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城市化困境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82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2015年间内蒙古城市化建设的国情调研重大课题。在深入内蒙城镇的调研期间,主要接触的有三类人,一类是学者,如朝戈金、恩和、海山等;另一类是当地的农牧民;还有一类是内蒙古自治区行政部门的政府官员。坦率地说,当地政府官员较难打交道,行政部门主管官员对科研工作者表现出不信任,除个性方面的原因之外,一般而言,当地一些政府官员担心我们这些与当地发展、政府业绩没有利害关系的“外来和尚把经念歪了”,于是不作为、不配合成为他们自保的方式。在与农牧民的沟通中我始终告诫自己,恪守“我的提问对谁有意义”这样一个作为人类学者的基本常识,承认实事求是的对象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在与蒙古族学者的访谈中,笔者感受到了跨专业、跨文化那种“他山之石”的冲击力。譬如,围绕内蒙古城市化,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海山教授2016年3月在与笔者的邮件沟通中有这样的讨论:
  
  近几十年,内蒙古牧区的“城镇化”基本上是行政行为的产物。城镇化原本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产业发展的原因。而内蒙古牧区的城镇化动力是以让牧民定牧、进城为目标,以接纳外来人口为目标,以城镇化为目标的城镇化,有产无业、有城无市的城镇化,有城市无产业的城市化,有产值无收入的城市化。如此的“城镇化”“城市化”以及近年的“矿业兴旗”战略,创造了外来人口与城镇人口对草原生态环境毁灭性破坏的“产业”(包括强势人群抢占或租赁牧民草场超载过牧、滥采乱挖、搂草挖药、捕鸟猎物等)经营机制。其结果导致:草原生态恶化、牧民贫困加剧、国家补贴增加、官商获利。
  海山教授作为出身于蒙古族的学者,对内蒙当地文化及其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情感。基于人文地理研究,对内蒙古开发过程中的人地关系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在他的讨论中,呈现了内蒙古城镇化过程中遭遇的客观事实,同时也表达出本研究中深为疑惑的问题:其一,围绕内蒙古城市化建设看法的不同争议折射出一个有关立场的问题,即“谁的城市化”?为什么当地人不那么认同这种城市化?其二,海山教授指出“行政行为”在整个发展过程具有关键作用。后文讨论中使用的“政策行为”意思与此大致相同,特指在制定与实施政策过程中具体的行为方式,如针对中央政策的“实施细则”,其中也包括一些政策实施中的负面现象,“政策行为”在营造具体的政策环境上有良莠之分。下文将以内蒙古城镇化过程中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为例,讨论不适宜当地文化、自然生态的“政策行为”如何引致城市化发展的困境。
  “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
  关于什么是城市化,不同的学科定义各有其侧重点。在学者、政策制定者的眼里,城市化可以用包括“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地域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六个子系统在内的“城市化指标体系”来表示,这六个子系统分别代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结构各个方面的不同变化:
  经济城市化,包括一系列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指标,如人均GDP、市区GDP(亿元)、工业总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非农业产值密度(元/M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等。人口城市化,指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即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产业结构城市化主要衡量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区域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以及非农业产值比重。基础设施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的指标主要与城市建设相关,如城市人均实有道路长度(m/人),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t/人),城镇人均住宅面积(m2),城市公路运输线路长度,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hm2)等。而社会城市化主要涉及城镇居民的社会生活,包括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人),社会保障、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万人拥有高校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等。
