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爱之心育人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7268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职业,有人说教育是事业,有人说教育是科学,有人说教育是艺术。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校长杨英认为,人们对教育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的,应该是“仁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了这种仁爱之心,教育工作者才能视学校为家庭,视学生为子女,视同事为手足;才能有信念、有责任、有激情;才能真正把教育事业当作人生大事,全心全意,坚定不移,无怨无悔。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把教育比成水池,而“教育上的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在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宣小)校长杨英的教育理念中,“仁爱”是很重要的字眼儿。无论作为教师还是校长,杨英都在用自己的坦诚和付出努力营造着爱的氛围,这种“爱”体现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亘古格言上,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下,更体现在校长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以心换心的完美融合中。
  “以仁爱之心育人”,这是杨英从教30余年来对学校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更是实践中她倾力探索的学校教育路径。
  
  在教育事业中书写人生的价值
  
  在杨英的记忆中,一直珍藏着初为人师的美好记忆。
  1976年,高中毕业的杨英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本想在医护行业发展的她,因班主任的一句“你的性格适合当老师”,而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踏上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从此与小学教育结缘。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只有将自己从事的日常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之所在,才能创造出精彩和奇迹。”回想那一段青葱岁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杨英更多的是凭着一份发自天然的、本真的爱心。“面对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感觉越教越有意思。”就这样,杨英在课堂中慢慢品出了当教师的“味道”。
  采访中她所谈到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于是总是想着要怎么样把自己的这桶水装满,用更多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东西。”凭借着这样的信念,面对各种各样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手段,杨英总是想方设法地学习、掌握,并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现代信息技术还未广泛普及时,在杨英所带的班级里就有了当时全校唯一的一台投影仪;工作仅两年,年轻的杨英因教学成绩突出被选拔进入宣武区教研组,成为当时组里年纪最小的兼职教研员;在随后的日子里,“宣武区首批百名青年教师”、“首批破格晋升的小学高级教师”、“宣武区最年轻的校长”、“北京市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等一个个荣誉也伴随着她前行的脚步纷至沓来。
  不论是当一名普通的教师还是担任肩负学校发展大计的“掌舵者”,杨英都努力追求人生闪光的轨迹,同样也成就了每个角色的精彩。或许有人会说,杨英很幸运,在她的成长路上几乎没有波折。的确,从普通教师,到骨干教师,到副校长,到校长;从普通小学到窗口学校,杨英走得似乎很轻松、顺利,但走近真实的她,你会发现,这轻松、顺利的行程,其实是一个又一个扎实而执著的脚印衔接而成的。
  这一点,从杨英的学习经历上就不难看出。
  在她的履历上,坚持不懈、学无止境俨然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特征:197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师范学校;1980年,考入宣武区红旗业余大学;1998年,考入北京教育学院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管理;2001年,分别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两个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参加了北京市第二期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不间断地学习、反思、探索,杨英在脑海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己推人,她将自己的校长工作定位在:以仁爱精神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途径,以积极的评价为手段,实现师、生、校的共同发展。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杨英也逐渐形成了心目中理想学校的雏形:那是一所让师生回归健康和快乐的“本色学校”,而不是对学生考试成绩洋洋得意的“功利学校”。这样一所学校,需要“校长真心爱教师,教师真心爱学生”,真正以师生的健康快乐、持续发展为办学目标。宣小,是杨英实践教育理想的新平台。
  
