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及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字化技术与教育正在逐步融合,“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给高校课堂教学建设带了新的生机。本文从通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现状入手,结合慕课教学的实践,探讨数字化课堂建设在通识教育中的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数字化课程;慕课;课堂教学;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04-01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从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从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它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2]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尽管我们引入了通识教育的概念或教育形式,但我们还未真正执行通识教育的理念。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似乎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通识类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强调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识教育开始进入高校的视野。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上百门的通识教育课,但通识类课程在学校课程教育中地位较低。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各专业2014版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额定总学分要求在180分以内,其中通识类课程的额定学分为8分,仅占各专业额定总学分的0.04%。[3]另一方面,从学生选课的情况来看,学生所坚持的仍旧是传统的学习模式,选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获得满足毕业需求的学分,而且在选择时也只是盲目地倾向于对课程的名字是否感兴趣,以及课程考试是否容易通过等条件,而非源于自身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类课程开课后,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来,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毫不感冒。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共开设通识类面授课程160门次,其中选课人数超过100人的有107门次,这107门次中分别包含人体健康类、计算机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以及艺术类,从学生选课的情况来看,社会科学类和艺术类课程在选课中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4]
  为什么学生选课倾向于社会科学类和艺术类课程呢?学生反馈说,他们其实都比较喜欢艺术类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一般以音乐欣赏或影视赏析为主,学生兴趣度高,但是因为课堂容量限制,网络选课时手速慢的学生往往退而求其次选择社会科学类课程。这两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以小论文的形式结课,他们比较容易获得学分,从而达到毕业所要求的通识选修课学分数。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一般比较枯燥或者需要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学生不愿付出这些精力,也就不愿选择这么课程。所谓教学相长,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但现在学生不参与,教师授课积极性降低,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改变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是当前高校通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在通识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1.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是当前高校数字化教育模式的典范,是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慕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及喜好来选择课程学习,并能够实现在线上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与讨论。目前国内外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建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慕课教学。清华大学建立了精品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海的“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慕课平台都推出了许多优质课程资源。[5]这些实践成果,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格局。但我们也看到,真正将这种新的模式运用于高校通识类课程课堂教学的优化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2.通识类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建设发展存在的困难。
  (1)通识类课程地位低,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建设好一门数字化通识课程,往往需要多位老师共同参与和合作。但就目前高校专业教育现状和评聘激励机制,通识类课程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較低,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上,教授通识类课程大都是为了完成额定的教学工作量。而每一门数字化课程建设都需要授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课程设计、视频录制、后期处理等工作,还要做好线上的教学讨论、答疑及课程建设维护等工作。因此,对通识类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建设,教师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2)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结合网络平台推出的优质慕课课程,各高校也推出了以网上慕课视频自学为主的数字化的通识课程学习模式。但在学生实际学习中,往往是打开视频自动播放而学生本人不在场,或者其他同学代为学习,甚至代为参与讨论及答题考试。显然,这样的学习及考核模式并不能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实现了数字化视频教学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往往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人数多的大班课堂,学生和任课教师互动较少,因而学生和学校也无法对教师教学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
  三、通识类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通识类课程的教学地位,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力度。
  首先,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建设,归根结底需要学校的财力和人力支持。这就要求学校要领悟通识教育的理念,切实提高通识类课程在本科专业课程教育中的地位,落实“以本为本”,培养合格的综合性人才。其次,通识课的数字化建设需要授课教师在做好教学知识点打碎融合设计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视频录制、剪辑视音频等专业软件技术。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通识类任课教师的系统培训,给予老师们外出学习的机会,到数字化课程建设比较好的学校去学习和取经,提升老师们的信息技术软件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所谓教学相长,学生作为教育三方主体的关键一方,通识类课程的任课教师也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2.优化数字化课程建设数量,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团队建设中。
  随着“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已经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但是我们在课程建设时,不能一味地强调“规模效应”,尤其要避免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以保证每一门数字化课程建设的质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制定合理的考评与反馈机制,提高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考评机制主要针对于专业课程,各高校几乎没有对通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考评制度,这大大降低了通识类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对通识类课程建设和考核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该类选修课程也不重视。因此,通识类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建设需要学校制定合理的教学考评与反馈机制。课程结束后,学校教务部门应该对组织学生和同行教师对本学期开课的每一门通识类课程进行教学质量测评,将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和使用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个人参加评优及职称评聘等工作的参考数据,以进一步提高通识课授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4.推进通识类课程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传统课堂教学的支持与配合。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教学模式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同样地,自学也不能取代学校教育。
  优良的办学传统、浓厚的教学氛围、优质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设置通识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正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大部分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类大班教学课堂实现了小班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地便利。授课教师可以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首先让学生通过线上的学习对课程内容有了大体了解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教学时采用案例启发、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课堂的“研讨与对话”活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就目前实行慕课教学的课程教学效果看,只有将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18.
  [2]A.S.PACKARD,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 on[J].North American Review,1928:1 829.
  [3]數据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
  [4]数据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
  [5]万晖.MOOC的发展及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
  [6]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作者简介:郭琳,(1981,6-)女,汉,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
  项目来源:本文是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编号QX2018M45)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本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建议的方法对市场上几种常见类型家微波炉的输出功率、均匀性及安全性进行了更仔细胞的测定。
后循环的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可致枕叶梗死,远较前循环供血区域的梗死少见[1]。枕叶梗死可伴发较为罕见的脑皮质层状坏死(CLN)。CLN有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CT及MRI上认识
据国家电监会通报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3万千瓦,超过国家下达关停计划2683万千瓦。2010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690万千瓦,超额完成2010年关停1000万千
目的探讨首次接受腹膜透析(PD)治疗患者的心理体验。方法2016年1—12月该院入住的首次采用PD治疗患者17例,对其采取深入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以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资
书法与绘画的好处颇多,既可增长知识,又可陶冶情操,凭添雅趣,还能抗衰延年。 自古至今,勤于书画而获长寿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如梁代的武帝,唐代的柳公权、欧阳询,明清时期
目的观察布拉酵母菌散联合锌硒宝片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金华市妇幼保健院99例迁延性腹泻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与锌硒宝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布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与美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和太阳能热利用情况等多方面的对比,来分析太阳能与集中供热管网联合供暖系统在中国开展的可行性,从而开发太阳能与外网联合供暖系
总结了稻瘟病的危害症状,针对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提出了稻瘟病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行业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在教育行业,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作为我国的知识传播的前沿行业,教育行业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较为迅速,如今,在教育行业中,开始引入一种新型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该教学方式可谓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大突破,本文探讨的就是这项新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相关应用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高校教学;VR  【中图分类号】G64 【
目的:G蛋白耦联受体(GPR30)是一种雌激素膜受体,存在于多种细胞系中,能介导细胞进行快速的信号传导。PI3K/Akt是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参与多种细胞生理调节,与细胞自噬相关。线粒体自噬存在于多种细胞中,通常对细胞起保护作用。关节软骨破坏是骨性关节炎(OA)的主要特点,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与OA发病密切相关。通过体外小鼠ATDC5软骨细胞培养,检测GPR30表达,观察雌激素对GPR30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