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案(第二课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受。
  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怀,又能够辩证地看待古人思想。
  教学重点:
  1.结合文意全面理解本文的线索性语句。
  2.鉴赏本文化无形的秋声为有形的写法,感受本文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3.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发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抓住几个问题重点探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合作完成课文的学习。
  主要教学环节:
  一、问题探讨
  1.“异哉!”
  (1)听到秋声让作者产生了惊奇之感,秋声为什么会让作者产生这种感觉?
  讨论:作者笔下的秋声变化多姿、来势迅猛。明确文中描写秋声的语句:“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从语言和手法的角度鉴赏这一段文字。
  本段文字中,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连用三个比喻,以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将秋声渲染得具体可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一个比喻是:“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初”表声音刚刚被听到时的情形;“忽”表忽然到来的情形。这两个副词的连用,展示了秋声的到来的自远而近,自弱而强,自隐而显的过程。“夜惊”、“骤至”强调了声音突如其来,这就一下子打破了夜读书时的宁静环境和气氛,显得声音到来时是惊心动魄的。用波涛声、风雨声来比喻秋声,既有具体的声响,又有惊人的气势,扣人心弦。第二个比喻是“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作者展开想象,像这种波涛声、风雨声接触到外物时,很像金属东西相互碰撞,发出鏦鏦铮铮的鸣响。这还是一种听觉的形象。鏦鏦铮铮这组象声词,用来直接描写金属的碰击声,能对人的听觉器官发生强烈的刺激。第三个比喻是“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从金属相互碰击的声音,又设想到这种鏦鏦铮铮的鸣响,很像军队在夜行军时的情况。这里写的是夜行军的场面,沙沙的脚步声、盔甲兵器的噹噹声,战马前进时的得得声。这几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就把听觉形象转化成了视觉形象,由可闻变成了可见的东西,从而使读者从夜间行军的场面声势中去具体感受到秋声的声势、力量。这三个比喻都是以声写声,而它们之间又不是孤立的。前面提到由一个比喻引申出另一个比喻,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把无形的秋声赋予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3)品赏相关语句。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品赏:这是童子的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前三句是説秋夜的景色,是一幅静景,所谓万籁寂静的景象。这三句是为了突出第四句“声在树间”。“声在树间”是一幅动景。作者是拿前面的静景来衬托这里的动景。写树叶、树枝经过秋风的冲击,而发出沙沙的响动声。这种声音正是风在树中间流窜的形迹。形迹可以看得见,所以说视。前人对这几句评注説“借视陪闻”。即用视觉的形象来陪衬听觉的形象。这可见作者笔下的可感形象。
  2.“胡为而来哉?”
  从下文看来,作者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1)答案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讨论并明确:文中有“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秋带来了浓浓的肃杀之气,是要执行上天的意旨尊严天地之正义,肃杀天地万物于盛时,使万物萧条衰败。
  (2)作者循着什么样的思路探寻到这个答案?
  明确:作者由秋声想到了秋的情状,全面描摹、渲染秋的情状和声音,感叹秋的浓浓悲意。紧接着又从自然现象入手,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探究秋的肃杀的心性,并从音乐的角度加以证明。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亦何恨乎秋声?”
  (1)文末,作者感叹“亦何恨乎秋声?”此时,作者还像先前一样伤感于秋声吗?为什么?
  讨论并明确:作者已经不再怨恨秋声了。文中有“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意即“为什么要用不像金石那样坚固的身体想要和草木争荣盛呢?”
  (2)作者怎样得出了这样的认识?
  明确:作者由感慨自然界的秋上升到感慨人生的无形的秋。“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外界的忧劳必然损耗人的内在精神。“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有很多人还会追求那些力量不能达到的事物,诸如名利等物,这将对人的精神造成极大的损耗。
  4.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
  二、补充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并指导学生辩证看待
  《秋声赋》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这年欧阳修已53岁,尽管这一时期他渐入顺境,受到朝廷重用,在写该文的前一年结束了长达九年之久的贬官生活,回到京城加龙图阁大学士,权任开封府。后几年也步步高升,地位显赫,但意志却越来越消沉。他看透了世事,淡于名利,所以在本文中告诫人们不要追名逐利自我摧残。这反映了他内心不平与清醒的一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223002)
其他文献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是从教材改编及教法更新入手的。新课程只有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实施新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新教材的实际价值,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根据新教材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分享以下新教法。所提教法虽不全面,但很有针对性地突出了新教材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从
摘要:在主张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提出了“语文活动”这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将“语文活动”纳入对语文的学习中不仅会满足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还会对语文的学习方法、教学目的、及其发展前景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活动;初中语文;价值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对学习每门学科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当今阶段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的应试教育,而是要求学生对于每门学
如果语文还要关注学生精神自我的塑造,而不仅仅只是言语实践,如果语文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仅仅只是训练言语技能,那么角色意识就不能不成为语文特有的意识从而得到高度的关注和开发,因为言语实践的一切情感、思想和个性活动无不是角色意识,而非存在意识(即现实意识)。如果语文素养包含言语技能和情感、思想、个性等人文素养两部分,那么敏锐的角色意识就是人文素养的标志。如果语文还尊重言语实践的规律,就会发现,一切
电费的计算是在正确判断电量所处档次的基础上,用乘法和加法算得,在思维的难度和计算能力上都是我们的学生能力所及,所以,在先解读了相对简单的水、煤账单之后,我们利用一小时的时间,一起重点解读电费账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作为家庭的成员,收集家庭账单,了解家庭的日常开支,他们从中也感受到了尊重和责任,所以也都很乐意去做好这件事。  一、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学以致用的体现  PISA测试,上海
摘要: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的交际性决定了对话课的地位,所以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对话;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以高中第一册(下)Unit 17 Nature Lesson 65为例说明以上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的:通过Nature这一话题,学习日常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具有把握和坚持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本课教学按照“课堂导入——案例探究——小组讨论——案例探究——小组讨论——课堂总结”的建构实施教学。  (2)方法:①采用案例探究法,倡导新课程理念,启发学生思维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思潮日益凸显,并逐步渗透到校园教学领域,多元化课程实践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所谓多元化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中,根据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需要,从内容、方式和手段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多元化教学是一种情感艺术实践形式,是“以生为本”理念和“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的体现,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多元化已成为不可
据说宋代徽宗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来考画家。第一位画师画出了深山古寺的全景;第二位画师仅仅描绘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第三位画师与众不同,只是描画了一个老僧在山脚下汲水的情景。结果第三位画家的画深得徽宗的赞许。  诗好,画好,原因都在于运用由实见虚,虚实结合的表现技巧。可以说虚与实相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项重要的审美原则。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正是这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化学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不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倡导“与科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