  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路人
  
  宣小的前身为1908年建校的京师官立初等第一小学,是一所历史名校。作为继任者,杨英显然深谙“流水不腐”的道理。她说:“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模仿和沿袭他人的教育活动绝不会成为优秀的校长。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教育的现状,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发展我们的观念,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校长。”在这个校园里,她正在沿着前人的足迹,努力让学校成为人才不断涌现的源头活水。
  人们常说,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成长、发展的路途中,常常要借助“机遇”。机遇不期而至却又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路人,要能够帮助大家把握机遇,以此加快整个学校的发展。
  “让童谣唱响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就是杨英抓住发展机遇,创意、策划出的一个“教育金点子”。
  故事还得从杨英走上宣小校长岗位时说起。
  2002年,恰好是宣武区进入国家教育改革试验的头一年。学校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何去何从,关键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维和策略。如同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所倡导的:作为校长,必须关注并有能力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策划。
  “课程改革实验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杨英如是说。
  如何设立真正具有宣小特色的校本课程?就在苦苦思索的时候,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赵书找到了杨英,希望以宣小为基地,推广北京童谣。深入调研后,杨英决定以“童谣”这一传统文化为载体,全面构建宣小的特色课程体系。
  “童谣作为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积淀了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孩子们在童谣声中能回顾历史、体验民俗、感受生活。同时,童谣可以创作,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02年,宣小利用童谣的这一特点,确定以《北京童谣》作为课改实验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把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进课堂,引入学生的生活。现在,遵循着“学、说、书、画、传、编、演、唱、荐、用”十字方针的指导思想,童谣已渗透到宣小教育的各个领域,从一门校本课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004年9月,宣小出版发行校本教材《童谣伴童年》一书,其中60%的作品源于学生的创造;2007年2月,《校园童谣游戏集锦》发到了同学们的手中;2008年5月,学校创编的童谣集《奥运赛场礼仪手册》作为庆祝奥运倒计时100天的礼物送给宣武区每名小学生。新童谣作为教育的载体,给学生带来了自信与成功,给教师带来了探索与思考,给德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亦给宣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长点。胡锦涛总书记还专门作了批示:“北京此事办得好,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三贴近’的精神。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举一反三,创新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以建设校本课程为契机,宣小抓住了童谣这一既有民族文化传统,又融合了小学生生活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而充实的童年。事后我们才了解到,当时民间艺术家协会曾经就推广童谣一事联系过很多学校,但只有杨英敏锐地捕捉并把握了这次机会。
  这几年,在杨英的积极争取与决策下,宣小先后承担了京味小学名校现场高研论坛、校本课程新童谣师资现场培训、全国教育行政学院校长高级研修班参观、全国新时期优秀班主任研讨会及中央及市区文明办、美国教师汉语交流代表团和泰国教师考察团等接待任务,这些活动使学校的管理队伍得到了锻炼,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也使师生有了和名家大师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机会永远给予时刻准备着的人,给予敏感而行事果断的人。正因为能够高瞻远瞩,抓大放小,杨英才得以抓住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会,使学校以此为平台,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攀升。
  
  阳光校长的文化管理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校长们的共识。但相对于制度建设,杨英更关注制度背后的精神层面,因为“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只有靠精神。跟制度比起来,文化、氛围更重要”。因而在经营学校的过程中,她总是努力营造着一种氛围,让教职员工对学校有一种归属感。
  “学校的经营中最重要的是经营人心。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杨英说:“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合理地满足教职工的需要,体谅教职工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要以‘容人之短,待人有情,让人参与,激人追求,助人成功’的方式,挖掘教师个人的潜能,为教师搭设成功的舞台,促使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杨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实践中,她淡化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下,宣小制定并完善了学校的章程、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及奖励办法,等等,这些制度根植于学校管理现状并合乎发展趋势,做到了“有要求就一定有考核,有考核就一定有结论,有结论就一定有赏罚”。此外,学校重大建设、人事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也都是在教代会的讨论下完成的。在民主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教职工能体谅学校的难处,为学校排忧解难。比如,宣小曾经历的人事制度改革,正是在教职工的参与中,实现了改革后的平稳过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她也总是想方设法给教师的成长提供各种成长平台,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老话,你就会了前半句。”从小看着杨英长大的姥姥对杨英这句充满爱意的责备,其实是这么多年来杨英接人待物的一根主线:仁义,与人为善。凭着这种朴素的人生哲学,杨英把各种关系——和学生的,和老师的,和家长的,乃至和社会的关系都处理得有序而和谐。“心系之、情聚之、利倾之、礼遇之”,面对所有的人,无论是德学精湛的老教师,还是略显青涩的青年教师,或朝气蓬勃的学生,杨英对每一个人都同样尊重。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努力让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的幸福,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也以此形成了事业发展的巨大合力。每一位教职工都在这股无形力量的推动下,全情投入,使学校显露出勃勃生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们的生态环境优化了,后顾之忧解决了,剩下的就只是努力工作了。为教师谋福祉,让教师有尊严,是杨英的工作目标,也是她经营学校的“根”。
  
