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建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ne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指人们在总结发现式教学或有意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能否达成,学生能否真正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创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探究性学习能否成为师生的共识,进而成为自觉的行动,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经常使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能否有效倡导和实施探究性学习,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事实上,任何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离不开科学概念或原理的指导,正是有了已有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安排并实施科学探究活动,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建构。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核心概念的构建尤为重要。
  例1:读图分析,进一步构建DNA分子结构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生物的概念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从学生已有的基本概念出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同化形成新概念。在初步形成对DNA分子的结构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读课本的结构模式图,图中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DNA的组成、化学键的形成、配对方式、链的方向等相关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构建难忘的知识体系。
  探究的问题情境:
  (1)请你观察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们的位置关系怎样?它们的方向一致吗?DNA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4)怎样叫一个脱氧核苷酸?它的三个组成成分是怎样链接起来的?
  (5)脱氧核苷酸间是怎样链接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中DNA分子的两条链的方向的回答,学生一开始认为两条链的方向都是右旋,是一致的,这时教师不应急于点评。后来通过第二和第四个问题的讨论,有学生提出根据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两条链的末端的分子并不一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组织学生重新认识DNA分子的结构。
  通过这几个问题,使学生关注到DNA分子组成的几个关键点,并在大脑里形成有关DNA的具体清晰的结构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课本文字资料的阅读,整理出有序的、规范的、简洁的文字描述,形成对DNA分子结构概念的第二步认识。
  例2:模型构建,小组合作检验概念教学效果,引发新的问题探究。
  对于结构概念的学习,模型构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是非常吸引学生的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构模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效地进行这部分的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及其它相关内容如“DNA的复制”的理解。
  模型建构:每个四人小组自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材料用具。每个小组组装一个含有二十个碱基对的双螺旋DNA分子片断。时间:10分钟。超时的小组,全班放学时罚跑步两圈。
  建模活动除了有教学意义之外,还在于回应第一个探究情境的问题四:协作能力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的分享和知识延伸:
  (1)当你发现组员出错或者自己出错时有什么感受?你周围的组员中哪些人的行为让你记忆尤深?问题最后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2)你和你的同桌选用的碱基在一开始就能正确配对吗?你对你们的成功(不成功)的经验(教训)有什么感想?
  知识延伸的方面主要在于两条链的方向、DNA的多样性、DNA的稳定性、DNA中遗传信息的携带、DNA的解旋。据此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3)各小组DNA的连接是不是都是正确的?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发现多数小组分子间连接正确,各种小分子的形态、颜色区分明显,整个DNA分子比例恰当,制作精良。也有个别小组材料准备不充分,如:四种碱基没有用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区分、磷酸和脱氧核糖没有用形状区分、没有立体构型等。多数学生都能指出这些错误,说明已经掌握相关知识。
  有些班这里没有错误,教师可以自己设置错误,如调换磷酸的位置、更换不同颜色的碱基位置等。在明确概念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举出有关概念的正面和反面的典型例子,是深刻理解概念的必要手段。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讨论、探究中难免有偏差、错误,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教师也应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点评、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一般都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完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感性材料的认识和分析、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概念本质的剖析、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几个突破点。在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进行的有计划的探究性学习,能帮助教师有效的进行概念教学,成功地引导学生沿“感知——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这样的路径,正确地形成、理解、掌握和运用概念。读图分析,动手建模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还可以反馈学生对DNA分子结构概念的认识。
  本案例主要从教师创设探究情景的角度,对生物概念的课堂教学展开了分析和探究,而创设情景的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尤其是思维探究的活动,教师必须对教学进行过程中学生因思维活跃以后迸发出的教学设计、教材外的资源具有敏感性和重组的能力,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因此,教师除了在设计中要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而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原则.
  [3]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5期.
  [4]陶铜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其他文献
有花友送我一株何首乌苗,我栽于院门边。它很快就爬上3米高的院门,并占据了整个顶部。何首乌为蓼科蓼属多年生缠绕草本,茎蔓红褐色或黑紫色,经冬不凋。单叶互生,印圆形,顶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能够把人们的生命力调动起来,是人们活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兴趣使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乐此不疲”。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活动,都在研究。不过,有的人是主动地活动和研究,有的人却是被动地活动和探究。例如,有的学生视读书为“苦差使”,似乎是教师和家长硬要他学,只得愁眉苦脸地学下去,学习效果不大;相反,有些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更深层次的要求,本文就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上。
摘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几种笔者常用的调控方法,与读者交流。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调控 方式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该文在综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标本证实质的研究及治疗进展以及现代医学对COPD的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两部分,重点从免疫和炎症的角度,对COPD免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按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既依赖于一定知识的掌握,又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其培养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运用地图等地理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地理思维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
岗位职责:主持县委工作。负责制定县委工作计划;带领县委一班人,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研究本县发展战略;抓好县委自身建设和乡级党组织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做好
摘要: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得力助手,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对化学实验教学作合理的改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源泉。在化学教学中,只有通过
系统论述了脾肾与涎唾的生理病理,并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涎唾与脾肾关系从免疫学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采用脾虚和肾虚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唾液腺白细胞介素-6(IL-6)
摘要: 如何培养中专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本文从讲好开场白、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教材进行化学史教育、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参观有关厂矿及其化验室、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经常介绍新科技和新建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多种形式的化学课外活动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中专化学 教法 学习兴趣    当前不少中专学校学生化学成绩合格率很低,高分更少,造成这种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