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语实践中生长儿童智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z1970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各种答案。而我始终认为,好的教育,需要让学生学习起来,让学生越来越有方法,越来越有智慧。以此审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使语文教学成为追求学生语言习得内化、实现学生素养养成与智慧生长的实施过程;固守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简言之,语文教学必须坚定地回到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亲历、体验、生长。
  一、回归原点,为儿童智慧生长而教
  智慧,是对事物能够迅速、正确、灵活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儿童智慧,则是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源于儿童的世界,体现儿童的特征,比如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有的思维方式、观察视角等。
  儿童智慧丰富、独特且纯真,围绕儿童智慧,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儿童需要怎样的语文?第一个问题似乎不难,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就是意蕴,就是言与意的综合。比如阅读,叶圣陶老先生一句朴素而生动的语言道出了阅读的真义:“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教师应该探究语言如何妥帖地表达意念,达到言意兼得的功效。
  儿童呢?他们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成长中的独特个体,还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特点。他们需要语文是有趣的,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想象语文是有色彩的,如同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理解语文的世界如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地探究与体验。如阅读一篇课文,总有让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现实生活过于久远,描写的生活场景学生不熟悉,语言表达有时高于学生当前的理解力。这些固然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固守语文的“根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设计适合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言语实践,经历真实的语言学习,发现语文的大世界,促成智慧的拔节生长。
  因此,在语文的天地里,我们需要把握语文的学科特质,顺应学生天性,想方设法带学生亲近语言,体验语言的情趣,打开语言的“窗户”,感受语言的味道,触摸语言的意蕴;在实践运用中体会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学以致用,以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为儿童智慧生长而教。
  二、路径探求,“只拣儿童多处行”
  兒童的言语实践,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他们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起直觉经验,重构语言的具体样态。因此,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有相宜的课堂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能自由地独立或合作学习,对语言“切己体察”,有充分实践的时间、空间。换言之,所有的活动围绕儿童展开,儿童智慧才能得以生长。
  1.轻轻地走近学生
  学生的言语实践如何“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一样”,从“采取和学生继续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开始,是活动有实效的首要保证。正如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首先要为自己定好音调,言语体验也要轻轻走近
  学生。
  比如《开国大典》教学,上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看见过记者的现场报道吗?是怎么报道的?谁来说说?”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简要梳理有关报道的知识技能后,教师适时提出:“今天我们来做一回小记者,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好吗?”学生们喜不自禁,每个人的脸上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表情。显然,当小记者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读书,只为了能出色地当好记者,完成任务。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国大典》一文比较长,此时赋予他们一个“角色”——当小记者报道,而正是这一“角色”,激起了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把他们推向了主动探究的位置,使得他们不待教师讲,便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兴致勃勃地读书,理清报道的顺序、内容,分组合作,加工改造课文,创造性地解读、报道。这样,充满情趣与智慧的言语实践活力得以彰显出来。
  当然,走近学生,更关键的是“轻”,切忌任务式的直白。和他们聊聊天,说说心里的话,自然地走近他们,才能让他们在持续的言语活动中保持高涨的热情与动力。
  2.打开学生的世界
  语言中有画面,有情感,有作者描摹的不一般的世界。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要想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体悟感情,揣摩方式,就需要让学生的经验与语言对接,触动他们深入内心的体验。这既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储备,更需要关注他们的想象体验,鼓励创造性阅读,从而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如在教学《第八次》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布鲁斯王子,想动员你的军队和人民起来抵抗外国侵略者。你会怎么说?想一想:他们和你一样一连失败了七次,也几乎失去了信心。你该怎样说服他们,激励他们?”在学生写下了简短有力的动员书后,教师又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来,仿佛真的在号召人民一般。这一巧妙的补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学生的言语实践充满了力量。同时,强烈的爱国热情、坚韧不放弃的顽强意志,也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内心。
  再如,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清凌凌的小河”中的“清凌凌”时,竟有一位学生说出了“黑乎乎的小河”。对此,教师向学生发问:“能说说为什么小河在你的眼里是黑乎乎的吗?”在教师的善意诱发下,这位学生道出了真相:他家住在菜场旁,门前有一条小河,每天都有居民将垃圾、杂物往河里扔,旁边的浴室、工厂更是肆无忌惮地将废水排进小河。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如果鱼儿在这样的小河里生活,会怎样呢?我们打算怎样做呢?”在顺水推舟
  下,学生再次深情地朗读起“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由此可见,打开了学生的世界,他们的言语实践才会有真情,才会真正走进语言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灵性。