  可以看出,不论是人均绿地面积、医院床位还是学校多少等等的计算,这里的城市化程度是以GDP的产出和付出为标准计算的。在这样的城市化指标体系下,以内蒙古为例,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832.3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2%、67.6%、 27.7% 。[1]从定量研究的结果来看,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与贡献率,及其对社会福利、公共服务方面的付出的多少,即GDP的产出和付出来计算,内蒙古整体城市化率在2013年已经超过50%。
  
  根据这种计算方式,学者可以进一步将内蒙全区划分出如图1所示的5类发展序列,并且据此构成制定下一轮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该指标体系统一于全国关于“发展”的思维方式,以大数据为标准,以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的质量,认为经济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种“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表现在两个领域:在国内,以GDP的产出量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GDP的付出来计算社会发展质量;在海外,中国的海外国资企业有多少经济合作,解决了当地的多少需求,提高了多少就业等这些关于资本的分析模式成为衡量国际关系质量的指标。
  在这个意义上,内蒙古的城市化并非个案。与中国其他省市出现的情况相同,GDP的产出与付出的背后其实是关于资本的计算。可以说,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中,资本量的大小是换算城市化发展能力和质量的唯一途径,资本即是GDP的核心。但问题是,看到内蒙古如此高的城市化率,人们应该高兴才对,可是我们在当地调研得知,学者、农牧民对内蒙古的发展状况有不同的看法,甚而出现了对城市化的批评和抗拒行为,严重时会发展成集体行动。
  城市化与文化、自然生态的恶化
  围绕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的批评意见集中地反映在“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这两方面,比较典型的意见有:定牧导致超载过牧,此种密集、深度放牧破坏了自然生态.[2]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改变了内蒙古人原有的那一套生产和生活方式,[3]亦即破坏了其本土的“文化生态”。这些意见直指资本、政策和文化的关系。它向我们昭示:经济不等于社会!因而我们不禁要问:看似如此理性的大数据究竟丢失了什么?   于是,我们改变用定量研究观察社会的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考察内蒙的城市化过程,根据人们的行为方式,将内蒙古城市化类型划分为四类:“集市型城市”“企业型城市”“政策型城市”和“移民型城市”。其中集市型城市发展自传统集贸市场。譬如包头发展自传统互市,它既是物资的集散地,也是信息的交汇之处;呼和浩特发展自驿站,因为密集的交通网络聚集了人气,蒙古人将这样的地方称为“浩特”。企业型城市,譬如突然发现了煤矿,就挖煤,发现气田就开采煤气,周围就业、服务业也接踵而至,企业带动了当地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和企业的命运拴得比较紧,企业一旦垮了,城市也就废了。政策型和移民型城市有些重叠,但实际上移民型城市主要是以生态移民为主(如鄂伦春、达斡尔等),这是一步到位的发展思路。当地政府将当地农牧民从山上搬下来,给他们盖好房子,让他们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政策型城市因为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战略需要,搬迁整个城市,形成“新城”和“老城”格局。如鄂尔多斯整体搬迁,白天职工上政府大楼办公,晚上下班返回老城居住,形成了昼夜两重天的景象。另外一种是,那个地方本来没有城市,比如说二连浩特、满洲里,为了与外蒙古、俄罗斯搞边境贸易,促进开展边贸活动,干脆就地打造一个城镇。笔者把移民型城市和政策型城市的微妙区别加以区分,为的是进一步看清楚政策在行为层面如何被划分的现象。
  传统上蒙族牧民以3?5户为一个基本单位,逐水草而居,取材于地、取法于天,这使牧民的生产与生活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链条,笔者将其称为“生活世界的意义系统”。在这个“第一链条”中,牧民的财富来自于五畜,即马、骆驼、牛、绵羊、山羊。与农业生产中的财富不同,逐水草移动是五畜的基本特征。人在链条中最重要是维护五畜的正常生存,而其生存依靠的是自然环境,因此在天(自然)面前,环境、五畜和人类是平等的,各有各的品格,并没有被资本化。人尊崇天的方式通过人们创造的仪式来实现,它规范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4]祖先和天是蒙人信仰的依托,而居住的敖包同时也是祭天、祭祖的空间,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蒙全都是依循着这样的文化机制进行生产生活的。
  如图2中“逐水草而居,取材于地、取法于天”的基本结构所示,在第一层链条里面,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作为内蒙古人生产与生活中的基本关系发挥着作用。其中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还可以细化为“第二层链条”“第三层链条”……不同层级的链条之间呈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派生关系,如:家可以进一步细化分为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及其通过婚姻或生产联合形成的组织形式;天可被细分为九十九个腾格里(长生天);敖包是人们祭天、祭祖的神圣场所,也具有区域、大小层级之分;五畜可按其活动半径分出大小不同的草场范围,甚至还可以细分出各种牲畜所吃草的种类和具体部位……
