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向社会输送大量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着实有效的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我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2006年开始双语教学的最初尝试。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和学校、学院的关怀支持,本课程双语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期望通过对过去实践的总结,挖掘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发现在目前教学活动中需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为此提出应对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09-02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1.较广的专业覆盖面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很多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也把它列为必修课。在我校,《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与金融学两个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另外在外国语学院,为了让语言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支撑,了解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将本门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先后在贸美、贸日、英语、日语、俄语五个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2.较强的实践性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的是国际货物贸易,实践操作性很强,涉及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各个领域,包括谈判、签约、备货、运输、投保、结算、报关、商检、索赔、仲裁等环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各种外贸业务的性质、业务办理需要关注的要点。而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内容,无法单凭理论讲述,必须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由学生动手操作、亲力亲为,才能逐步熟悉各项业务的特点和业务办理的方法、技巧。
3.较强的涉外性
《国际贸易实务》又是具有较强涉外性的课程。对外贸易本身就是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国际性经济活动,必须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对外贸易的许多理论体系源于英语国家,前述的各种业务环节所涉及的合同条款、单据缮制、信用证结算、进出口往来函电等知识都是用英文进行表述的。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就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大量阅读、写作、翻译的训练,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不可能在纯中文的环境下讲授,否则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正是基于这种明显的涉外性与实践性特点,《国际贸易实务》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其中第八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我校在传达文件精神的时候,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是达到15-30%的课程实现双语教学。根据当时的师资情况和教学条件,国际贸易专业首先选择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突破口。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
本课程最早是对2004级国贸专业的三个班级实施了双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对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用英文阐述,对重要知识点的展开则以中文讲述。黑板板书全部采用英文书写。在最初的探索阶段,我们一方面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特别是在英语方面不断“充电”,积极参加双语师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借鉴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的经验,把案例分析融入双语授课环节中,并适当增加了英文案例的比例。经过不懈努力,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校长、院长、督导组专家多次深入课堂听课考察。并对教学给予了较好评价和充分认可。经过多年的实践,本课程双语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双语教学大纲切实可行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公共外语教学。在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把语言作为工具,而不是教学目标。我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通过英语这种工具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外贸业务活动中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大纲是从外贸业务各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制定的。学时安排、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这为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2.教材编写取得重大突破
本课程的双语教材资源很少,原版英文书籍的内容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出入很大,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宜采用。所以我们组织教师广泛收集资料,精心编写讲义。在教学过程中,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高度注重学生反馈,多方听取意见,对讲义进行不断的完善、修改。最终在2011年,出版了正式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国石化出版社)。本书在我校部分专业和其他院校试用了两年,使用效果良好。目前出版机构正在为此书申请优秀教材奖。
3.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
本课程起初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为了弥补教学形式的单一,后来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2010年,建立了国际贸易实验室实。验室紧密结合进出口贸易流程,采取功能分区布置。外贸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商检机构,海关为主要功能区。配置了计算机、投影仪、电脑软件、票据打印机、业务流程图、各种单据等软硬件设施。整个实验室就是一个虚拟的外贸环境,网络通畅,功能齐全,可以用英文进行外贸谈判、制单、报关、结算、投保、商检等各项业务环节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有效的提高了动手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
三、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质量尚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确实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通过07级张晓东同学、08级蔡美霞同学等毕业生的反馈,我们获悉,很多学生在就职的企业,正是通过应用从双语课程学到的知识,出色完成了单位的对外谈判、对外索赔等艰巨任务。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但从教学现行状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亟待解决。主要的问题有:
1.前续课程安排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的,客观上要求学生英语学习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但有些学生在大一或大二通过四级考试后,就很少接触英文了。由此出现了语言修习的断层现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外语学习方面,这一点表现尤甚。尽管教学计划安排了专业外语课程,但都是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开设。开课时间不合理。为此建议把专业外语教学提前进行,或与《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
2.授课对象需做灵活调整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全体学生。但这不等于所有学生都适合这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发现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薄弱或其他原因,对双语教学存有畏难情绪,甚至心生抵触。硬性的要求他们接受双语教学并不现实,这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应该考虑让这部分学生与其他专业合班修读用中文讲授的这门课程。
3.师资队伍急需充实
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必须有充实的师资保障。目前,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老师人数太少。仅凭一两个人,不利于这种教学模式的长远发展。对于双语授课,教师的付出投入远远高于普通授课方式。每上一次课,都要查阅、翻译大量外文资料,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反应程度,随时调整中英文讲授的内容。在考核环节,对英文题目要做反复斟酌,既要比例恰当,又要难度适宜。很多教师因此畏步不前,甚至有的老师想走回头路。
