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盏细品滋味长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使课堂多一些“语文味”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立足语文课堂,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有效训练。
   1、关注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教学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但这个环节常常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紧接下来的“怎么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刻一些,不能只停留在最初的理解和感悟上,还必须关注作者语言表达的艺术或技巧,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语言训练,获取语言表达的规律。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段为例,这一段写的是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么,具体来说,是怎么写的呢?它的写作手法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很明显是从儿童的视角看待这一切。因为在大人们的眼中,这只是一所“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园而已,但在“我的”眼中,却是充满了无限生机的一所“乐园”。无论是石井栏的光滑,还是皂荚树的高大,无论是黄蜂的肥胖,还是叫天子的轻捷,无论是油蛉的低唱,还是蟋蟀的琴声,都令这座荒废的园子显露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而这些都是通过一个儿童的眼睛表现出来的;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教参)。作者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等方面来写百草园的四季的不同;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别句式的特别表达,这里融入了景物层次的高低、描写内容的变化、选择材料的详略,几种手法穿插交替,使得写景有序,行文活泼,读来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钱理群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说:“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怎么写’上,更准确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琢磨作者‘怎么写’来把握作者要‘写什么’。”我想,这里钱先生所说的,除了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一定也包括文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进行语言品味,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语文是最能够触发学生情感的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学,就是触发情感的教学。   《最后一课》第11段“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中的“又柔和又严肃”的分析,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刚刚还说不喜欢上法语课,此时听到是最后一课了为什么还要难过?从母语、母爱、母爱的琐碎的体现中分析。   讲到这里时,我打了这样的一个比方:我们很多同学嫌妈妈唠叨,但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这些唠叨没有了,这个唠叨的人不在了……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教室里,安静极了。接下来对课文的理解就很自然了。——这是一个人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所以说,更深层次的挖掘,有时需要更浅层面的会意。   小小的标点中蕴藏的情感世界,已是如此丰富,发掘文字中的魅力,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使语文课堂增长亮点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抓住这些情感触发点,读出的已不只是语言文字的表象,更多的是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3、穿插仿写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的运用,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积累语言模式的过程。比如,某种修辞的使用,某个句式的组合,某种语段的排列……当学生通过对文本学习将这些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时,流畅而自如地 “表达自我”也就成为可能。   个别学生的兴趣,带动了全班学生仿写诗歌的兴致。无论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律师、绝句,还是现代诗歌《乡愁》《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等,都有学生仿写的佳作跟随。   由仿写句子、诗歌、片段,进而扩大到对整篇文章的仿写,在仿写中,学生们更深切地体悟到文本语言的妙处所在,在仿写中,学生慢慢品味到文本中蕴涵的浓浓的“语文味”,并把这种“语文味”继续挥散在自己的文字中。   陈日亮老师这样阐述了自己对语文的理解: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钱理群老师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找到每一篇课文“文”与“心”的契合点,而且是最具匠心的那个“点”也就是文章的“核”与“纲”,“纲举而目张”,整篇文章就“拎”起来了,整个教学就活了。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就是要做个“有心人”,在课内课外处处留心,在课文处理上处处用心,做到“文”与“心”的结合,才能带学生在散发着书香的“语文味”中徜徉、熏陶,继而提炼、内化,才能加深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或构建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谈谈我在“单元知识建构”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秋天》等都是精美的写景抒情的诗文,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本单元最重要的教学要求之一,为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我首先对本单元的
期刊
一、多向训练,锻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出发点,从各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使问题的解决显得新颖独特。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打破常规,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方式方法,使问题解决更加顺畅。当然,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有强化思维的训练,这也是由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也使我们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很多思维障碍。有的学生思
期刊
一、语言美    语文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多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语言各具独特的艺术色彩。教学中,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对那些表情达意、深含哲理的语句一定要细心揣摩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处,是提高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朱自清的《春》写了“嫩嫩的,绿绿的”的春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春花,“带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的春
期刊
《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本专题内容丰富,头绪繁多,特别是涉及到地理、生物、气象等知识,有一定的跨学科性,初次接触者可能不知从何处着手。本人对这一专题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
期刊
小院里种了一棵常绿树,父亲管它叫菩提,可对它为何叫菩提,父亲只字未提,为这,我好长时间一直“耿耿于怀”。可这个心结并没阻挡我对这个伟岸伙伴的喜爱之情。因为他陪我度过了内容并不丰富的童年,在他的庇护下乘凉,嬉戏,读书,发呆,幻想。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现在离开故土在外谋生的我,心被淅淅沥沥的春雨涮的索然寡味,百无聊赖中,来到还不曾走遍的校园,去寻找熟悉的生命气息。   空旷的校园,飘着五颜六
期刊
一、灵活运用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开放性原则: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语文教学对象是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存在于网络上的活生生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活言语。   创新性原则:语文创新性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动脑筋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的新
期刊
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文学体裁。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段话用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的密不可分关系上最适合
期刊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棒喝。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
期刊
一、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批改的现状   1.消极应付。批是批了,改也改了,但只是浮光掠影地写上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语;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两本作文本交替使用,打作文批改的持久战。显然这些做法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表面。   2.面批难以推广。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老师教学时间紧张,面批只能个别进行,在实际中很难做到,更谈不上推广。   3.精批细改一部分,其他略批,
期刊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录音、录像、图片资料等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结合录像的方式。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一句句优美的语句缓缓而出,一幅幅优美的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