  3.在学生的“天地”里言说
  学生的言语实践,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自由地思考、充分地想象、尽情地言说。于是,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做他们能做的事,成为言语实践过程中教师最需要关注的事情。
  如在《天火之谜》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演富兰克林,介绍实验的经过,进行实验的解说,而自己则在旁边静静地欣赏“富兰克林的演讲会”。只见“富兰克林教授”站在讲台前,手拿粉笔,一本正经地介绍着他的实验经过,还不时在黑板上画图示意。“富兰克林”一讲完,其他学生就提问起来:“请问‘富兰克林教授’,你实验时,手有没有碰到铜钥匙?”这时“富兰克林”被难倒了。顿时,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富兰克林教授”说:“碰到了。”才说完,刚才那个提问的学生“嚯”地一下站起来说:“‘富兰克林教授’,我认为你说错了。如果你当时碰到了,肯定已经触电身亡,不可能站在这儿。铜钥匙用来放电,闪现了一道蓝色的火花,电流很大,非常危险,绝不可能碰到铜钥匙。”“不,电流通过麻绳到铜钥匙时已经很小了,不会死的。”“你看书上,富兰克林靠近铜钥匙时就闪现出一道蓝色的火光,他的手臂一阵发麻,这时铜钥匙上的电流肯定很大,碰到的话有生命危险。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靠近’。”“对,你看靠近时富兰克林教授的手臂都发麻了。富兰克林真了不起!”“富兰克林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做实验啊!”学生们激烈地争论起来了,他们兴趣高涨,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不一会儿,那些认为“碰到铜钥匙”的学生心悦诚服地同意了“没碰到铜钥匙,只是靠近铜钥匙”的观点。
  争论还在继续,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逐步走近富兰克林。有了恰当的情境,有了言说的空间,学生的言语实践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唯有在真实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
  三、实践探求:构筑言语实践的综合平台
  如何实现言语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实践,呈现智慧生长”呢?我们的实践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展开。现行的语文课本,是典型的文选型教材。我们努力促成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言语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和内隐的精神世界同构共生的过程。
  1.披情入文
  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并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保持,教学才会产生实效。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的兴趣点出发,引导他们保持情趣,积极进入到言语的自主实践中去。比如教学《鸟语》,教师设问:“明明是‘布谷布谷’,怎么在作者眼里就变成‘种田织布’‘勤劳刻苦’了?”在引导学生感受对话中押韵的现象后,教师适时追问:“我们继续和布谷鸟对话,你住哪里,你学习怎样,你过得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大树草屋”“十分幸福”“马马虎虎”等脱口而出,学生以情体之,以心悟之,言语实践由此呈现出鲜活的情景。
  当然,从兴趣点出发,既需要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更需要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延展,始终让学生拥有言语探究的持久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以学生的视角找到他们文本阅读的兴趣点,并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同时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在言语实践中生发探究的兴趣,进而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情感,促使阅读的进一步深化。
  2.實践体悟
  如果说阅读教学的“起点”是坚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那么由此展开的教学流程就应该是指向触摸语言的意蕴、感悟表达的精准、实现言语实践的立体综合。
  (1)触摸语言意蕴。
  阅读不仅仅是浅表化地着眼于书面上的文字,而是透过作品的语言,全面把握和审视浮露着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仔细品味蕴含其中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情感。因此,在学生抓住了有价值的文本信息后,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语言的情趣。同时要努力让学生想象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如《大江保卫战》中“保大堤”的场面,我们需要花时间让学生在语言玩味之处停留,通过“撕扯”感受战士的英勇无畏,透过“人墙”“伤痕累累”,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血肉之躯的羸弱,感受到子弟兵钢铁般的意志。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课末,让学生想一想:彭德怀要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是愧疚?是思念?还是回忆?通过想象,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逐步走到了语言深处。
  (2)感悟表达精准。
  这一层面的构建,侧重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实践中首先要抓住重点,围绕焦点问题或专题阅读展开。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第3自然段,可以抓住 “雪松有什么本领”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的。这一过程使得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而学生也可以清晰地说出雪松顽强抗争的形象。
  其次,针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操作策略。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写谈迁重编《国榷》的艰辛,用几个简洁词语勾勒出他“寻访考察、终日奔波、奋笔疾书”这三个画面,可以让学生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想象谈迁不屈不挠的形象,并写下来。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肖邦话别的两个场面描写从略到详,由面到点,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与神情等细节来描写。读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个与亲人话别的场面,让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言语实践就有了厚度与长度。
  3.动态生成
  如何让学习时的言语实践更具个性?我认为,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块、空间块,让他们直面语言,促动真实的体
  验与深刻的探究,这样阅读才
  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悦读”。
  以《珍珠鸟》第4自然段教学
  为例:
  师: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这个小家伙是怎样一步一步和“我”接近的。
  生:它发现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与“我”的距离越来
  越近,即笼子四周—屋里—小
  桌上。
  师:这小家伙在屋里是怎么活动的?
