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历史与自我的他者化——关于余华的《文城》及南方书写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4412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世纪第三部长篇小说,余华的《文城》显示了一种不同以往的书写倾向,是其创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先锋主义成长者自我主体性的回归和重建历程,并以文化寻根和革命想象这一叙事对倒行为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完成了历史反思的深刻揭示.然而,这种文化主义的先锋叙事隐退在怀古想象和原乡情结的幻觉中不是没有问题的,在进入复杂的社会现实的公共性言说之际便显示出从民族历史拯救现实批判的价值游移.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即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但老龄社会的治理能力不足问题凸显,特别是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亟待破解.根据积极老龄化框架对高龄农民工生存现状及养老困境进行分析发现:(1)高龄农民工身体健康方面困境表现为缺乏健康管理、慢性病高发,以及心理健康方面代际回馈断裂,缺少心理关怀的问题正成为降低其老年生活质量的主要动因;(2)高龄农民工政治参与融入难、社会参与精力少、文化参与层次低是其参与能力和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3)高龄农民工保障主要有制度性保障不健全和机制性保障不完善,以及养老保障性别和城乡差异等问题
我国值班律师制度借助于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行得以进一步发展.随着其适用范围的逐渐拓展,目前值班律师制度不仅适用于认罪认罚案件,而且也可以适用于所有刑事案件.然而,认罪认罚案件相较于一般刑事案件,其对值班律师的期待性需求有所不同.而现有对值班律师定位、职责、是否出庭等问题的法律规定,并不能完全满足认罪认罚案件对值班律师的期待性需求,因而导致认罪认罚案件中值班律师法律帮助趋于形式化、被追诉者认罪认罚的真实性与自愿性保障不足等问题出现.需要在划分认罪认罚案件和不认罪认罚案件基础上,对刑事值班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