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中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angyun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苯丙酮尿症(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方法

2006至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和甘肃省医学遗传学中心共对953例PKU患者进行了PAH基因诊断,对其中43例经Sanger测序仍存在未知突变的PKU患者采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LPA),进行PAH基因的外显子缺失或重复分析,并采用间隙PCR(Gap-PCR)及测序技术确定缺失突变的断点位置。

结果

43例PKU患者的47个未知突变等位基因中,22例患者检测到24个大片段缺失/重复突变等位基因,占突变性质不明等位基因的51.1%(24/47)。其中缺失突变6种,分别是Ex1del3758突变(10个)、Ex4_5del突变(4个)、Ex4_7del突变(3个)、Ex1del5329ins56突变(3个)、Ex3del6599ins8突变(2个)、Ex4del突变(1个);重复突变1种,为Ex12dup(1个)。在这些缺失/重复突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Ex1del3758(21.3%)、Ex4_5del(8.5%)、Ex4_7del(6.4%)。

结论

中国人群中存在PAH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具有明显的热点突变种类。

其他文献
药物性肝损害(DILI)是常见的儿童肝损害和肝衰竭的原因之一,儿童DILI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在肝受损严重时才出现黄疸、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若没有及时停用致肝损害药物并采取干预措施,部分患儿可能发展成为急性肝衰竭,甚至致死。因此,早期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积极进行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现主要针对儿童DIL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现状给予综述,以期促进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治,降低严重并发症的
目的探讨dead box 1(DDX1)基因对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空细胞[SK-N-BE(2)/blank]、阴性对照组细胞[SK-N-BE(2)/shV]和干扰DDX1组细胞[SK-N-BE(2)/shDDX1]接种于96孔板,每孔5 000个细胞。使用CCK-8(cell count kit 8)试剂盒分别检测12 h、24
期刊
目的探讨口服补充乳清蛋白制剂对儿童重度肝损害的安全性和营养治疗作用。方法病理确诊为重度肝损害患儿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14岁,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完善伦理和知情同意后,对照组服用自然食物,试验组予自然食物+乳清蛋白粉,2组热量换算保持相同。分别于治疗前1 d和治疗后4周内,观察2组耐受性、营养治疗、肝细胞损伤指标和体质量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SPSS
目的建立一种可快速检测手部常见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具有特异、敏感度高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方法应用引物设计软件以海、鸟、堪萨斯、偶发分枝杆菌的特异靶序列构建多重PCR方法,用上述非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的DNA检测每一细菌的单一PCR和构建的多重PCR特异性,并测序对比评估验证多重PCR引物的特异性。用该方法鉴定26份临床标本。结果检测26例临床标本,阳性检出达7/8以上,鉴定时间较传统
目的探讨环孢素(CsA)与胆酸减轻受α-鹅膏毒肽(α-AMA)攻击人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根据本课题前期研究确定的人肝细胞生存的最小α-AMA攻击质量浓度(1.4 g/L)将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损伤组、甘氨鹅脱氧胆酸组、CsA组、CsA联合胆酸组(CsA+牛磺胆酸、CsA+鹅脱氧胆酸、CsA+甘氨胆酸、CsA+甘氨鹅脱氧胆酸和CsA+牛磺鹅脱氧胆酸),每个组均设立3个时间点:攻击24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索T1期膀胱癌二次电切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及二次电切阳性发现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室从2008至2015年因T1期膀胱癌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re-TURBT)的患者共计72例。分析re-TURBT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并对re-TURBT术后患者进行随访,比较re-TURBT阳性或阴性发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re-TURBT阳性率为33.3%。T1期膀胱癌re-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