  可见,传统蒙族牧民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紧密、互为影响的有机构成,那么如何基于此来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本介入与“过度放牧”等一系列政策行为带来的结果?事实上,正是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创造了文化,因而新元素的进入一定也会导致关联性变化的发生,在这个“生活世界的意义系统”中,有些地方的链条断了,有的环节新生长了出来。比方说工业产品的进入改变了人们放牧的方式,尤其年轻人完全可以骑摩托放牧,而无需骑马了。再如打机井的使用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如图3、4所示:
  从“第二层链条”到“第三层链条”的演化我们可以看到,地下水的使用不再是“取材于地”那么简单,通过机井、水泵和柴油的使用,水进入市场成为一种商品,这意味着牧民无法自我控制市场价格,而必须花钱买水。水的商品化势必将转嫁到他的具体生产环节中,资本逐渐渗透进牧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可见,城市化过程创造了生产生活链条中的一部分新元素,另外有一些传统的部分则被切断了。比如对于家庭生活来说,无论是进城打工,还是进城为孩子陪读,越来越多的牧民家庭游弋于城乡两地,成为“一户两居家庭”。城市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标准之一,但教育资源向城市的倾斜、乡村学校的撤并,导致一家人中妈妈在城里陪读,爸爸在外地打工,本来一家,现在变成一户两家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形成了新型的候鸟式家庭:
  桥二的老家在恩戈贝。作为拥有4口之家的父亲,两个孩子的教育是他家的最大开支。为此他必须搬到他认为比家乡好的教育环境(达拉旗)求学,并在学校附近租房。他在老家承包了60亩地,主要用于种植玉米,秋收后作为饲料卖给过冬的牧民。除此之外他还在达拉旗打零工(工地小工或开出租等),以便维持日常开支。住房、交通、饮食等这部分开支属于新增链条,并且不由他所控制。他能够自我控制的也只有通过努力赚钱才能维持。他和他的夫人必须进入资本市场打拼[5]。
  基于这样的跟踪调研,我们的研究一直可以追踪到内蒙古农牧民生活的教育、医疗、养老、贷款等诸多领域。事实上不只在内蒙地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劳动者在劳动和消费环节中被异化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极为普遍。
  “一刀切”政策行为与城市化困境
  
  在前文提到的对内蒙城镇化的批评中,定牧导致的生态破坏是招致当地学者、农牧民不满当前城市化路径的主要原因,那么定牧的生产形式为何会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为什么要“以管理农业的方式管理牧业”。这种管理方式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承包草地”的政策行为,这就导致两个现象凸显了出来。一个是定牧,另一个是个体主义的出现。承包草地的政策源于内陆农业承包农田的思路。[6]因为人民公社解体,集体农业生产转变成个体农业生产的方式,而这一模式被直接转嫁到了内蒙当地的牧业管理中。然而实际上,传统牧民本有一套完整的牧业管理体系,原来牧民们实行互助放牧和转场,在一系列生计活动的安排中有个“能人”,这个能人天文地理、宗教、规范都懂,所谓的“取法于天”一定是按天时地利人和看哪个日子合适,转到哪放牧,不同群体间不会撞车,也不会因转场发生人际关系的矛盾。但是分草地以后就变了,定牧彻底打乱了原有的生计体系,原来的草地被承包后变成“你的地”“我的草”之类的区分,所谓“我”“私人拥有”这些概念凸显了出来,亲兄弟也有为草场反目为仇的情况时有发生。承包草地的政策出台后,原有的人际链条被切断,同时又生长出一些新的链条,导致当地牧民的人际关系重组。
其他文献
美国的政治周期又进入了大选年,此次大选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个堪称最成熟的民主国家中,类似特朗普那样通常是不健康民主特产的反常政治家一路前进。对观察政治的人士来说,“特朗普现象”可以说是多年来美国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集中爆发的表征。作为局外人的特朗普是以共和党人提名人的身份参选的;控制着当前共和党大权的,则是一群保守主义者。沿着战后保守主义的发展这一线索,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当前美国政治的若干
期刊
从习近平主政后的外交频率来看,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内政和外交已经特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单纯靠内部的改革或简单的对外开放,都不足以推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采取的是“请进来”和“接轨”战略,只是相当有限地借助外资和技术引进,基本不与外部世界进行深层接触和发生根本性的冲突。在领导层,相信只要经营好国家内部,就能保证自己的快速发展。从经验层面看,这一
期刊
