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于 1987 年创作的《宠儿》是一部描写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说。通过多重叙述声音、倒叙等手法的运用,小说把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伤害是如此的深重,以致于在他们逃离奴隶制多年后仍无法真正获得自由。 《宠儿》主要突出了重建曾被奴隶制剥夺的自我这一主题。迄今为止,莫里森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镜像阶段理论本身意义丰富深刻,但它首先是关于人类儿童自我身份形成的理论。而在这部小说中,由于受到奴隶制带来的心理伤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像未经历过镜像阶段的孩子一样,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与身份感。就这方面而言,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小说《宠儿》中的人物刻画。因此,本文试图从拉康关于自我形成的基本理论出发,剖析造成这些人物精神创伤的深层原因,追踪她们寻找自我的过程,旨在强调一个人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要依赖他者来形成自我;同时试图说明拉康镜像阶段中关于自我形成理论的可靠性及其用来解释莫里森人物形象创造的可能性。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并对本文的写作目的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本文研究的对象《宠儿》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与其丈夫一道,携子女从肯塔基奴隶主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使儿女不再落入奴隶主的魔掌,她抄起一把屠刀,毅然决定为他们选择死亡。但是,在她杀死一个女儿后便随即被人制服。通过丰富的想象,莫里森以玛格丽特·加纳为原型,在其作品中刻画了塞丝这个主要人物形象,使原本已经被杀身亡的女婴死而复生,并以一个年已十九岁的女孩的身份生活在人间。通过宠儿与塞丝、丹芙和保罗·D的交往,小说不仅揭示了几个主要人物内心极度的痛苦,而且也有力地控诉了奴隶制对奴隶的精神摧残。 论文第二部分详细回顾了《宠儿》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了拉vi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及自我身份的形成。西方人文主义者赋予人类主体以优先地位,并认为人的自我是自然形成的。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自我身份才能形成。他的镜像阶段理论生动地描述了婴儿获得自我身份的过程。该理论认为,人的出生是特定早熟的,在其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婴儿没有完整的个体意识;因此,也就没有自我感。只有在经历镜像阶段以后,婴儿才能够获得心理上的统一,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表明,自我的形成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自我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一个建构和衍生之物。本文第四部分详细地讨论了小说《宠儿》中自我的缺失。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完整感,源自另一个人的认可。在小说《宠儿》中,其主要人物不仅在年幼时被剥夺了母爱,而且在她们逃离奴隶制之后,一直被排斥在黑人团体之外。结果,她们的自我身份感非常薄弱。尽管已经是成年人,她们仍不能将自身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塞丝一味生存于同与她的孩子的牵连之中;同时,她也把孩子看成是她的组成部分,没有自身独立的特征与面貌。宠儿在两岁时就被割断了喉咙,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体,她也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来自于运奴船上的、为母爱的缺失所困扰的幸存者。不论是人还是鬼,宠儿在心理上都仍像是一个没有经历镜像阶段的婴儿,没有独立的自我感。丹芙长期在家中闭门不出,并对谋杀式的母爱感到恐惧,她就把宠儿当成了自己,也生活在一种你我不分的身份混乱当中。论文第五部分讨论了小说主要人物漫长而又艰难的寻求自我的过程。由于被排斥在黑人团体之外,小说的主要人物只能在家庭内部寻求自我。但由于自身的分裂与不完整性,她们无法为对方充当一个可靠的他者。因此,她们之间的相互认同所带来的是更多的身份混乱,甚至是身份剥夺与相互占有。塞丝宣称宠儿是她的,宠儿称塞丝是属于她自己的,而丹芙又称宠儿是她的。结果,她们所居住的 124 变成了一座疯人院。当塞丝最终意识到宠儿是她死去的女儿重返人间后,她在情感上完全投入与宠儿的融合之中;宠儿也完全融入到塞丝之中,并一心要成为塞丝。丹芙最终被排除在塞丝和宠儿的情感圈之外。迫于身心的需要,她被逼进了黑人团体。而她在最终离开充满自毁、狭隘的家庭的同时,也就迎来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