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空间素材的选用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空间里发生的,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1],所以学习历史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历史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2016年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历史的时空观念,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时空观念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的是时空观念的培养价值和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而对如何选择空间素材和选择怎样的空间素材很少有研究,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涉及的空间素材非常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选择空间素材和选择怎样的空间素材就很有研究的必要了。
  在今年我市举行的一次课堂教学能手比武大赛中,我有幸聆听了一堂以时空观念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深受启发。该授课教师以历史空间为主题统领整堂课,以“请你说说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这个空间曾经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切入点开展本课教学,选择2016年10月浙江选考卷第31题(如下)为例题进行教学。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结合本材料,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通过这个材料题挖掘学生理解历史空间的深度,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给我的触动很大,引发我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历史教学中要选用怎样的历史空间素材,二是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选用空间素材。
  一、选用怎样的历史空间素材
  1. 选用核心区域的历史空间素材
  弗里德曼认为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总之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2]。核心区域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范围内,核心区域是不同的。例如在上人民版必修二《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一课时,对于19世纪中期的世界范围来说,那时的核心区域就是英国,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格局等方面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研究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历史必须以英国为核心区域研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美国成为世界的核心区域,当时大量的欧洲资本、人员流入到美国,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所以我们要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就必须研究美国。又如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汉唐历史就必须要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尤其是要研究西安的历史,因为西安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所以西安是核心区域。而到了宋以后,长江流域就成为核心区域,尤其是南京、杭州等。
  核心区域是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区域,它是人们穿越历史丛林的路标,是解开历史谜团和走进历史深宫的方向图。选用核心区域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助于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 选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空间素材
  重大历史事件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璀璨明珠,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具有关键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起着推动或阻碍本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例如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课中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井岡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三大战役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涉及到的历史空间有东京、武汉、南京、上海、广州、南昌、长沙、井冈山、遵义等。要了解中国的民主革命就要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要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就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空间。以上海为例,要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第二阶段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为什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近代上海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工人阶级队伍力量较大,思想解放较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比较广泛,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掌握了近代上海的这些信息以后,上述的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有数不清楚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选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空间素材进行历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本身,还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历史空间的感知能力。
  3. 选用联系面广的历史空间素材
  历史事件之间联系常见于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发展的,历史事件之间往往是密切联系的,有的历史事件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联系多些,有的可能小些,历史研究要选用历史事件联系面广的空间素材。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历史空间,或者与同一历史空间有关,这看似偶然,实则存在历史的必然性。如以南京为例,在中国历史上,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非常多,如古代明朝定都南京、近代《南京条约》、南京开放为通商口岸、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临时约法》的颁布、南京大屠杀等。又如与上海有关的历史事件就更多了,有《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上海等沿海地区、《青年杂志》的诞生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的中心、中共共产党的诞生地、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2001年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0年举办世博会等。这些发生在同一空间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可能体现了某个主题,如上海的历史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主题。   与多个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空间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选用这些历史空间素材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主题,有助于扩展学生的历史空间维度与广度。
  4. 选用易混淆的历史空间素材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难以计数的历史事件发生,也就有难以计数的历史空间,这些历史空间有的名字相同地区不同,如北京市通州区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有的地区相同不同时期的名字不同,如北京在唐朝时称幽州,金朝时称中都,元朝时称大都,明朝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改名为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改北平为北京;如有的音同字不同,如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与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有的字形相似或相近,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与江西省吉安市、吉林省通化市吉安市。如武昌起义的地点是在湖北武汉,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南昌起义的地点是在江西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古代也称洪都、豫章,很多学生往往把这两地名搞混淆了,分不清武昌与南昌,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讲解。
