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特色:中国法本法硕培养反思

来源 :西部法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法律硕士(法学)的恢复招生,打破了多少年来只能由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局面。这一突破性的变化引起了我国法学教育的重大变革,带来了法科研究生的结构性调整和变化,形成了法学硕士与三种类型法律硕士: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在职法律硕士并存的新局面。当下,有必要明确定位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型、实践型高级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借鉴有关国家成熟经验,探索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我国法律硕士(法学)培养制度。
其他文献
自清末转型以来,大量移植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制度成为我国国家立法的常态。从文化角度讲,移植法承载着更多西方法律文化的基因,而本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在国家法治特别是立法
第12名省部级官员,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陈柏槐,落马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第7天。这是中央纪委对公众“后三中全会”期待的最新回应。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关于反腐败的各种解读纷至沓来,期待也被相应推高。某种意义上,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情况相似。  1978年12月后半个月时间,刚恢复的中央纪委收到反映情况的信6000多件,有的需要用麻袋来装运。  当然,这些期待的源头都在那3到5天的会议上,以及“公报
编者按  近年来,高考命题选自外刊(国外期刊)的比重呈现出逐年加大的趋势。外刊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读外刊,可以习得地道英语;读外刊,可以培养英语思维;读外刊,可以开阔多元视野。读外刊,三分靠阅读,七分靠品味;读外刊,三分靠兴趣,七分靠坚持;读外刊,苦在当下,赢在未来。  学英语,从阅读外刊开始吧。  读外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快从现在开始吧。  “精芬”指的是那些不喜欢社交
反腐研究专家李永忠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官帽子大批发  清朝的财政体系,大有问题,平时收入,主要是天赋和盐税,课税的对象,主要是农夫。人们都知道,农夫的收入,跟老天有关,靠天吃饭。一有灾害,财政收入就要打折扣。但是,严格以农立国的清朝,却基本上不收商税。个别地方的关税,比如北京崇文门和广州海关的收入,又属于内务府,支抵皇家开支。所以,这样的财政,额度不高,结余有限,小规模的战事可以
在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道路之后,8月25日,96岁的刘复之老人,静静地走了。  刘复之是中共元老之一,历任公安部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司法部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务,被称为“永远的政法老战士”。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均参加了刘复之的遗体告别仪式。  原中国法学会会长、曾任刘复之助手的王仲方在听闻刘复之去世的消息时,表示自己“突然感到强烈的孤独感”。  力推首个反贪局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