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j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熹的哲理诗极具特点——不仅有诗歌的特征,而且有哲理的内涵。结合朱熹哲理诗的特点,以《观书有感》为例,从形、情、理三个方面入手,思考对策,探寻哲理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关键词]哲理诗;感受;想象;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71-02
  朱熹的哲理诗极具特点——不仅有诗歌的特征,而且有哲理的内涵。以《观书有感》为例,全诗共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通过文字向读者呈现了方塘这一形象,但诗背后的理却是抽象的。如何在形象和抽象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哲理诗背后的道理?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结合朱熹哲理诗的特点,笔者以《观书有感》为例,从形、情、理三个方面人手,思考对策,探寻哲理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一、关键词中悟感受,关注哲理诗外显之“形”
  表象是事物外显的形象,由表才能及里。要想走到哲理诗的内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就要细致人微地观察事物的外显形象。形象越具体,悟出的理就越充分。
  1.紧扣关键词,说感受,初识方塘
  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方塘?并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说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生活经历、知识建构、关注角度等不同,学生对于方塘的初步感受也有所不同:有的透过“半亩”感受到方塘之小,有的透过“天光”“云影”领略到方塘之美,有的透过“鉴”“活水”体会到方塘之清……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对于方塘有不一样的认识,而这份“不一样”呈现的恰恰是方塘不同的“面”,将这些“面”整合起来,就是方塘更为完整、丰厚的表象。
  2.紧扣“鉴”,看演变,再识方塘
  “初识方塘”需要教师放手,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交流阅读感受,“再识方塘”则需要聚焦,聚焦一个点,慢慢深入,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小、清、美、静……这些都是方塘的特点,那么,哪一项特点直指表象内核呢?是清。因此,我紧扣“鉴”,开展教学:首先,出示“鉴”的小篆——()引导学生观察,右下部分是一个放在架子上的脸盆,脸盆中有水,上面是一个人在洗脸。“人”的边上是个“臣”,臣在古代指服侍别人的男子。这个男子正在服侍主人洗脸。而古人洗脸的时候喜欢照镜子。这时,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鉴”的篆书,哪个部分是镜子呢?很快,学生关注到边上的“金”,“金”在古代就有“镜子”的意思。随后,出示我们现在所写的“鉴”,再来找一找哪个部分是镜子。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金”的位置發生了变化,篆书中“金”在字的左边,而现在挪到了下边。由此可见,“鉴”之所以解释为“镜子”是有文化渊源的。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读“鉴”的古体字,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以“鉴”为抓手,引导学生再识方塘。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可见方塘之水是何等清澈!此时,学生对于方塘的感知不再是零散的,浅层次的,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鉴”有新的解读,对方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想象画面创情景,体会哲理诗内隐之“情”
  朱熹的哲理诗语言含蓄、朦胧、凝练。如果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诗歌语言加以品味,学生很难感受方塘的意象美,更无法体会哲理诗的内隐之“情”。
  诗人朱熹把看似寻常的景——天光云影融人到了诗句中,并经过语言的锤炼、情感的荡涤,幻化成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学古诗,不仅仅要让学生读诗句、明意思,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书本上看似简单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于是,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而朱熹却以方塘为镜。朱熹啊朱熹,透过铜镜般的方塘,你看到了什么?交流画面的过程中,方塘这一表象就越发丰厚了:柳枝婀娜,荇草舞动,飞鸟轻盈,蜂蝶欢快……学生通过想象逐渐丰厚方塘这一表象。这景不同于诗人所见之景,有其独一无二之美。当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所见之景分享给大家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哲理诗的内里。先入境,而后人情,学生自然而然对这半亩方塘多了几分喜爱。
  三、多元对比明写法,挖掘哲理诗内核之“理”
  在这里,“理”有两种含义:一指哲理诗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二指朱熹哲理诗的写作特点。前者关注诗歌的言语内容,后者关注诗歌的言语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由此可见,分析比较是最为常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
  1.题目和诗文对比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有言,理语不必人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如果不看题目,这似乎就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全诗四个短句处处在写景。诗歌处处是景,又似乎不是景。如何让学生发现作者这一写作的玄机呢?我们要回到文本中,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以诗题为切人点,将题目和诗文进行对比,很快,学生质疑——为什么整首诗都在写景,而题目却是“观书有感”呢?教师相机让学生给诗起一个题目,学生纷纷献策,观塘有感、观水有感……这时,再来对比题目和诗文,诗人将诗题定为“观书有感”,意欲何为呢?通过对比、质疑,很快拨云见日——诗人表面上写的是方塘之水,实则在写自己的读书感悟。
  2.形象和抽象对比
  诗歌呈现的方塘是形象生动的,而诗歌背后的理却是抽象的。当学生明白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塘就是书,书就是塘时,就可以将两者进行对比。
