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彩千古秀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hnfi77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乾隆(1736~1795年)一朝60年,出现繁华的盛世局面,景德镇瓷业十分兴盛,粉彩瓷器在康熙、雍正二朝的基础
  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使之产生深浅浓淡的变化,给人以“粉”的感觉,故被称为“粉彩”。
  粉彩的颜色由于掺入粉质,有柔和的感觉;因为一般在彩炉内以约700°C左右的低温烧成,彩瓷器烧成后其色彩在感觉上比五彩要柔软,色泽与五彩浓艳硬朗的风格迥异,所以相对于有“硬彩”之称的五彩来说又有“软彩”之称。而传统的五彩瓷器由于彩料不含砷,色彩鲜艳而显生硬,画面缺乏立体感,因此粉彩瓷器的纹饰比五彩瓷器生动逼真。它改变了五彩瓷单线平涂的彩绘方法,在画面某些部分以玻璃白打底,再在其上渲染各种彩料,色调比五彩大为丰富,所绘人物、花鸟、山水表现力强,浓淡相间,阴阳衬托,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
  


  粉彩器独特之处是在彩料中掺入了一种名为“玻璃白”的白色彩料,玻璃白在粉彩瓷器上的运用,据叶佩兰、蔡毅先生在《珐琅彩 粉彩概论·导言》中归纳,有如下几种用法:
  


  (l)涂粉为地,先以玻璃白打底,待干了以后施彩,较稀释的彩料借助玻璃白地的不透明效果,可做出浅淡而又不透明的粉彩色调。施彩时采用中国绘画中的渲染技法或没骨画法进行洗刷、涂染,可在同一片色块中控制彩料的稀绸度而得到不同的深浅色变化,从而表现出立体感。
  (2)用玻璃白掺入彩料中将其粉化。粉化的彩料可表现出各种浓淡、强弱的色彩效果,色阶增多而使色调更加丰富。
  (3)在彩绘纹饰上涂一层玻璃白,经700-750°C左右的温度烘烧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与釉面密结,呈色晶莹,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4)玻璃白还可单独作彩料使用,如用于描绘雪景或其他需用白色表现的内容。
  
  二
  
  康熙晚期出现的粉彩尚处于初创阶段,数量极少,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几件盘、碗,而且当时粉彩体现在金红的使用上。金红虽用玻璃白打底,但一般多不强调色彩的渲染,因而呈色浓重。雍正粉彩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彩绘技艺的不断提高,不仅在金红,而且在其他色彩上亦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技术,从而将图案的阴阳向背表现得生动逼真,成为色彩淡雅、做工精细、风格柔丽的瓷器品种。
  而乾隆粉彩在康熙、雍正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许多格调新颖的品种,其色彩虽不如雍正的秀丽淡雅,但制作工艺则达到了中国制瓷史上的顶峰。
  


  官窑器,顾名思义,是专门为皇家宫廷服务的,其制作自然要受到宫廷的影响,皇室的审美趣味会直接作用于官窑瓷器的设计和生产,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弘历雅好文艺,嗜爱工艺,时常亲自干预粉彩瓷的制作,对部分器物的用途、形体、花纹等下达御旨,制作前须进呈画样或木样,从器物款识、配衬纹饰到题诗等,都要事必躬亲,一一审定,然后交付景德镇烧制,可以说,当时的官窑粉彩器可视为乾隆皇帝本人艺术品味的反映。
  例如,宫廷对官窑器的开光纹饰就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大内送来的图样和皇帝旨意而设计,如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太监传旨,烧造“年节用三阳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阳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万寿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之类、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花样烧造”。乾隆官窑粉彩器可以说是宫廷审美趣味的物化体现。
  由于乾隆皇帝的喜好,鉴于他求精求细的兴趣,粉彩器一改康熙、雍正时的清新雅致而倾向工艺精工细致、纹饰华丽繁缛的艺术风格,这在其色彩、造型、纹样装饰都有所表现。
  当时,各种色地粉彩较以前更为流行。除白地粉彩外,色地粉彩比以前更为多见,有红地、黄地、绿地、蓝地、紫地、粉红地、松石绿地、霁红地、金地、酱地,以及粉青釉、豆青釉、窑变釉、木纹釉等数十种,大大超出了前朝的种类范围,可谓琳琅满目。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粉彩瓷基本上囊括了以上大多色地,品种极其丰富。
  而且,用色及施彩工艺也有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外,还常加绘其他料彩,一个小小的器皿上往往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装饰技法和不同的彩绘品种。如加绘青花或黑彩,又或与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还创烧了百花不露地粉彩;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多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十分鲜丽娇艳,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水平。
  例如,南京博物院就收藏有几件青花粉彩盆奁,烧制这种品种的粉彩瓷器,须先高温烧好青花,然后再绘粉彩,最后入低温炉烘烤。青花只是作点缀,其在纹样中的位置需预先设计,工艺比较复杂。
  