  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心灵去启迪心灵,这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老师这么多年,杨英对教师如何教有着深刻的体会。
  像很多校长一样,杨英也喜欢听课。所不同的是,杨英总习惯于坐在教室前面,因为这样可以最直接地观察到课堂上孩子们的反映。宣小的老师们也都知道,在课堂出点小错,甚至出点结巴、卡壳之类的洋相,校长是不会在乎的。在她看来,一节课好不好,不能以学生是否规矩和听话来评判,不能以教案是否全部完成来衡量,她唯一在乎的是,教师是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使学生的认识状态、心智状态发生了真实的变化。这样的课堂,便是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的课堂。
  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杨英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一切都应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让学生人格全面发展,而不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按同一模式发展;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而不是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近年来,宣小的教育者们就是用这样的理念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系列的教育教学策略,促使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地发展。
  ——让每一堂常态课都精彩。这样的课堂文化,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发展”,表现在教学环节和活动设计上,教师总是自觉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真正做到了“心”的参与,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使课堂成为师生洋溢生命激情,充分对话的展示台,让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一同分享的精神之旅。
  ——学生人生发展有两个“支撑架”:人格和体格。哪个“支撑架”塌了都是致命的。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未来,身体和精神都强健了,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在杨英看来,学校教育必须要为学生搭建完整、有力的人生“支撑架”,也因此,体育在今天的宣小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学校还自编了优美抒情的扇子操和节奏鲜明的韵律操,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和先导力量,学校既要争取家庭的支持,更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引领。在宣小,家长们既可以学到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子经验,也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的新思想,这一切,都跟孩子的成长步伐一致。就在这样的真情互动中,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教育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只有当教育者的心理摆脱了急功近利,他才能看得更远,他的学生才能走得更远。正所谓:大气者,方能成就大器。正是洞察了学生身上的特殊之处,才成全了学生的个性人生。此时,教育是学校给予学生的一份人生的礼物,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在宣小,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和感悟。宣小的校园,也因此充满了活泼的灵性与丰富的生命。□
  编辑 朱桂英
其他文献
北京市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立足于本区教学实际,借鉴国际和外省市课改经验,采取“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有效策略,分项目重点推进高中课改实验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海淀区已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具有海淀区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规划,科学合理分配学科课时    为完成高中课改年级后半段的艰巨学习任务,研究出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年级实施选修模块教学安排,制定
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一门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启迪心灵的艺术……它应具备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的时代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所现代化的农村学校——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中学,让笔者与您一起慢慢解读与品味“青中人”“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的豪迈气概和“办百姓满意教育,创建和谐新青中”的办学艺术!    抓合并契机 展
【摘要】有效的园本教研是以园为本,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源,在教师一次次思与学的交替中,提高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促进其专业成长。本文针对我园教师不了解学习故事、不会观察幼儿这一情况,以《学习故事》译丛为主要学习内容,从分析研讨背景、建立研讨机制、开展研讨过程、取得研讨效果四方面阐述了我园园本教研的管理。  【关键词】园本教研;管理;教师专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意思为,学习而不
2007年,首都基础教育围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引导基础教育发展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项目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以及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一、贯彻《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策略   ——依据新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和实施意见,指导区县实施新一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逐校制
【摘要】微日记以短小的形式、灵活互动的方式、开放的思维成为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真情的载体。文章通过笔者六年多来微日记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关注儿童立场来进行微日记教学的主张,在儿童的世界和微日记教学中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通道。  【关键词】微日记;儿童立场;自我表达  微日记,是把微事件、微心情、微景色、微启发……生活中一切引起学生关注或想法的事物用微日记的形式发表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互动。 微日记从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帮助其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核心素养是未来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2018年北京市中考改革,初中九学科统一纳入中考范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积累。本文通过分析本届中考生物学试卷,反思初三生物学科总复习情况,并对初一、初二新课内容的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重要概念;单细胞;初中生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想开展有效
2006年11月23日~25日,北京市举行了第二届中小学德育观摩交流活动。  从2005年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建立起每年一次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周制度,用相对集中的时间,以展示、报告、研讨等方式,调动全市各区县和学校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德育工作的落实。这是首都教育系统从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加强
【摘要】无锡市教科院组织全体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研讨、审视互联网技术下“线上教学”的特点,结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和音乐学科特性,开发了“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挖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补充了教材内容,探索了新的文化育人方式,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统整化,更让师生在传情的歌声和优美的律动中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本文对“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的内容开发进行了理性分析,同时聚焦“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课堂引导方式。互动交流不仅能使师生和生生间的情感得到增进,还能使他们的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让英语课堂充满无限活力。互动式教学之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深受欢迎,关键在于它的特性符合小學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能够释放他们的天性,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互动式教学;课堂活力;教学策略  课堂中的互动是必然存在的,而互动式教学是对课
结束了一年的支教生活,我又回到了原来熟悉的学校,从事着熟悉的工作。但是在我内心深处,仍然充满着对蓝天绿树、柔风清气的延庆的向往与怀念,对热情友善、纯朴真挚的大柏老中学师生的留恋和感动。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与学生更加熟悉了。一天,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拿着一把刚挖到的野菜问我:“崔老师,您吃野菜吗?”“没吃过,想尝尝。”我对这种纯天然的绿色植物产生了兴趣。第二天,恰好是我回丰台的日子。刚下早自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