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t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不当做法:
   一、肢解课文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支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做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老师只是给学生住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起就无从谈起了。忽视阅读且不说汉语有强的音乐没,单就理解文艺来说,语文教学中阅读就非常必要。有的教师总以为读书耽误时间,或者怕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不若讲解来得快,所以对课文思路的整理。阅读教学也列成题目形式,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课本外的“阅读材料 ”,便觉得无从下笔了。究其原因,就是阅读太少了。
   二、题海战术
   不可否认,比如许多应试有方的教师,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化为经验之谈。这种“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从长远角度来看,与提高语文数学效率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数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模糊不清,更无兴趣可谈,纵然再多记几个词语,多几道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徒增负担而已。针对语文数学忽视整体和文学性,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百遍”固然是笨方法,但说明读书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为了防止学生重复阅读的厌烦性和盲目性,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富有魅力的范读、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与分析有机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停顿之外,还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如“春风图”的描写,“母亲的手”和“抚摩”两处重音要处理的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音重,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了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以后,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轮读,既能避免学生厌读情绪,更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理清思路的条理性
   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拿《藤野先生》来说吧,题目写“藤野先生”,课文开头 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明白写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是作者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其中蕴涵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的感情也与全文爱国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弄清了作者的思路之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构思的巧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欣赏作品的文学性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有一位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边用配乐的范读、生动的讲读,一边用板书画了一幅“孔雀开屏图”,课文的结构层次全部都反映在板书上。这节课,不仅给学生以视听的美感,还激发了学生欣赏课文的激情。语文作为母语,语文教学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向重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性,这一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还须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
其他文献
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文学体裁。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段话用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的密不可分关系上最适合
期刊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棒喝。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
期刊
一、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批改的现状   1.消极应付。批是批了,改也改了,但只是浮光掠影地写上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语;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两本作文本交替使用,打作文批改的持久战。显然这些做法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表面。   2.面批难以推广。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老师教学时间紧张,面批只能个别进行,在实际中很难做到,更谈不上推广。   3.精批细改一部分,其他略批,
期刊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录音、录像、图片资料等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结合录像的方式。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一句句优美的语句缓缓而出,一幅幅优美的画
期刊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使课堂多一些“语文味”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立足语文课堂,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有效训练。   1、关注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教学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但这个环节常常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紧接下来的“怎么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
期刊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
期刊
一、时间问题   看看学生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就知道,学生一天里学习,生活快节奏,一周没有星期六,甚至难有星期日。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正如学生顺口溜所写的:“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学生没有自由的天地,没有闲暇的时间,课外阅读从何谈起?   二、兴趣问题   初中学
期刊
一、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切实把握好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
期刊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其分值是八分或十分。对学生来讲这又是一大难点。即便是读懂了内容,但做题又无从下手,这就需老师化简为难,通过个别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做题技巧,做到思路清晰。下面主要说一说鉴赏艺术手法和感情。   1.鉴赏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表现手法常见的有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