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部编教材变化 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重点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作了详细的阐释。其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也在中学七年级开始投入使用。这本部编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最明显的改变正是强调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从2016年至今,历史核心素养融入部编教材实施已经一年多,但仍有不少教师对这一变化缺乏关注,依旧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本文试图在教材的变化中指出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利于我们将历史核心素养切实地贯彻于历史课堂,让学生真真正正地体验、孕育历史核心素养。
  一、在文字表述的变化中培育唯物史观素养
  部编教材的编写目的在于强化唯物史观。例如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中关于秦灭六国的原因是这样表述的:“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该段表述充分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而旧人教版则表述为“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只是单从军事角度论述了秦统一的有利条件。这既无法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养成。类似这样的改进还有很多,并贯穿于教材始终。
  从哲学层面来讲,只有唯物史观,是最上位的史观,其它史观都是叙述或撰写历史的范式、视角,与唯物史观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唯物史观是学习研究历史基本理论,教师课堂应坚持用唯物史观来阐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并使学生逐步学会把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二、在课程编排及栏目设置中构建时空观念素养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特点的重要体现,是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即回到历史现场去发现“物”与“事”背后的决定因素,从而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为此,部编教材在课程编排上做了很多调整,改变原来人教版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方式,弱化每个版块的学习主题,依据历史时序对相关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比如八年级上册新设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课,原人教版教材对这一段历史论述不多,造成了历史线索的断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就是北洋政府的统治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讲到北伐战争时期的吴佩孚等北洋军阀,这些军阀的由来,也需要交代。教科书增添这一课时恰是补全历史线索,便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来构建完整的时空观念。此外,八年级上册增添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从课程编排来讲具有相同的功能。
  部编教材在栏目设置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增添了“相关史事”栏目。其主要功能就是搭建历史线索,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比如,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的“相关史事”提到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华北事变后中国社会矛盾和中国共产党任务的变化。这些内容的设置可以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解释清楚,同时将国共由对峙到合作关系的演变串联起来,便利学生理解为什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故而,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部编教材课程编排和栏目设置的变化,领会编者的意图,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比如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单元教学设计时,就可以按下图设计:
  注重教学的时序性,由点到线,前因后果构成了单元的主题,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引入史学新成果,体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史料实证是认知与理解历史的核心方法,比如过去教科书讲鸦片战争时,强调英国军舰是因为林则徐在广东做好防守,英军无机可乘才继续北上,直逼天津。然而根据史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当时的英国在派遣舰队远征中国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作战方针,即封锁珠江口,占领舟山群岛。后来英军的进攻路线,基本是按照这一方针进行的。部编教材吸收了这一新成果,没有采取传统的表述。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新旧版本的不同描述展示给学生;同时给学生提供“鸦片战争英军进攻路线图”和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作战方针作为史料,让学生自主分析自行判断部编教材放弃传统说法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历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历史是“过去时”,因此历史解释也应回到“过去时”状态。比如,部编教材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摒弃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这一传统的说法,取而代之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新的历史解释如何教授给学生,我们在教学中不应是简单地用新观点去代替旧观点,而是要引领学生知晓结论获得路径,也就是方法与证据。
  教学中应当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归当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大师的文章和著述,体悟他们提出这些主张或口号的出发点和用意。学生自然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学会正确评判不同的历史解释,并可以构建自己正确的历史解释。如果仅仅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的主张出发去评判,就显得断章取义。再如,部编教材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解释,强调了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的潮流。淡化了旧人教版中强调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这一说法。改变了我们过去历史解释中常犯的错误,就是“后见之明”。教学中应该启迪学生“我们不能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过于苛刻,毕竟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教学中可以提供以下一些史料:
  材料一:十月十日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国公民的意义。正是那一天爆发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也彻底终结了中国的帝制。
  ——胡适:《双十节的意义》
  材料二:改朝换代的间隙,许多商人惊讶于新政府的宽容和厚道,从官方的文書上读出鼓舞性的涵义。暂时看来,这对他们是极有利的讯号,于是受惯衙门老爷压榨盘剥的怀疑者变得活跃起来。
  ——杜博奇:《荣氏百年:中国商业第一家族》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有利于学生依托史料,有利于学生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角度“回到现场”,并由此得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综上所述,2011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本次部编教材紧扣课标,从多方面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达到课标要求,让核心素养具体得到落实,必须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中领悟,在教学中渗透,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其他文献
教学是需要教师设计的,因为不管教师在哪种情境中工作,他总是通过学科内容进行交流的。所谓主题教学设计,就是以课标为标尺,依托教材内容,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为一体,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主题,“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1]。鲜明合理的教学主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整合教材资源、完成教学目标
退休两年多的北京人王国良和老伴儿,决定疫情结束后去河北燕郊一家健康养护中心养老。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像他们这样尝试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在北京不算少数。  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是满足三地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为破除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户籍壁垒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选择题由于题量多,考查知识的覆盖面比较广,特别是可以机器阅卷,快速准确,能节省大量时间及人力物力。但就单个题目来看,信息量少,考查的问题小,能力考查受到很大限制。从选择题命题现状看,基本的命题路径主要有:题干直接或间接提问,考查对教科书知识的记忆,教科书里能找到答案;题干提供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干提供材料,只根据材料回答。而后两种已成为命题的主流,大大拓展了命题的空间和路径。本文以自己命
“找茬窗口”虽与过去的“投诉窗口”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差别,但比之投诉,“专员等找  茬”,是政务窗口放低姿态;是以群众意见倒逼工作精益求精的行為自觉。  窗口不准说“no”,专员接待找茬,围绕企业制定服务套餐……近日,上海浦东新区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可谓打破了过往政府以管理者自居的形象。今后来此办事,不会再遭遇“办事慢、办事繁、办事难”。“一网通办”的各项举措正在这里发挥实效。  严格说来,所
什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班级学生群体为主体、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课堂为活动空间、以课时为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笔者联想到曾经阅读的两本书——维克多·李·伯克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和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他们分别从文明冲突的视角去解析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这一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监管的规定在万众期盼中落地,那么,如此严格的时长限制,能否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顽疾?家长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未成年人游戏用户过亿  马平的孩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教科书中插有大量图像(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 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授应用历史图片的办法,指引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知,由无意识到有意识,这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不无裨益。  一、锻炼学生,培养学习历史地理识图的基本能力  历史地图,首先是地
“熟悉化”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常见现象,这种教学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固于教材和满足现有的知识,用已有的经验进行一种定论式教学,对人物、事件讲述简单化、程式化。“熟悉化”教学使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价值观得不到提升,最终束缚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去“熟悉化”,对现有的、传统的说法不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持一种谨慎甚至大胆怀疑的态度,大胆求证,让历史教学重新
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空间里发生的,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1],所以学习历史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历史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2016年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历史的时空观念,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时空观念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的是时空观念的培养价值和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而对如何选择空间素材和选择怎样的空间
2018年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走近身边的历史”的学科活动。活动以史料教学为抓手,从“新史料”和“身边史料”入手探究改革开放的历史,在“实证”中提升思维品质,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质证和感悟。  一、探究“新史料”,在“实证”中理解历史  “走近身边的历史”系列学科活动开展多年,每年围绕热点主题展开。2018年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