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为探究热身活动后的核心激活练习对后抛实心球的影响。实验设计为10名男性受试者,均为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在校学生。实验以自身作对照,发现在即刻、3分钟、5分钟时出现P<0.05的显著差异表现。其中即刻的抛球距离显示,有加入核心激活的实验组所测得的距离小于无核心激活的对照组,而3分钟和5分钟时的抛球距离显示,有加入核心激活的实验组所测得的距离均大于无核心激活的对照组。在2分钟和10分钟时两组数据P>0.05,实验组对照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性。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 热身活动 后抛实心球
一、前言
在准备活动中,很多教练员会加如一些激活练习,希望以此能够刺激并动员到更多的肌肉,如肩部激活,核心激活,臀肌激活等等。这一系列准备活动越来越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和信赖,并确实在防止在训练中由于热身不充分,无法动员更多的肌肉而造成不必要损伤发生。其中在热身活动中运用最广泛的便是核心激活。有研究表明核心在产生局部力量、保持身体平衡、降低腰背受伤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核心激活练习能不能增加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能不能使得运动员发挥出更好的竞技水平,尚不得而知。国内外还没有人进行过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Goolge等查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并分类、整理、归纳、总结,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验法
实验对象
参与本实验的全部10名受试者都来自合肥市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学生。受试者的身体基本情况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为身高166.4€?.4,年龄均为14.3€?.1,体重为52.3€?.24,为了避免由于原因出现误差全部受试者都是男子,并有一定的运动基础。
3、数理统计
两种热身后即刻、1分钟、2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时后抛实心球距离的分析,由SPSS 19.0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两次实验的对照数据检验P值,如果P>0.05 则两组数据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如果P<0.05则两组数据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与分析
1、结果(见表1)
两种热身后即刻的后抛实心球距离成显著性差异,在热身后的即刻,未加入核心激活练习的热身活动在之后的抛球远度上显著大于加入核心激活的热身活动P<0.05。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1分钟时,两种热身后的后抛实心球距离无显著性差异,在热身后的即刻,P<0.05。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可以看见两者距离在逐渐缩短。在2分钟时,两种热身后的后抛实心球距离成显著性差异。在热身后的2分钟时,未加入核心激活练习的热身活动在之后的抛球远度依然大于加入核心激活的热身活动,此时P>0.05。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就平均值来说两者差距已经不大。3分钟时,两种热身后的后抛实心球距离成显著性差异。在热身后的3分钟时,未加入核心激活练习的热身活动在之后的抛球没有加入核心激活的热身活动的抛球远度远,此时P<0.05。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2、分析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部位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形成的一个整体,是人体中间环节,具体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包含的肌肉组织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的所有肌肉群以及这些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具体由腹直肌、腹横机、腹斜肌、背肌、下背肌、竖脊肌、腹盆底肌以及髋关节周围的肌肉群,是人体运动的核心肌群。它们正好处于上下腹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稳定性是在一个完整的动力链中,为保证力量和运动能够最适宜地产生、传递、控制至四肢末端而具有的控制躯干位置和运动的能力。其实质是保持脊柱中立区域在一定生理范围内以避免临床不稳。核心稳定性有赖于控制、被动以及主动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工作。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核心肌群的作用是主动发力、协助动能从躯干近端向远端传输。同时,附着在髋关节、骨盆和脊柱上的肌肉在躯体中央集合,协同发挥必要的、多样的稳定功能来保证远端各环节发挥特定的功能。从局部稳定功能和发力功能来看,核心区与几乎所有的肢体远端运动如跑、踢和投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核心是几乎所有运动链的中心,有效控制核心肌群力量、核心部位的平衡和核心部位的运动可以充分发挥整条运动链、包括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核心犹如一个动力发动机,围绕核心产生的小幅度旋转可以在末端形成大幅度旋转,形成鞭打效应通过核心可以达到力量控制的最大化,核心稳定性是使运动功能最大有效化的重要因素。通常,运动功能是在动态运动链上产生的,人体各运动环节必须协调有序地产生兴奋,才能使肢体远端在最佳位置、以最佳速度、在最佳时机完成体育动作。在对投掷运动员核心稳定肌群的研究中发现,核心肌群兴奋可以环绕脊柱产生更大的旋转力量。大部分对肌肉兴奋的研究证明,各种兴奋模式的强度和时间不同,但是都是从对侧开始,产生旋转和动能。
在3分钟和5分钟时,在热身活动有核心激活的实验中运动员后抛的距离要远于热身活动中没有核心激活的实验。在3分钟和5分钟这段时间内,核心区的肌肉由疲劳逐渐恢复转为兴奋,并且募集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到后抛实心球的运动中,同时对核心的稳定起到更好更强的作用,协调了运动链上力的传递,使得力能更快的向肢体远端传输。因而在3分钟到5分钟的时间里,有核心激活的实验表现要好于没有核心激活的实验。
