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自由的王国。”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恰恰与此相反,耗时、低效成了普遍现象,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呢?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诗意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幸福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追求幸福、体验幸福的过程。语文是一门最富诗意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在课上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在导课中就要让孩子们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如教学《找春天》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你找到的春天,同学们有的吟诵古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唱起了儿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有的同学画了一幅春天的图画……“那么文中的小朋友在哪儿找到了春天呢?让我们一同去探索吧!”在诗意中孩子们愉快步入教学,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会去追寻语文世界中的诗意,享受享福。
二、注重品词赏句,提高课堂实效
语文课堂要想具有活力,那就要由教语文变成用语文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语文内容的教学转向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中我们应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准确性,为了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其用词的精妙。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近义词来替换文中的词语,或是去掉一些词语,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用词的理解。例如,《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这句话体现出安静创造的奇迹,以及她对生命的热爱,让作者意想不到。我让孩子们去掉竟然对比一读,孩子们对奇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再如《小英雄雨来》中,“那双手像鹰的爪子,一把抓住了雨来。”一句中像鹰的爪子体现出敌人的凶残,孩子们体会不到我先让他们看了老鹰的爪子以及抓猎物时的情景,又试着将鹰的爪子换为那双手很有力,谈一谈可以吗?学生一读就觉得不行,因为原句既形象又生动还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换掉不行,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讲词语理解更形象了,达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
三、依据文本,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
依托文本进行训练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是与语文课堂发展相适应的,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渠道。那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就一定要以课文语言为依据,与课文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仿写句式表达,有的文章里有空白,适宜指导学生想象。如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中,嘎唆凭吊战场一个片段中写到“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口欧”的叫声,读完这句之后,我让学生想象二十多年后重回战场的嘎唆在呼唤什么?孩子们激动地写下“战友们,我回来了!”“啊!战友们,我们曾经一起并肩作战,你们都永远躺在了这里!”“战友们,不要难过,我就要和你们躺在一起了……”这头战象重情重义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学习《桂林山水》,写水的那段排比句,言辞优美,沁人心脾,我让孩子们在感情朗读之后,仿照这种排比句式,写一写家乡的日月湖,抓住湖水的清、绿、静来写,同学们联想到自己亲眼所见的湖水,依托文本的句式仿写特别成功!这样的练习,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是语文课堂的延伸与补充。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多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与领悟,这样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堂才能更具有活力。
一、构建诗意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幸福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追求幸福、体验幸福的过程。语文是一门最富诗意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在课上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在导课中就要让孩子们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如教学《找春天》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你找到的春天,同学们有的吟诵古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唱起了儿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有的同学画了一幅春天的图画……“那么文中的小朋友在哪儿找到了春天呢?让我们一同去探索吧!”在诗意中孩子们愉快步入教学,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会去追寻语文世界中的诗意,享受享福。
二、注重品词赏句,提高课堂实效
语文课堂要想具有活力,那就要由教语文变成用语文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语文内容的教学转向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中我们应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准确性,为了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其用词的精妙。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近义词来替换文中的词语,或是去掉一些词语,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用词的理解。例如,《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这句话体现出安静创造的奇迹,以及她对生命的热爱,让作者意想不到。我让孩子们去掉竟然对比一读,孩子们对奇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再如《小英雄雨来》中,“那双手像鹰的爪子,一把抓住了雨来。”一句中像鹰的爪子体现出敌人的凶残,孩子们体会不到我先让他们看了老鹰的爪子以及抓猎物时的情景,又试着将鹰的爪子换为那双手很有力,谈一谈可以吗?学生一读就觉得不行,因为原句既形象又生动还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换掉不行,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讲词语理解更形象了,达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
三、依据文本,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
依托文本进行训练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是与语文课堂发展相适应的,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渠道。那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就一定要以课文语言为依据,与课文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仿写句式表达,有的文章里有空白,适宜指导学生想象。如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中,嘎唆凭吊战场一个片段中写到“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口欧”的叫声,读完这句之后,我让学生想象二十多年后重回战场的嘎唆在呼唤什么?孩子们激动地写下“战友们,我回来了!”“啊!战友们,我们曾经一起并肩作战,你们都永远躺在了这里!”“战友们,不要难过,我就要和你们躺在一起了……”这头战象重情重义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学习《桂林山水》,写水的那段排比句,言辞优美,沁人心脾,我让孩子们在感情朗读之后,仿照这种排比句式,写一写家乡的日月湖,抓住湖水的清、绿、静来写,同学们联想到自己亲眼所见的湖水,依托文本的句式仿写特别成功!这样的练习,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是语文课堂的延伸与补充。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多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与领悟,这样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堂才能更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