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精神迎接传媒业的美好未来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李东东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能够与这么多传媒界的朋友一起就“传媒创新”交流意见、沟通思想,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创新是民族兴盛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传媒业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特殊行业,不仅自身正在经历着由技术创新、载体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引发的转型,也承担着推动社会各领域实现创新、科学发展的重要责任,可以说,传媒业实现创新的任务日益紧迫,而创新也决定着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观念创新
  决定着传媒业的社会角色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之外,还必须在构建和谐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心理认同度等方面下大力气。传媒业在整合信息资源、协调公众意见等方面有无法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个能够创造、推动并引导和谐文化的传媒产业,而传媒发展理念的创新则是传媒业实现这一功能的必由之路。
  我这里所说的传媒业发展理念的创新,不仅仅指传媒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搞好经营与管理,更重要的是指传媒业要增进对发展的认识,把实现社会责任和获取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共同作为传媒业发展两个相辅相成的目标。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个网站,在实现日常良性经营之上,有没有一个面向整个社会、超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更高目标?有没有一种推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传媒业赚的钱越来越多了,但对和谐社会的贡献却越来越少,那么算不算是取得了真正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整个传媒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去把握传媒业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在传媒领域出现了诸如媒体社会公信力下降、内容品位格调不高、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等种种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传媒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传媒业自身的发展,因为只有能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传媒业才能得到社会的长久认可和支持,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今年央视年度经济人物评选过程中,把“责任”作为第一标准放在“创新”的前面,我看这本身就是一种观念上的“创新”,传媒业的发展观念也要做这样的创新。
  
  二、管理体制创新
  决定着传媒业的政策环境
  
  在传媒科技日益翻新、经营方式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进步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对传媒业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许多挑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力度,在传媒领域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管理体制的创新,更会给传媒业的运行机制带来深刻的影响。传媒业既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想文化阵地,也是具有经济属性的内容产业我们的管理工作既要促进传媒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对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管理。而我们的政策法规还存在很多缺陷,管理手段较之产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还很陈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创造性、开拓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前瞻性,坚持管理的原则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为此,在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报刊领域,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进行政审批的程序和流程,建立健全报刊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优化报刊结构,合理配置报刊出版资源,逐步推进报刊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促使报刊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转变;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通过改革试点,出台相应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报刊经营机制创新;要提高市场监管的能力,扩展市场监管的范围,完善劳动人事和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为报刊业的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三、载体形态创新
  决定着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技术已经重塑了传媒业外延和内涵。在今天这样一个不同媒体间相互融合而又相互竞争的发展时期,传统媒体虽然仍有相当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但也面临着核心受众逐渐流向网络、无线通讯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压力;新媒体虽因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而备受关注,但其产业链尚未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建立,其前景还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在新老媒体相互依存并不断与关联产业交融的市场格局中,新的传媒产业链正在媒体形态和媒体经营模式的变革中不断成形。报刊作为传统媒体,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传播技术影响下的内容产业发展趋势,拓展行业内涵和外延,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重组运营方式和业务流程,调整产业经营结构,扩展受众范围,改变传播形态,延续报刊作为主流媒体的竞争优势,把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转化成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创造出更多的细分市场和赢利模式,推动我国传媒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载体创新已经成为传媒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生存之道。
  