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在热身后1分钟、2分钟和10分钟時无显著性差异,因数据离散性较大,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性过大,不同人能源恢复速度的不同以及训练水平不同造成的身体对核心激活的适应能力不同使得对后抛远度影响不一。但我们可以看到,第三天测得在1分钟、2分钟时的距离是逐渐向第一天靠近的,直到3分钟时大于第一天。而到了10分钟时两者基本无区别。激活效应逐步消失。 在时间的横向对比中,发现在实验中,热身后的3分钟和5分钟时不管是否加入核心激活练习,其后抛实心球的距离都是最远的。即,在热身后的3分钟和5分钟运动员的表现最好。这一结果正好与前人的测试相印证,有研究表明热在身活动后的3分钟到6分钟之内运动员的表现是最好的,但至于为什么在3分钟和5分钟时最好,前人没能给出具体的原因分析。有待于后续的生理生化研究探明。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热身活动中加入核心激活练习,会对后抛实心球的远度产生影响,热身结束的即刻,有核心激活的实验的远度明显低于没有核心激活的实验的远度。而在3分钟和5分钟时,有核心激活的实验的远度要远于没有核心激活的实验的测试远度。表明核心激活在即刻对后抛实心球远度有抑制,而在3分钟和5分钟时可以增加后拋远度,对受试者的表现有促进作用。
2、建议
实验前后有明显变化,因而我们在在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中要重视热身活动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的热身中加入核心激活练习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一定帮助。
本实验十位参与者均为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男性同学,年龄相差不大,在后续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研究不同性别、年龄甚至不同训练水平的人对热身活动中加入核心激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包括肌电,体温等。能更深刻的了解是什么造成了运动表现的提高。
本实验样本量较少,今后的实验可以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核心激活对全身性爆发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YOUNG,W.B.,A JENNER,AND K. GRIFFITHS.Acute enhancement off power performance from heavy load squats.J.Strength Cond.Res.12:82-84.1998.
[2]HRYSOMALLIS,C.,AND D.KIDGELL.Effect of heavy dynamic resistive exercise on acute upper-body power.J.Strength Cond.Res.15:426-430.2001.
[3]MOSS, B.M., PE. REFSNES ,A. ABILDGAARD ,K.NICOLAYSEN ,J. JENSEN. Effects of maximal effort strength, cross-sectional area, load-power and load-velocityrelationships.Eur. J.Appl.Physiol.75:193-199.1997.
(作者单位:滨湖新区华山路小学)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 热身活动 后抛实心球
一、前言
在准备活动中,很多教练员会加如一些激活练习,希望以此能够刺激并动员到更多的肌肉,如肩部激活,核心激活,臀肌激活等等。这一系列准备活动越来越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和信赖,并确实在防止在训练中由于热身不充分,无法动员更多的肌肉而造成不必要损伤发生。其中在热身活动中运用最广泛的便是核心激活。有研究表明核心在产生局部力量、保持身体平衡、降低腰背受伤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核心激活练习能不能增加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能不能使得运动员发挥出更好的竞技水平,尚不得而知。国内外还没有人进行过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Goolge等查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并分类、整理、归纳、总结,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验法
实验对象
参与本实验的全部10名受试者都来自合肥市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学生。受试者的身体基本情况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为身高166.4€?.4,年龄均为14.3€?.1,体重为52.3€?.24,为了避免由于原因出现误差全部受试者都是男子,并有一定的运动基础。
3、数理统计
两种热身后即刻、1分钟、2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时后抛实心球距离的分析,由SPSS 19.0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两次实验的对照数据检验P值,如果P>0.05 则两组数据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如果P<0.05则两组数据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与分析
1、结果(见表1)
