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Emanuel综合征胎儿的遗传学诊断及追溯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amisu_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1例孕30+3周B超提示为Dandy-Walker畸形的胎儿进行遗传学检查,追溯其发病原因,并为其父母在再次妊娠时提供产前诊断。

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法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之后用下一代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对患儿及其母亲进行分析。再次妊娠时应用上述方法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胎儿的核型为47,XX,+mar,其父亲核型正常,母亲核型为46,XX,t(11;22)(q23;q11)。胎儿脐带血DNA下一代测序的结果提示其11号及22号染色体上存在重复区段,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证实胎儿所携带的标记染色体为+der(22)t(11;22)(q23;q11),确诊为Emanuel综合征。再次妊娠时产前诊断提示胎儿携带与母亲相同的平衡易位。经咨询后孕妇选择继续妊娠,并生育一正常儿。

结论

成功诊断1例Emanuel综合征胎儿,其标记染色体来源于母亲所携带的46,XX,t(11;22)(q23;q11)平衡易位。对于产前发现的Dandy-Walker畸形进行染色体检查非常重要,必要时可结合高分辨率的检测手段以明确其病因。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1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及来源,分析其预后及发生机制。方法常规G显带分析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结果G显带分析胎儿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aCGH检测显示胎儿染色体6q27区存在2.04 Mb杂合性缺失,其父母未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对1个低血磷性佝偻病家系的临床表征及基因突变分析,揭示其遗传发病机制,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合临床表型及遗传方式分析,选定X染色体上PHEX基因的一个移码突变c.2058_2059insAGTT(p.L686fs)为可疑致病突变。对先证者及其他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孕18周时抽取先证者羊水,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KCNE1基因rs1805127、KCNE4基因rs12621643位点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房颤患者852例(其中维吾尔族409例,汉族443例)。按照与病例组民族和性别相同、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原则,以1∶1比例选出对照。提取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鉴定基因型。结果维吾尔族人群KCNE1(rs1805127)多态
期刊
目的探讨两例Dandy-Walker畸形胎儿的遗传学病因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icroarray,SNP-array)检测在其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SNP-array对胎儿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两例胎儿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1例胎儿为46,X,?i(X)(q10),另1例羊水细
目的为两对双方分别携带β珠蛋白基因CD41-42(-TCTT)和CD43(G→T)杂合突变的夫妇提供产前诊断,明确其胎儿的基因型。方法应用反向斑点杂交法(两种试剂盒)、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法和DNA序列分析法同时检测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结果家系1胎儿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其为CD43(G→T)突变杂合子;家系2胎儿多色探针熔解曲线结果和DNA序列分析结果均提示为CD41-42(-TCTT)和CD43
目的探讨IFN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与陕西人群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NaPshot方法测定280例PE患者和344名正常孕妇IFNG基因5个SNPs(rs2069705、rs2430561、rs1861493、rs2069718、rs2193050)位点的基因型;酶联免疫ELISA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