团总体经济实力有的在百亿美元以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的年营业收入高达200亿欧元。
  媒介成分单纯,经营结构单一 西方大型媒介集团多为混合媒介,很多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而我国期刊的跨媒介经营尚处于初始阶段。张伯海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我国期刊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发行,只有一些时尚类期刊所占的广告份额多一些,尝试多元化经营的更是只有少数实力较强的期刊。而西方发达国家期刊的广告收入一般要占到总收入的70%左右,美国许多媒介集团的广告、发行或节目收入往往只占其全部经营收入的1/3左右,2/3是多元经营收入。
  期刊集团数量少、品牌单一据张伯海介绍,《家庭》期刊集团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正式挂牌成立的期刊集团,《知音》虽然已被批准成立期刊集团,但还未正式挂牌成立,《读者》属出版集团而非期刊集团。《家庭》“一枝独秀”的状况与国外期刊集团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家庭》经过了2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大刊,但依托这个品牌扩张出来的子刊和其他产业尚未形成气候,而国际大传媒集团不但拥有几十种刊物,还同时拥有数个品牌期刊。比如法国桦榭菲力柏契集团旗下的《ELLE》及其系列刊物——《巴黎竞赛》画报和《Car and Driver》等都是全球知名的刊物。
  集团化已成为我国期刊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如何实施运作集团化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张伯海表示:“期刊的集团化要在体制上给予保障,尽快实现期刊的企业化运作。集团化是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在期刊集团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防止行政捏合和“拉郎配”现象,并不是所有期刊社都能够组建期刊集团,也并不是所有期刊集团都有成功的十足把握。
  责任编辑 肖景辉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新媒体版权保护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难题。今年3月,国际奥委会在把北京奥运新媒体转播权授予央视网时,流露出了对中国能否成功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的担忧。如今,北京奥运已完美落幕。8月25日,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海因·维尔布鲁根在会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时,代表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奥运版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出色的反盗版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也
期刊
由于历史发展及传媒管理政策上的一些原因,除了一些单列城市及特大城市以外,中国省会城市的报业格局都有着相当的相似性,即省报集团与市报集团在省会城市里两军对峙。特别是在都市报市场上,省报所属的晚报/都市报与市报集团所属的都市报/晚报竞争激烈。但在这场竞争中,竞争的主体往往不局限于两家集团的两张报纸,而是两家集团的多张报纸,这就引出了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的一个独有问题:在同一个市场上,同一家集团的两张都市报
期刊
毫无疑问,只有当3G大规模商用之后,手机才真正成为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并驾齐驱的“第五媒体”。目前,3G商用前的最后测试正在进行,牌照的发放箭在弦上,大规模商用指日可待。产业链方在焦灼地等待3G的到来,但等待并不是唯一可做的事,在逝去的2006年,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手机媒体踏实的脚步声——  2006年是手机媒体诞生的前夜,关联各方都在摩拳擦掌,力图在新的产业链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在这个新媒体不断
期刊
人们对于期刊业发展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名社大刊,使得众多的中小型期刊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12月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和中国期刊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部分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沪召开。与会的相关部门领导和40余家期刊社的“掌门人”齐聚一堂。专门就小众化期刊的做大做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超市”和“精品专卖店”,一个都不能少    在计划经济时代,在书刊供不应求的卖方阶段,
期刊
本刊讯(记者庞春燕张姝)12月26~27日,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龙新民在会上作了《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报告。  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
期刊
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报刊零售发行监测机构,公司监测报刊种类有30余类900多种,是目前国内报刊零售监测范围最广的、监测种类最全的、数据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公司,完全自主的、第三方性质的、连续的研究和监测,对报刊的实际发行量和广告投放价值更有参考意义。  本次调查数据执行于2006年10月份,以全国20多个重要城市的主要区属划片,根据分层抽样原则选择报摊、邮亭、便利店,以统一问
期刊
2006年12月9日,北京中国大饭店,高朋满座、笑语喧哗,近800位国内商界、经济界、学界精英汇聚一堂,展开关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式商业伦理”的大讨论。周小川、吴敬琏、王石、柳传志、李书福、江南春……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每一个人物都是各自领域的领袖。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平日里商务缠身的顶尖级财富人士聚集在一起,却毫不计较对他们来说极其昂贵的时间成本?  答案是“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能够从全
期刊
慧聪国际资讯刚刚出炉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同比增长5.9%。报业增幅的入缓和报业总量的增长,都是不争的事实。在逝的一年中,中国报人不懈地思考着,辛勤地耕耘着,也欣喜地收获着——  中国报业走过了不寻常而又耐人寻味的2006年。  这一年,传媒学界和业界中关于报业的悲观言论依旧不绝于耳。“拐点论”、“抛物线论”、“
期刊
新兴媒体的来势汹汹,将本已如火如荼的中国报业竞争演绎得更加扑朔迷离。近一年来,“报业冰河期”、“报业拐点”等言论成为描述中国报业现状的热门词汇,“唱衰”纸媒的论点不时见诸媒体,中国纸媒的走向愈发引起业界的瞩目。  “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会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曾经在北京市文物局局长交椅上坐了8年、于2006年4月出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的梅宁华
期刊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李东东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能够与这么多传媒界的朋友一起就“传媒创新”交流意见、沟通思想,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创新是民族兴盛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传媒业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特殊行业,不仅自身正在经历着由技术创新、载体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