两种热身后即刻的后抛实心球距离成显著性差异,在热身后的即刻,未加入核心激活练习的热身活动在之后的抛球远度上显著大于加入核心激活的热身活动P<0.05。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1分钟时,两种热身后的后抛实心球距离无显著性差异,在热身后的即刻,P<0.05。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可以看见两者距离在逐渐缩短。在2分钟时,两种热身后的后抛实心球距离成显著性差异。在热身后的2分钟时,未加入核心激活练习的热身活动在之后的抛球远度依然大于加入核心激活的热身活动,此时P>0.05。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就平均值来说两者差距已经不大。3分钟时,两种热身后的后抛实心球距离成显著性差异。在热身后的3分钟时,未加入核心激活练习的热身活动在之后的抛球没有加入核心激活的热身活动的抛球远度远,此时P<0.05。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2、分析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部位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形成的一个整体,是人体中间环节,具体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包含的肌肉组织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的所有肌肉群以及这些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具体由腹直肌、腹横机、腹斜肌、背肌、下背肌、竖脊肌、腹盆底肌以及髋关节周围的肌肉群,是人体运动的核心肌群。它们正好处于上下腹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稳定性是在一个完整的动力链中,为保证力量和运动能够最适宜地产生、传递、控制至四肢末端而具有的控制躯干位置和运动的能力。其实质是保持脊柱中立区域在一定生理范围内以避免临床不稳。核心稳定性有赖于控制、被动以及主动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工作。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核心肌群的作用是主动发力、协助动能从躯干近端向远端传输。同时,附着在髋关节、骨盆和脊柱上的肌肉在躯体中央集合,协同发挥必要的、多样的稳定功能来保证远端各环节发挥特定的功能。从局部稳定功能和发力功能来看,核心区与几乎所有的肢体远端运动如跑、踢和投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核心是几乎所有运动链的中心,有效控制核心肌群力量、核心部位的平衡和核心部位的运动可以充分发挥整条运动链、包括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核心犹如一个动力发动机,围绕核心产生的小幅度旋转可以在末端形成大幅度旋转,形成鞭打效应通过核心可以达到力量控制的最大化,核心稳定性是使运动功能最大有效化的重要因素。通常,运动功能是在动态运动链上产生的,人体各运动环节必须协调有序地产生兴奋,才能使肢体远端在最佳位置、以最佳速度、在最佳时机完成体育动作。在对投掷运动员核心稳定肌群的研究中发现,核心肌群兴奋可以环绕脊柱产生更大的旋转力量。大部分对肌肉兴奋的研究证明,各种兴奋模式的强度和时间不同,但是都是从对侧开始,产生旋转和动能。
在3分钟和5分钟时,在热身活动有核心激活的实验中运动员后抛的距离要远于热身活动中没有核心激活的实验。在3分钟和5分钟这段时间内,核心区的肌肉由疲劳逐渐恢复转为兴奋,并且募集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到后抛实心球的运动中,同时对核心的稳定起到更好更强的作用,协调了运动链上力的传递,使得力能更快的向肢体远端传输。因而在3分钟到5分钟的时间里,有核心激活的实验表现要好于没有核心激活的实验。
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在热身后1分钟、2分钟和10分钟時无显著性差异,因数据离散性较大,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性过大,不同人能源恢复速度的不同以及训练水平不同造成的身体对核心激活的适应能力不同使得对后抛远度影响不一。但我们可以看到,第三天测得在1分钟、2分钟时的距离是逐渐向第一天靠近的,直到3分钟时大于第一天。而到了10分钟时两者基本无区别。激活效应逐步消失。 在时间的横向对比中,发现在实验中,热身后的3分钟和5分钟时不管是否加入核心激活练习,其后抛实心球的距离都是最远的。即,在热身后的3分钟和5分钟运动员的表现最好。这一结果正好与前人的测试相印证,有研究表明热在身活动后的3分钟到6分钟之内运动员的表现是最好的,但至于为什么在3分钟和5分钟时最好,前人没能给出具体的原因分析。有待于后续的生理生化研究探明。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热身活动中加入核心激活练习,会对后抛实心球的远度产生影响,热身结束的即刻,有核心激活的实验的远度明显低于没有核心激活的实验的远度。而在3分钟和5分钟时,有核心激活的实验的远度要远于没有核心激活的实验的测试远度。表明核心激活在即刻对后抛实心球远度有抑制,而在3分钟和5分钟时可以增加后拋远度,对受试者的表现有促进作用。
2、建议
实验前后有明显变化,因而我们在在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中要重视热身活动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的热身中加入核心激活练习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一定帮助。
本实验十位参与者均为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男性同学,年龄相差不大,在后续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研究不同性别、年龄甚至不同训练水平的人对热身活动中加入核心激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包括肌电,体温等。能更深刻的了解是什么造成了运动表现的提高。
本实验样本量较少,今后的实验可以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核心激活对全身性爆发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YOUNG,W.B.,A JENNER,AND K. GRIFFITHS.Acute enhancement off power performance from heavy load squats.J.Strength Cond.Res.12:82-84.1998.
[2]HRYSOMALLIS,C.,AND D.KIDGELL.Effect of heavy dynamic resistive exercise on acute upper-body power.J.Strength Cond.Res.15:426-430.2001.
[3]MOSS, B.M., PE. REFSNES ,A. ABILDGAARD ,K.NICOLAYSEN ,J. JENSEN. Effects of maximal effort strength, cross-sectional area, load-power and load-velocityrelationships.Eur. J.Appl.Physiol.75:193-199.1997.
(作者单位:滨湖新区华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