  四、传媒创新
  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我国传媒业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最好机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为传媒业解决发展的体制瓶颈创造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信息技术变革为传媒业进入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内容整合与综合开发带来了机会。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传媒业一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把握机遇,以全面创新来推动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积极推动传媒思想创新。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在创新的观念和思路之下,才能够深刻地审视传媒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打破陈规,求变图存。必须看到,创新已是媒体不能回避的选择,谁能应对新形势提出新思路,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命运。我们必须鼓励传媒领域勇于探索、善于实践,通过思想上的创新实现实践中的进步。
  始终坚持传媒内容创新。所有传媒技术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为王是传媒业永远的主题。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内容提供商将占据产业链的上游,高质量的内容将成为传媒业的动力之源。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挖掘内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创新其表现形式,不断增强媒体在内容产品上的主导权和在传媒市场中的竞争力,巩固和加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
  牢牢把握传媒技术创新。新技术给传媒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媒体改变自我提供了机遇。面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显示技术和介质技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利用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开辟新的盈利模式,获得更大市场空间。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采取果断措施,合理利用新兴技术,塑造未来传媒业的载体形态、发展方向和运营模式。
  不断推进传媒体制机制创新。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之后,体制机制创新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无论从宏观管理层面还是微观操作层面,都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再造,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束缚传媒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传媒业的创新是一个不懈探索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和乐趣的过程,愿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创新之路不断前进,通过创新成就传媒业的美好未来,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王利明
其他文献
岁末年初,忙碌了一年的传媒期刊人仍在忙碌着,他们的忙碌很难说什么时候是尽头。恰恰这一期的主打又是期刊,而且主要是传统介质的期刊。翻阅了前面的几篇作品,有成功刊物的甘苦,也有编辑、记者们的辛劳,内容大致不错,文笔“稍逊风骚”。但在欣赏之余又感到不足,就是我们的聚焦在很长时期、在更多时候是见物不见人的,或者轻点说是见人不见心的。当然间接地讲,哪一篇报道能少得了人,哪一篇言论又能脱离开入,但直接地把笔触
期刊
众所周知,新媒体版权保护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难题。今年3月,国际奥委会在把北京奥运新媒体转播权授予央视网时,流露出了对中国能否成功保护奥运新媒体版权的担忧。如今,北京奥运已完美落幕。8月25日,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海因·维尔布鲁根在会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时,代表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奥运版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出色的反盗版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也
期刊
由于历史发展及传媒管理政策上的一些原因,除了一些单列城市及特大城市以外,中国省会城市的报业格局都有着相当的相似性,即省报集团与市报集团在省会城市里两军对峙。特别是在都市报市场上,省报所属的晚报/都市报与市报集团所属的都市报/晚报竞争激烈。但在这场竞争中,竞争的主体往往不局限于两家集团的两张报纸,而是两家集团的多张报纸,这就引出了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的一个独有问题:在同一个市场上,同一家集团的两张都市报
期刊
毫无疑问,只有当3G大规模商用之后,手机才真正成为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并驾齐驱的“第五媒体”。目前,3G商用前的最后测试正在进行,牌照的发放箭在弦上,大规模商用指日可待。产业链方在焦灼地等待3G的到来,但等待并不是唯一可做的事,在逝去的2006年,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手机媒体踏实的脚步声——  2006年是手机媒体诞生的前夜,关联各方都在摩拳擦掌,力图在新的产业链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在这个新媒体不断
期刊
人们对于期刊业发展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名社大刊,使得众多的中小型期刊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12月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和中国期刊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部分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沪召开。与会的相关部门领导和40余家期刊社的“掌门人”齐聚一堂。专门就小众化期刊的做大做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超市”和“精品专卖店”,一个都不能少    在计划经济时代,在书刊供不应求的卖方阶段,
期刊
本刊讯(记者庞春燕张姝)12月26~27日,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龙新民在会上作了《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报告。  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
期刊
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报刊零售发行监测机构,公司监测报刊种类有30余类900多种,是目前国内报刊零售监测范围最广的、监测种类最全的、数据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公司,完全自主的、第三方性质的、连续的研究和监测,对报刊的实际发行量和广告投放价值更有参考意义。  本次调查数据执行于2006年10月份,以全国20多个重要城市的主要区属划片,根据分层抽样原则选择报摊、邮亭、便利店,以统一问
期刊
2006年12月9日,北京中国大饭店,高朋满座、笑语喧哗,近800位国内商界、经济界、学界精英汇聚一堂,展开关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式商业伦理”的大讨论。周小川、吴敬琏、王石、柳传志、李书福、江南春……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每一个人物都是各自领域的领袖。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平日里商务缠身的顶尖级财富人士聚集在一起,却毫不计较对他们来说极其昂贵的时间成本?  答案是“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能够从全
期刊
慧聪国际资讯刚刚出炉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同比增长5.9%。报业增幅的入缓和报业总量的增长,都是不争的事实。在逝的一年中,中国报人不懈地思考着,辛勤地耕耘着,也欣喜地收获着——  中国报业走过了不寻常而又耐人寻味的2006年。  这一年,传媒学界和业界中关于报业的悲观言论依旧不绝于耳。“拐点论”、“抛物线论”、“
期刊
新兴媒体的来势汹汹,将本已如火如荼的中国报业竞争演绎得更加扑朔迷离。近一年来,“报业冰河期”、“报业拐点”等言论成为描述中国报业现状的热门词汇,“唱衰”纸媒的论点不时见诸媒体,中国纸媒的走向愈发引起业界的瞩目。  “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会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曾经在北京市文物局局长交椅上坐了8年、于2006年4月出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的梅宁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