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认真分析,其实质就是要老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整个的课堂不是“满堂灌”,就是机械式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根本不可能深层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其发展。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创建自主的学习方式,首要的任务是树立学生 “我要学”的意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点。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抑制,要想彻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如渊博的知识、讲课的风格、幽默的言语、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对学生的关爱等等),让学生喜欢你,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进而消除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的恐惧。“亲其身、信其道”,随着师生关系的加强,学生会越开越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逐渐将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学生 “我要学”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心的不足,主要原因是知识上的欠缺。因此,教师要尽量补充学生知识上的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教师还要经常变换教学模式,使学生耳目一新,消除学生视觉上的疲劳。最后,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常用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1)巧设预习提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交给学生知识,不如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譬如“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是在椭圆之后的又一种圆锥曲线的教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设计了自学提纲:(1)仿照教材,模拟教材上的实验。(2)双曲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用绝对值?(3)类比椭圆定义,你会出什么样的测试题?为什么这样出题?(4)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5)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实物能提炼出双曲线的图形,请举例。(6)请结合“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知识点,出相应的小测试题,要求题型全面细致,至少5道题。学生的测试题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自学程度。教学中通过学生互换测试题,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巧设预习提纲,不仅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还能使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教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高中数学课程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kg于身高x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的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这个例题的解题过程,通过收集数据、画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数据拟合,再选择函数模型、再数据拟合、最终找到符合实际的函数模型。这个过程,教师巧妙的发挥了计算机的长处,通过画点、选择函数模型、数据拟合,反复尝试,最终找到符合实际的函数模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小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运用ppt制成课件,或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形成过程等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无形中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3)巧用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材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教师如果将这些题加以利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质量监测中有这样一道题:试证明椭圆 上任一点 的两条焦点半径长是 。学生采用了四种方法进行证明:解析1是应用椭圆的性质及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的;解析2是应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而得证的;解析3是应用椭圆的定义及解方程组而得证的;解析4是应用椭圆的统一定义而得证的。一题多解的现象,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每节都有“观察与猜想”、“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环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追寻数学发展的足迹。美国一家儿童博物馆的铭牌上刻着:"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得,亲手做过的真正理解。",学生通过尝试进行自主探索,进而掌握新知识。如椭圆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设置了这样的探究: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细绳,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吗?通过探究,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使数学知识更加完整。如2a>2c,2a=2c,2a<2c时的情况都进行了研究。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3、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如“贷款买房中的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六组,第一组:调查买房人多关注哪些问题;第二组:调查贷款买房的程序;第三组:调查贷款的方式、银行常采用哪种贷款方式;第四组:贷款中的利息的算法;第五组:等差数列在贷款买房中的应用;第六组:等比数列在贷款买房中的应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还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数学的途径有千万条,每个人都可以有与众不同的数学学习方法,希望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整个的课堂不是“满堂灌”,就是机械式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根本不可能深层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其发展。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创建自主的学习方式,首要的任务是树立学生 “我要学”的意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点。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抑制,要想彻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如渊博的知识、讲课的风格、幽默的言语、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对学生的关爱等等),让学生喜欢你,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进而消除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的恐惧。“亲其身、信其道”,随着师生关系的加强,学生会越开越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逐渐将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学生 “我要学”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心的不足,主要原因是知识上的欠缺。因此,教师要尽量补充学生知识上的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教师还要经常变换教学模式,使学生耳目一新,消除学生视觉上的疲劳。最后,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常用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1)巧设预习提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交给学生知识,不如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譬如“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是在椭圆之后的又一种圆锥曲线的教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设计了自学提纲:(1)仿照教材,模拟教材上的实验。(2)双曲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用绝对值?(3)类比椭圆定义,你会出什么样的测试题?为什么这样出题?(4)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5)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实物能提炼出双曲线的图形,请举例。(6)请结合“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知识点,出相应的小测试题,要求题型全面细致,至少5道题。学生的测试题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自学程度。教学中通过学生互换测试题,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巧设预习提纲,不仅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还能使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教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高中数学课程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kg于身高x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的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这个例题的解题过程,通过收集数据、画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数据拟合,再选择函数模型、再数据拟合、最终找到符合实际的函数模型。这个过程,教师巧妙的发挥了计算机的长处,通过画点、选择函数模型、数据拟合,反复尝试,最终找到符合实际的函数模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小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运用ppt制成课件,或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形成过程等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无形中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3)巧用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材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教师如果将这些题加以利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质量监测中有这样一道题:试证明椭圆 上任一点 的两条焦点半径长是 。学生采用了四种方法进行证明:解析1是应用椭圆的性质及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的;解析2是应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而得证的;解析3是应用椭圆的定义及解方程组而得证的;解析4是应用椭圆的统一定义而得证的。一题多解的现象,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每节都有“观察与猜想”、“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环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追寻数学发展的足迹。美国一家儿童博物馆的铭牌上刻着:"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得,亲手做过的真正理解。",学生通过尝试进行自主探索,进而掌握新知识。如椭圆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设置了这样的探究: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细绳,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吗?通过探究,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使数学知识更加完整。如2a>2c,2a=2c,2a<2c时的情况都进行了研究。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3、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如“贷款买房中的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六组,第一组:调查买房人多关注哪些问题;第二组:调查贷款买房的程序;第三组:调查贷款的方式、银行常采用哪种贷款方式;第四组:贷款中的利息的算法;第五组:等差数列在贷款买房中的应用;第六组:等比数列在贷款买房中的应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还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数学的途径有千万条,每个人都可以有与众不同的数学学习方法,希望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