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后30%学生数感的培养探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地反应。小学三年级是数学素养大幅度提升的时期,因为8~9岁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会有大跨度的进步,在这一时期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最合适的。
  关键词 三年级学生;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A,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82-01
  什么是数感?所谓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種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那么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教学中对后30%的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呢?
  一、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后30%的学生的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学几分之一的认识时,对“1个整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线段……;在春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而且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操作体验中,培养后30%的学生的数感
  只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我先让学生看一下1平方厘米的大小,摸一下1平方厘米的大小,量一下1平方厘米的边长。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与1平方厘米一样大的东西,如手指的指甲。
  (2)我先让学生看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摸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量一下1平方分米的边长。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与1平方分米一样大的东西,如手的手掌。
  (3)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与1平方米一样大的东西,如我们平时吃饭的八仙桌的桌面。
  (4)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去量不同的图形的大小。看看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借助面积单位与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比较接近的感受来体会不同面积单位的大小,并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来量度其他物品的表面的大小,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不会再乱填面积单位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如:估计一页纸上的字数;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一个正常人的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等等。只要我们能动点脑筋,进行合理运用、创新拓展、举一反三,就能为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许多素材。
  三、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后30%学生的数感
  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瞧,你家套房的面积真大啊,有15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已达37度”“最近他发了,中大奖100万”,像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引导学生利用纸片、剪刀、直尺等工具把平行四边形怎样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将剪下的直角三角形从左边移到右边的过程,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萌芽。教师再引导学生动手“平移”一次,以加深理解变化前后两种图形的联系、区别,再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的问题,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数感。
  总之,通过对三年级数学,特别是后30%学生的教学中,我想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我们要认识到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是由足够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进充分利用教材,重组资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培养数感目标,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刘献忠.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浅谈低段数感培养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5).
  [2]达秀清.小学三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03).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自主讨论教学策略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自主讨论,不仅提炼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也最大化地挖掘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潜力。  关键词 讨论与探究;必要性;途径;应用  中图分类号:TH161 .5,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33-0069-01  小学语文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学生的学习问题也更加地关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老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教学目标的完成都由老师一人来把控,同学们大多是被动的学习。但是,在新课改的目标下,要求同学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成为辅助和引导者。这也就要求老师们逐渐放开权利,使同学们树立自主学习的目标,尽可能彰显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新课程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渐被老师和同学们应用起来。文章
摘 要 对于三年级数学来说,作为小学数学的关键阶段,教师更应通过实施创意法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课程知识,从直观教学和典型教材着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同时加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区别聯系,促使知识往正确的方向迁移过渡,从而促使学生提高综合水平。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意法;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38-01  小学三年
摘 要 初中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的物理概念、一般的物理规律、简单的物理应用方法,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社会自然科学学科,并且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也是必然的,学校应当打破以往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改善以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大幅度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物理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摘 要 现代教育不断实行改革,经过诸多年的不断探索,一些新模式被引入到实际授课中。初中数学课上要对导学互动的模式展开应用,在导学互动中,初中生成为数学课上的学习主体,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如何加强导学互动的运用,让数学课的效率以及质量有明显的提升,是当下教改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在数学课上导学互动的实际应用,希望对数学教学的进步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中
摘 要 新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要重视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通过进一步教学实践分析,本文提出了生活化教学方法具体运用策略,希望进一步分析能够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A8,T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40-01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数学教学课堂,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有效的运用生活化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将教学回归生活是当下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思想,尤其对数学这种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却一直是教学发展的难题,很多教师对此做了尝试,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初中数学的经验,对初中数学生活化策略进行简单分析,也希望为中学数学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C
摘 要 美工区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美工材料是幼儿操作的物质基础,而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美工区材料的搜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设置多元化的情景作品展示空间,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美工区;美工材料;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038-01  美工区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
摘 要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估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除了能够完成数学课堂的要求,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运算能力。本文通过介绍人教版小学教材部分内容,从估算入手,深入探讨估算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小学生估算能力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教材;估算能力;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
摘 要 在开展高中学段的小说整本书阅读活动时,笔者认为,我们要注意改变传统的认知,给“高考”进行新的定位。让学生明了小说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目标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有新的认知,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感受到语言的价值。在此期间,丰富学生的阅历、丰富学生的见识。笔者认为,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实施课程改革,进而不断地实现创新。不过,创新不能是没有头绪的乱碰乱撞。我们需要查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