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制定有力的激励制度。比如仿效其他院校,对双语授课采取双倍课酬甚至四倍课酬,激励教师积极从事双语教学。另外,为了充实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安排外语学院与相关学院合作承办双语师资培训班。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双语教学,虽然仍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但是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自身特点,学校仍需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因为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并且能极大地填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因此,我们仍将继续探索双语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09-02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1.较广的专业覆盖面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很多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也把它列为必修课。在我校,《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与金融学两个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另外在外国语学院,为了让语言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支撑,了解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将本门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先后在贸美、贸日、英语、日语、俄语五个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2.较强的实践性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的是国际货物贸易,实践操作性很强,涉及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各个领域,包括谈判、签约、备货、运输、投保、结算、报关、商检、索赔、仲裁等环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各种外贸业务的性质、业务办理需要关注的要点。而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内容,无法单凭理论讲述,必须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由学生动手操作、亲力亲为,才能逐步熟悉各项业务的特点和业务办理的方法、技巧。
3.较强的涉外性
《国际贸易实务》又是具有较强涉外性的课程。对外贸易本身就是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国际性经济活动,必须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对外贸易的许多理论体系源于英语国家,前述的各种业务环节所涉及的合同条款、单据缮制、信用证结算、进出口往来函电等知识都是用英文进行表述的。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就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大量阅读、写作、翻译的训练,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不可能在纯中文的环境下讲授,否则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正是基于这种明显的涉外性与实践性特点,《国际贸易实务》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其中第八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我校在传达文件精神的时候,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是达到15-30%的课程实现双语教学。根据当时的师资情况和教学条件,国际贸易专业首先选择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突破口。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
本课程最早是对2004级国贸专业的三个班级实施了双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对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用英文阐述,对重要知识点的展开则以中文讲述。黑板板书全部采用英文书写。在最初的探索阶段,我们一方面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特别是在英语方面不断“充电”,积极参加双语师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借鉴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的经验,把案例分析融入双语授课环节中,并适当增加了英文案例的比例。经过不懈努力,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校长、院长、督导组专家多次深入课堂听课考察。并对教学给予了较好评价和充分认可。经过多年的实践,本课程双语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双语教学大纲切实可行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公共外语教学。在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把语言作为工具,而不是教学目标。我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通过英语这种工具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外贸业务活动中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大纲是从外贸业务各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制定的。学时安排、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这为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2.教材编写取得重大突破
本课程的双语教材资源很少,原版英文书籍的内容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出入很大,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宜采用。所以我们组织教师广泛收集资料,精心编写讲义。在教学过程中,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高度注重学生反馈,多方听取意见,对讲义进行不断的完善、修改。最终在2011年,出版了正式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国石化出版社)。本书在我校部分专业和其他院校试用了两年,使用效果良好。目前出版机构正在为此书申请优秀教材奖。
3.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
本课程起初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为了弥补教学形式的单一,后来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2010年,建立了国际贸易实验室实。验室紧密结合进出口贸易流程,采取功能分区布置。外贸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商检机构,海关为主要功能区。配置了计算机、投影仪、电脑软件、票据打印机、业务流程图、各种单据等软硬件设施。整个实验室就是一个虚拟的外贸环境,网络通畅,功能齐全,可以用英文进行外贸谈判、制单、报关、结算、投保、商检等各项业务环节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有效的提高了动手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
三、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质量尚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确实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通过07级张晓东同学、08级蔡美霞同学等毕业生的反馈,我们获悉,很多学生在就职的企业,正是通过应用从双语课程学到的知识,出色完成了单位的对外谈判、对外索赔等艰巨任务。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但从教学现行状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亟待解决。主要的问题有:
1.前续课程安排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的,客观上要求学生英语学习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但有些学生在大一或大二通过四级考试后,就很少接触英文了。由此出现了语言修习的断层现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外语学习方面,这一点表现尤甚。尽管教学计划安排了专业外语课程,但都是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开设。开课时间不合理。为此建议把专业外语教学提前进行,或与《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
2.授课对象需做灵活调整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全体学生。但这不等于所有学生都适合这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发现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薄弱或其他原因,对双语教学存有畏难情绪,甚至心生抵触。硬性的要求他们接受双语教学并不现实,这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应该考虑让这部分学生与其他专业合班修读用中文讲授的这门课程。
3.师资队伍急需充实
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必须有充实的师资保障。目前,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老师人数太少。仅凭一两个人,不利于这种教学模式的长远发展。对于双语授课,教师的付出投入远远高于普通授课方式。每上一次课,都要查阅、翻译大量外文资料,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反应程度,随时调整中英文讲授的内容。在考核环节,对英文题目要做反复斟酌,既要比例恰当,又要难度适宜。很多教师因此畏步不前,甚至有的老师想走回头路。
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制定有力的激励制度。比如仿效其他院校,对双语授课采取双倍课酬甚至四倍课酬,激励教师积极从事双语教学。另外,为了充实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安排外语学院与相关学院合作承办双语师资培训班。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双语教学,虽然仍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但是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自身特点,学校仍需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因为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并且能极大地填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因此,我们仍将继续探索双语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