缅甸的议会选举已经结束,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派——全国民主同盟——不出所料地赢得了绝大多数席位。然而,公民社会(议会制下的多数党)控制国家并不是眼下缅甸的现实,更趋复杂的政治博弈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获胜的昂山派必须和仍然拥有极大影响力的军队协商组建一个新政府。没有人能够预料这一新政府的最终形态,但它很可能是一个“双头政治”,昂山派和军队将各自代表一个权力中心。  在看待近年来缅甸的转型
期刊
今日的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速度下滑、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渐进的市场化改革则被中共视为走出困境、刺激经济重新起飞的“法宝”,其起始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设计。传统观点认为,这场改革一方面不涉及较大利益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从对微观企业的放权让利起步,使微观企业创造新增资源,从而引发了当时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然而,改革开放并没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蓝图,“放权让利”也不足以说明微观企业投资突然扩张的资金来
期刊
“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是传统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生育观念,然而随着现代化对家庭结构带来的改变,及国家生育政策对家庭养老机制带来的挑战,现今中国家庭的禀赋积累和结构功能较之传统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更多的子女会给家庭养老带来助益吗?本文以中国湖北省农村家庭为样本,研究了不同生育策略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对于大多数的传统农村家庭来说,多生育、重生男是一种在传统社会环境下回应资源约束的生存理性,
期刊
欧洲难民危机与巴黎恐袭事件需要在一个新的世界体系框架中予以理解。欧洲国家的福利主义与人权价值的捆绑演化,已经变成一个难以摆脱的历史迫令,人口老龄化不断拖垮欧洲国家的经济活力,它只能通过吸引外部移民的方式来抵御生育意志的弱化,由此提供欧洲公民的福利可持续能力。这形成了欧洲国家所面临的深刻矛盾:一方面,欧洲需要通过福利人权来吸引外来移民进而维持其福利体系,与此同时,它又需要设置门槛避免外来难民进一步拖
期刊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精英主义(elitism)主要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古典的理想精英主义,另一种是20世纪的现实精英主义。虽然这两种精英主义的具体诠释有所不同,但其形成与发展都和民主政治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古典理想精英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柏拉图,雅典民主处死了苏格拉底,使他对民主政治持有强烈的怀疑批判态度,因而提出了反民主的“理想国”。20世纪的现实精英主义有许多代表人物,在目睹西方国家实行民
期刊
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式农场是否一定会淘汰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农业资本是否会引发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对立关系?本文基于对广东省雷州半岛“对虾”养殖基地的田野调查回答了这一问题。在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养殖基地,农业资本通过对对虾养殖产业链下游环节(收购、出口)的控制催生了水产品的商品化;而由于政策的鼓励,在生产过程中工业饲料逐渐代替天然饲料,种类繁多的药品用于水质改良,不但使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又意味着产业
期刊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格局  毋庸置疑,在西方的整体性衰落和全球问题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基本面貌的关键要素。[1]考克斯(Michael Cox)在2012年曾明确指出:“21世纪早期的一个新事实在于,我们熟知的西方正在快速地失去其领导权(pre-eminence)而被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所替代。这一新体系或者被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构成的所谓‘金砖’国
期刊
历史的进程在过去两年间仿佛突然换档,把这个世界带进一个重大事件的多发期,许多之前难以想象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ISIS的兴起、欧洲频发的恐怖袭击、难民危机的挑战、欧洲选举中右翼政党引人注目的表现、乌克兰危机、英国“脱欧”、特朗普以反主流的政见主张当选为美国总统、日本执政联盟以多数优势在修改宪法这一议题上获胜、南海的紧张局势、许多国家的民族主义抬头,这一系列事件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带给我们一个接一个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