  课堂上,教师就要结合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语用中潜移默化地将书和方塘进行对比:半亩方塘一鉴开,这半亩方塘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在水塘中徘徊,在书里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人之所以聪明,有智慧,是因为不断读书。语用训练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推理的过程,是在形象和抽象中寻找桥梁的过程。表面上看朱熹写的是池塘,其实上他是想告诉我们一个读书的道理啊!学生在交流中细细玩味,不知不觉,批文人情,批文入理,对于借景喻理这一写法也了解得越发透彻。
  3.文本内外对比
  教学中,我引入了另外一首《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引导学生加以对比,在写法上找相同。很快,学生发现,源头活水和江边春水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致,看来朱熹擅长透过生活中的一处景致来揭示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学到此,学生对于读书的感悟便越发深刻了,纷纷用上比喻的修辞写一句关于读书的格言,以此表达自己的所得、所思。
  这样多元的对比,不仅让学生透彻地领悟哲理诗背后的“理”,而且帮助其梳理诗歌语言背后的规律。教学层层递进,润物无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诗的课堂上就应该注入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形、情、理中走一个来回,只有这样才能步步深入,追寻到文字的根部。这样,语文课才会洋溢出生命的光辉!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由多元写作任务整合而成的写作任务群,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我们对写作任务群的建构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究。我们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设置多元化的写作活动,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提升;通过打造系统完整的评价机制,形成写作学习的闭环。这样的写作任务群构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
[摘 要]语用型文本的语言训练是显性的、直接的。教授《黄山奇松》一文,教师主要从词语的选择、段落结构、修辞运用、拓展延伸几个方面进行语用训练,旨在用好语用型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实效。  [关键词]语用型文本;语用训练; 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7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
[摘 要]习作当是心灵之语的自由且极具个性化的陈述形式之一,怎么想就怎么说,用自己的话去说,用擅长的形式去说。从《说说心里话》的教学实践探析以情暖情,以真唤真的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真实;真情;真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91-02  管建刚老师提出的作文教学九大主张,第一跃入眼帘的当是“真实”重于“虚构”
[摘要]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章回体小说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章回体小说的整书阅读,既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确定正确的阅读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小说的策略、方法,并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深度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关键词]章回体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在我发现自己的时候,我已经在这个地方了,一个陌生女孩的家里,她安详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房门敞开着,垂落着一排五颜六色的水晶珠帘,一只金黄色的大狗站在那里,它冲着我嘶哑地喘吠着,仿佛在哭泣,一边往后一退一进的,珠帘搭在它的背上。  我朝它走去,它发出“嗯嗯”的声音,眼睛往下耷拉着,它似乎在哀求我什么,我看了看它,然后穿过珠帘。外面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花园,和房间差不多
虽然微波炉解决了不少人的“吃饭问题”,但还是阻止不了朋友圈里的各种“阴谋论”。  微波加热,会产生致癌物?  微波加热的原理是通过电场方向的变化,让极性分子(比如水、蛋白质)迅速旋转,从而通过分子的运动摩擦而产生热量。很多天然食材都是高水分食物,比如鱼肉蛋奶、水果蔬菜和粥汤,所以比较适合用微波炉加热。  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微波加热能直接产生致癌物,甚至,如果正确使用微波炉,它还有助于避免致癌物的产
[摘 要]《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几次磨课,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上,教师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达到逐步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自读自悟 边读边画 点词成金 磨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76  《朱德的扁担》是苏
[摘 要]优质散文的教学需要从细节处揣摩与感知,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洞察。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属性,引领学生在整体串联中把握文本内容,在辨析联系中洞察结构设置,在涵泳体悟中感知语言精妙,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实践表达。这样就能彰显散文的教学价值,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属性;优质散文;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近年来,“纯天然”的手工皂逐渐风靡。比如,说手工皂保留了很多天然有益成分、富含保湿因子都是真的吗?  手工皂和工业皂成分不同吗  无论是手工皂还是工业皂,生产过程都是脂肪酸与碱性的氢氧化钠发生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钠,二者的主要成分并没有差别,只是制作过程有所不同。  手工皂的典型制备方法:将基础油加热至60℃后,缓慢倒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边倒边不停搅拌,倒完后再搅拌15-20分钟,整个过程中保持温
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又到大学、博士,花了10多年、20多年的时间,都不过是在“做准备”,在学习、练习,却不是创造出“产品”。由于我们一直在“做准备”,所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