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归有光散文中的小说笔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文学体裁。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段话用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的密不可分关系上最适合不过了。
   明代小说创作较为活跃,其社会性、细节性和客观性与前代作品相比大大加强,小说笔法也从幕后走向前台,以至蔚然成风,对散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散文作品,日常生活琐事和细节得到空前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归有光的地位至关重要。他第一次大量将“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创作,把日常生活中的众多凡人小事写入散文作品,使之面目鲜活、栩栩如生。
   具体来说,归有光散文中的小说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的主要文学成就之一就是注重人物描写。归有光熟读《史记》,为文是学《史记》的,对司马迁重视人物描写的史记笔法的运用十分娴熟。《寒花葬志》《先妣事略》《项脊轩志》《世美堂后记》等怀人抒情散文中,作者描写了顽皮灵秀的寒花、善持家教子的母亲、爱孙心切的祖母、体贴贤惠的妻子等人物,这和明代其他散文家的古文大相径庭。在那些优秀作品中,归有光往往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细节刻画、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之形象鲜明,感人至深。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文中借老妪的回忆来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回忆,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母亲对儿女温柔的慈母之情。
   人物的语言描写,写出了祖母对孙儿在轩中读书的赞许,也表达了长辈对晚辈成长的期待。“大类女郎也”,活画出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年妇女形象。同时,先人用过的象笏也暗示出归氏家族的昔盛今衰,祖母对孙儿用功读书的疼惜之情溢于言表。
   《女二二圹志》同样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抒情小品。作者与女儿共处时光甚少,本无太多可记之事,然作者却通过“辄常常呼予”和“跃入予怀中”这两个细节描画出幼女的稚气和可爱。
   可见,归有光散文中的女性都活动于平常的琐碎生活里,展示出了个性的美好:祖母的见识、幽默、期待;母亲的勤劳、慈爱、教诲;妻子的贤淑、聪慧、善解人意……作者对她们的敬重、怀念之情就渗透在那一个个细节之中。正是对这种描写人物小说笔法的成功运用,使归有光的抒情小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毫无枯燥板滞之感。
   其次是情节的奇幻。
   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记叙神灵怪异的篇目之中,如《张氏女子神异记》《长兴县城隍神灵应记》《书郭义官事》等。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们与传统的散文已大异其趣,主要是他把虚构的奇幻情节引入到作品中。
   最后,归有光散文中的小说笔法,还体现在剪裁布局上。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八股文大家。邓云乡在《清代八股文》中以《项脊轩志》为例探讨了归有光古文中的八股文法。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作者的散文名篇都匠心独运,构思得法而不留痕迹。起承转合,得心应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达到“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的境界。这与小说创作讲究布局有相通之处。
   归有光非常注重文章的结尾,他曾在其《文章指南》中谈到文章结尾的五种笔法:结尾垂戒法,结尾括应法,结尾推方法,结尾推原法,结尾有余法。归有光对“结尾有余法”这样阐释:“人于结束处多忽略,谓文之用工,不在尾,殊不知一篇命脉归束在此,须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清庙三叹而有余音,方为妙手。”事实上,这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回忆昔日对妻把手教书,而当初植树之人却奄然而逝,人去树存,睹树思人,其所营造的孤苦凄凉之境,始终萦绕着一种哀婉不绝的余韵,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归有光的抒情记叙散文,平实朴素,婉转多情,清淡的语言风格以及流动不拘的结构无疑为我国传统散文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拓了传统散文新的题材领域和写作方法,对后世小品文确立了一个标准的样范。同时,总之,感情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思致的绵密、逻辑的清通、细节的捕捉、画龙点睛般的描写,诸多因素集合于一起,构成了归有光散文的特殊美学价值。
其他文献
一、老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认真研究解读   由于受考试的限制,我们平时大多是围绕教学参考书,不敢越雷池半步,使问题缺少生成性和开放性。惟有“吃透”教材才能寻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启发思想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之余,在提高学生水平的同时,我们老师也要多看与本专业相关的书,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才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授课方法。惟“吃透”教材,才会引来源头活水。   二、主问题设
期刊
听视结合,就是听语音与看形象相结合。培养学生不仅能从语言中获得知识信息,而且还要从与语言的同步表情、动作等中获得启示。   听析结合,就是培养学生边听边进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先搞明白听清对所讲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张,然后专心致志的把握听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及相关的脉络层次。   听写结合,就是培养学生边听边记和听后就写的能力。   听说结合,是边听边说或者听后就说,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组合力和口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自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自己可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把握课堂,控制好课堂。至于学生的成绩麻,我还觉得自己还可以。可万万没有想到,在继续教育网上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解说之后我茅塞顿开,才觉得自己离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差得很远很远,现就这次网上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   我从事英语教学十几年,我经历教材的几次变迁。从自己所学的最原始的英语教材开始到现在的“新课程
期刊
一、爱比责任更重要   我觉得爱是一切的原动力!如果你对一样东西连兴趣都没有,即使每天都在强调责任如何重要,你虽然有改进,但很难做到用你的大部分精力去思考,去研究。只有当你爱上一样东西的时候,才会调动你一切的积极和能量去做好它。对学生的爱含义很广泛,比如说:严格是爱,理解、宽容是爱,尊重、信赖、鼓励也是爱,当然还有许多方面爱的不同形式。   除此之外,我觉得理解、宽容、鼓励也是爱的表现。下面,
期刊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或构建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谈谈我在“单元知识建构”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秋天》等都是精美的写景抒情的诗文,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本单元最重要的教学要求之一,为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我首先对本单元的
期刊
一、多向训练,锻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出发点,从各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使问题的解决显得新颖独特。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打破常规,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方式方法,使问题解决更加顺畅。当然,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有强化思维的训练,这也是由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也使我们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很多思维障碍。有的学生思
期刊
一、语言美    语文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多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语言各具独特的艺术色彩。教学中,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对那些表情达意、深含哲理的语句一定要细心揣摩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处,是提高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朱自清的《春》写了“嫩嫩的,绿绿的”的春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春花,“带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的春
期刊
《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本专题内容丰富,头绪繁多,特别是涉及到地理、生物、气象等知识,有一定的跨学科性,初次接触者可能不知从何处着手。本人对这一专题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
期刊
小院里种了一棵常绿树,父亲管它叫菩提,可对它为何叫菩提,父亲只字未提,为这,我好长时间一直“耿耿于怀”。可这个心结并没阻挡我对这个伟岸伙伴的喜爱之情。因为他陪我度过了内容并不丰富的童年,在他的庇护下乘凉,嬉戏,读书,发呆,幻想。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现在离开故土在外谋生的我,心被淅淅沥沥的春雨涮的索然寡味,百无聊赖中,来到还不曾走遍的校园,去寻找熟悉的生命气息。   空旷的校园,飘着五颜六
期刊
一、灵活运用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开放性原则: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语文教学对象是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存在于网络上的活生生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活言语。   创新性原则:语文创新性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动脑筋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的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