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引导激发兴趣,提升思维凸显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生应写出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及一般应用文,但是如何让学生有写作兴趣,如何让学生有写作能力,如何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我们一直努力探讨的课题。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导学方法 思维训练
  作文教与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对作文写作没有兴趣,心理上抵触作文学习和训练。因此,学生写作内容单薄、情感缺失、布局混乱、语言枯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多,虚假、俗套、生搬硬套的作文更是层出不穷。为什么学生的作文会存在这些问题呢?
  一、理清作文教学的关系
  “作文教学”是指导学生写作,一般来说多是方法、技巧的传授,多是师生为完成写作任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作文教学的对象往往是整班学生,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写作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很少顾及学生个人写作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写作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学生的写作是个体行为,他们的认知、经历、情感各不相同,写出的作文本应千姿百态,但是教师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思维看待学生的作文,因而,学生的个性写作、创新思考可能被老师否定。由此可见,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老师,在作文教学方法和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参与性,思维的灵活性,思考的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爱上作文
  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活动,在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1.阅读教学巧练笔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写作,如对每一篇阅读课文的学习,我们都要谈文章的结构特点,语言运用艺术,讲情感表达的方式,其实这是写作文应注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经典课文的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环境描写,说说写写自己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在练笔中学会细腻地描写,在记叙中将情感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之后,让学生写写自己身边的人,对那些写身边的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人给予肯定,这是因为他们在课文学习中获得了审丑中发现美的写作特色并适当运用。
  2.写作教学开放性
  要使学生作文实现个性化,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是一种内心要求和心理需要;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将生活中的点滴呈现出来;让情感推进写作。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旅游中对美的感受,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自然遭受的破坏;使学生写作情感和内容丰富起来。这样,在“记忆中的那条河”、“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不该错过的风景”等作文写作中,学生就能写出具备创新思想的作文。
  我们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让他们学会将自己的情感、见解合理地表达出来,有内容可写,从而有写作的兴趣,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获得快乐的享受,进行美的倾诉。
  三、拓宽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
  课内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式,课外阅读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学生作文中的空话、套话、假话比比皆是,文章缺少个性,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思维能力,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知识积累、素材准备合理地、巧妙地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表达出来。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发表自己的看法、欲望离不开生活。但是如果把生活的事情完完整整地不作变化地搬进作文,那么,作文不会有灵性、不会深刻而感人。如一个学生在“记忆中的那条河”一文中,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写了幼时看到其他孩子在河里游泳,受到感染,跳到河里差点淹死。而现在那条河里已经没有鱼虾,已经被污染得发出恶臭,再也不可能有人跳进去了,不会有可能淹死人了。这样的内容如果处理好是一篇很好地反映生态恶化的作文,于是,我引导他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在深入思考中提高思维的高度。为什么以前的小河充满乐趣,因为家长对我们要求不够严格,给我们许多自由;为什么现在的河流被污染,一方面是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是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民众的视角比较狭隘、情感比较冷漠,等等。如此,学生修改后的作文思想深刻起来,不仅有环保主题,还有唤醒人民一起环保的想法,让美好被破坏,让人们警醒。
  另外,学生作文还要有思维的广度,将一些阅读到的素材整合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使得作文内容丰富、文采斐然。
  总之,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写作观念,鼓励他们个性地发现和思考,引导他们合理地构思和布局;让他们有意识地写出富有创新色彩的与众不同的作文。如此,学生在写作中有感而发,文思泉涌,写作能力和水平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日葵.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2]马丽.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J].学周刊,2011(26).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的时代。”因此,中华民族要赢得21世纪的胜利,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育改革入手,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根本观点出发,确认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摘 要: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更迅速,数码摄像机、照相机、Iphone、Ipad等,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电子产品还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为老师所用。  关键词: 苹果手机 教育功能 拍照 视频 音乐播放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更迅速,数码摄像机、照相机、Iphone、I
摘 要: 大学生学习习惯是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有效性。元认知理论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学生普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具有较强意愿改变这种状况。对元认知体验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元认知策略使用上存在明显不足,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 日常学习习惯 元认知 自我塑造  一、研究背景  良好的日常
摘 要: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必须先把握文章的内在规律,这是学好语文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阅读教学的需要  1.通过了什么  学生把握了文章规律,拿到一篇文章后首先要设法解决的是“通过什么”这一问题。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情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可能从文章的题目中、开头的某一个词中、文中的某一段中
摘 要: 本文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探索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新模式。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师教学评价的激励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参与意识及合作精神,提高文学素养,提高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 教学策略  诗歌是世界最古老的表达心灵的文学形式,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情感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世界。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教学,让学生真正
摘 要: 英汉翻译实践往往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以海明威的《大双心河》译文为例,对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干扰及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 英语翻译实践 母语负迁移 干扰 对策 《大双心河》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存在用词不当、句子支离破碎、语篇逻辑混乱等母语负迁移现象。翻译届的著名学者刘宓庆先生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只要有翻译,伟大的艺术作品就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潜在永生’
摘 要: 虽然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校内教研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认识。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  自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甘肃省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人们期盼已久的新课程通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筹备,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高中新课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着全新的变化,要求学校的管理、秩序和教学行为
摘 要: 灾难本属于负面消息,但中国的灾难报道常常会构建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社会景象。雅安地震发生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并未消失,但在灾情严重的那段特殊时期,整个中国社会呈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好景象。这种短暂的“乌托邦现象”是媒体有意建立起来的。媒体用轰炸式的灾情报道尽力激发民众的同情心,通过传递正能量故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使客观存在的其他社会矛盾被暂时忽视,全民投入抗震救灾的事业中。这
摘 要: 2013年福建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总体来说,着重考查了考生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求考生具有分析判断、辨析取舍及逻辑推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 试题策略 解题策略  2013年福建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我”和孙女到故乡的“寻根觅源”之旅,一起回到了“我”曾经住过的家,在已破旧不堪
摘 要: 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思辨与灵性的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平均数》的课堂设计主要是从导入、举例、讲授三方面关注学生,关注细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细节 导入 实例 讲授 课堂教学有效性  细节,决定课堂教育的成败;细节,更能滋养教育的智慧。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思辨与灵性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