  选用易混淆的历史空间素材进行历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区分不同历史空间,弄清同一历史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在该历史空间的缘由,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
  二、选用历史空间素材应遵循的原则
  1. 要与时间形成横向纵向联系
  在物理学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变性,而且说明,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不可能单独发生变化,时空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同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密不可分。在历史学上认为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恩格斯在其著作《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3]如果把历史事件放在一个坐标轴上,那么时间就是横向坐标,空间就是纵向坐标,横向坐标与纵向坐标相交叉点才是一个历史事件。离开了空间的历史事件是不复存在的,同样离开了时间的历史事件也是不复存在的,所以时间与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利用时空坐标来表示历史事件,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维度,形成直观的感受。
  2. 要以历史事件为载体
  梁启超曾讲过“读史不明空间概念,譬诸筑屋而拔其基础也。”[4]他把历史空间概念比喻为历史的基础。但是,光有历史的空间而没有历史事件本身就像一块空地基上没有房子一样,这样的历史空间是毫无意义的,如我们只知道中国有北京、上海等这些空间地理,而不知道在北京、上海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样的空间充其量只是一个地理空间,而不是历史空间,所以历史空间要以历史事件为载体,这样的历史空间才是有血有肉的歷史空间。
  3. 要反对唯空间决定论
  历史的空间概念是指历史的地理概念,即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认为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是引起社会制度更替的主要原因,它只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众多条件之一,所以我们学习历史时不能把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当作是决定性的因素或者是最主要因素。虽然我们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但它只是五大核心要素之一,还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四个方面,我们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每个历史事件都要搞清楚它所发生的历史空间,这实际上是把历史简单化和教条化,历史事件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因素,是必然和偶然的结果。
  【注释】
  (德)恩格斯著,吴亮平译:《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30年,第48页。
  (美)弗里德曼著,张瑞玉译:《资本主义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9页。
  (德)恩格斯著,吴亮平译:《反杜林论》,第48页。
  见蔡元培:《<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21页。
其他文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颁行,竖起了人之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目标大旗,这极大地拓展了中学历史教学论域。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教学情景、历史教学过程等等都有着全新的内涵。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设定的学生发展目标,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1]因此,阐述清楚历史教学的过程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内
3月22日,中央公布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意见,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了任务,确定了目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在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迈出了坚
教学是需要教师设计的,因为不管教师在哪种情境中工作,他总是通过学科内容进行交流的。所谓主题教学设计,就是以课标为标尺,依托教材内容,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为一体,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主题,“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1]。鲜明合理的教学主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整合教材资源、完成教学目标
退休两年多的北京人王国良和老伴儿,决定疫情结束后去河北燕郊一家健康养护中心养老。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像他们这样尝试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在北京不算少数。  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是满足三地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为破除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户籍壁垒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选择题由于题量多,考查知识的覆盖面比较广,特别是可以机器阅卷,快速准确,能节省大量时间及人力物力。但就单个题目来看,信息量少,考查的问题小,能力考查受到很大限制。从选择题命题现状看,基本的命题路径主要有:题干直接或间接提问,考查对教科书知识的记忆,教科书里能找到答案;题干提供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干提供材料,只根据材料回答。而后两种已成为命题的主流,大大拓展了命题的空间和路径。本文以自己命
“找茬窗口”虽与过去的“投诉窗口”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差别,但比之投诉,“专员等找  茬”,是政务窗口放低姿态;是以群众意见倒逼工作精益求精的行為自觉。  窗口不准说“no”,专员接待找茬,围绕企业制定服务套餐……近日,上海浦东新区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可谓打破了过往政府以管理者自居的形象。今后来此办事,不会再遭遇“办事慢、办事繁、办事难”。“一网通办”的各项举措正在这里发挥实效。  严格说来,所
什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班级学生群体为主体、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课堂为活动空间、以课时为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笔者联想到曾经阅读的两本书——维克多·李·伯克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和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他们分别从文明冲突的视角去解析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这一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监管的规定在万众期盼中落地,那么,如此严格的时长限制,能否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顽疾?家长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未成年人游戏用户过亿  马平的孩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教科书中插有大量图像(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 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授应用历史图片的办法,指引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知,由无意识到有意识,这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不无裨益。  一、锻炼学生,培养学习历史地理识图的基本能力  历史地图,首先是地
“熟悉化”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常见现象,这种教学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固于教材和满足现有的知识,用已有的经验进行一种定论式教学,对人物、事件讲述简单化、程式化。“熟悉化”教学使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价值观得不到提升,最终束缚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去“熟悉化”,对现有的、传统的说法不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持一种谨慎甚至大胆怀疑的态度,大胆求证,让历史教学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