  (生关注动词“落、站、撞”)
  师:见过小鸟“落”吗,体会到什么?“神气十足地站”是怎么站,谁来演一演,有什么感受?“撞”是怎么回事,能调换顺序吗?
  (生有感情朗读,感受用上“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词语表示顺序的准确性。)
  师:见“我”不去惊扰它,小家伙的胆子越来越大,竟落到“我”的小桌上,你看它在“我”的小桌上做了些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小家伙在小桌上干了些什么呢?)
  师:你们做小珍珠鸟,老师做冯骥才,我们来对话好吗?
  师:小家伙,“我”没有伤害你,你便怎么做呢?什么是挨近?(师生做动作)为什么你要一点点挨近呢?
  由此展开学生的言语自主实践,关注动词和表示顺序、表示地点变化词语的揣摩与品味,或巩固认识,或推波助澜,教学呈现出此起彼伏、和谐共长的态势。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在关键处咬文嚼字、细嚼慢咽,语言、思维向深处漫溯。
  我常有感于诸多名师的课堂,学生读也投入,笑也真切。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我想说的是,若要实现学生的智慧
  生长,在言语实践中,学生自己该走的路,真的是一步也不
  能少。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预习反馈,会认“酬、誓”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等18个词语。  2.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通过梳理人物、罗列小标题,完整、简洁地说说故事大意。  3.聚焦海力布劝乡亲片段,借助扮角色、添想象两个“秘诀”,通过想象说话、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感受海力布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注要素,导入课题  1.师:我
全国的六年级语文教师都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学生毕业”,以及“如何处理好新旧两套教科书在语文知识、方法与能力等方面于编排上的衔接”两大问题。我想,与《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进行一次深度对话,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六年级统编教科书的编排特点与编排内容,找准新的教学定位,准确把握六年级的教学目标。  这种深度对话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编写说明”,从整体上把握六年
摘 要: 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大公报》作为一份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业报纸,广告是其除了新闻之外最主要的刊登内容。研究《大公报》上的广告,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以《大公报》刊登的外商广告为例,探究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在中国商品市场上的竞争,以及华商广告与外商广告的比较等问题。  关键词: 一战 外商广告
摘 要: 文章以Kress
巴金小时候把《古文观止》上的200多篇文章背得很熟,他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20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巴金《谈我的散文》)可见,熟读一定数量的好文章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浏览多,熟读少,精读少,结果是读得多,收获少,因此,很有必要来
当我闻讯赶到医院的时候,二姐就快不行了。医生说,也许就在今天,也许就在一会儿。   二姐婆家的人正商量着准备后事。   二姐夫哭得跟泪人一般。一边抽泣,一边对我说,你姐身体好好的,咋就倒下了。   二姐躺在病床上,瘦得像冬天里的一截枯树枝。   在我的印象中,二姐从没进过医院。她是我二大爷家的闺女,模样长得还顺眼,就是脾气有些偏执,出嫁很晚。三十出头了,好歹找到婆家。她出嫁那天,我正在县城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一生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研究表明,人在生活中,语言应用的比例是:听41%,说33.3%,读16%,写只占了9.7%。可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更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本世纪初,“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
统编本教材对低年级识字进程是这样安排的:一年级上册350字,下册400字,二年级上册450字,下册450字。一学期450个字的识字量,可能是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所能承受的较为恰当的一个量。毕竟在识字之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和语文综合性活动这些领域的课程内容。  统编本一、二年级教材,对识字速度的控制,纵向看来基本匀速。这样处理有其理据。王宁教授在《汉字教学的原
摘 要: 2015年,國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要求,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双一流建设与艺术设计学科共同目标——培养产学协同型人才;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产学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前高校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摘 要 通过分析汽车构造与拆装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线上 线下”教学理念,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思路。通过在汽车构造与拆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发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有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汽车构造与拆装;“O2O”混合教學模式;微知库平台;信息化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