  乾隆粉彩瓷造型日益多样,式样更见奇巧新颖,各种器型均有制作,同时一些制作难度高的器物亦规整精美。除日常所用的碗、盘、杯、碟外,乾隆年间流行将文房用具及各种小文玩摆件的风尚,如笔筒、笔杆、笔洗、印盒、壁瓶、香插、如意、鼻烟壶等。这类产品小巧玲珑,制作精美,深得达官贵胄及文人雅士喜好,其形制丰富,适宜置于案头、橱柜或随身携带以赏玩。譬如,壁饰就是乾隆朝开始流行的一种新颖器型,其造型大多为葫芦瓶式,它的出现与流行是与乾隆朝瓷板的广泛应用分不开的(瓷板主要镶嵌在床、几、桌、椅、插屏等家具上做饰物。而壁饰则多用来装饰墙面,壁饰的称谓也由此而来)。
  


  特别是供陈设、玩赏的各式瓶的烧制成功,反映出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如转心、转颈、转座瓶等,即是乾隆粉彩制品中工艺最繁复的代表作品。朝隆御窑厂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工匠,解决了瓷瓶旋转的难题,并攻克了难度相当大的分段式成形技术,掌握了分段烧制时使器物各部分收缩率一致、不变形的工艺。从清宫档案的记载看,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下旨烧造的转心瓶,直到十九年初才送到,说明这类瓶的烧制成功耗时极其长久,制作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霁蓝釉描金粉彩乾隆行围图转颈瓶,由盖、颈、外瓶、内胆、夹层、底盘六部分先分而烧之,再装配组成。在瓶颈与内胆之间夹有垫圈,并有铜销相连,内胆的底心与底座的中心上凸,两心相套,内胆外周还有一只约束圈,这样将内胆上下固定,转动瓶颈,即可通过颈下沿插入内瓶口沿处的开口销眼中的铜销带动内胆围着底心旋转。乾隆以后,旋转瓶因制作难度大而停烧,后虽有仿制,均无法成功。
  


  除此之外,乾隆朝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还烧制成功了大量模仿各类工艺品(如仿铜器、木器、雕漆造型)及动植物的粉彩“象生瓷”, 能准确细致地仿制各类物质的色调和质感。这类维妙维肖、生动逼真的象生瓷堪称一绝。南京博物院藏的珐琅瓶粉彩太平有象瓷塑即是一例,其象毛和身上的彩带及披搭都由粉彩绘制,逼真而细致,惟妙惟肖。
  仅就造型方面也能体现乾隆皇帝的喜好,乾隆嗜古成癖,仰慕三代文化,在宫廷造办作,乾隆帝制作了许多的仿古之作,譬如玉器工艺还出现了一种专门风格——仿古玉器。在制瓷方面,也是如此。他经常下旨令景德镇瓷人制作仿商周造型的器皿,在单色釉瓷、青花瓷中较为多见,在粉彩瓷中也屡见不鲜。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粉彩松鼠葡萄纹方尊、粉彩百鹿尊、黄地粉彩八吉祥花觚都是如此。
  


  乾隆粉彩的装饰题材十分宽泛,举凡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山水,无一不有,纹样均以名家绘画为蓝本,并糅合西方绘画勾染浓淡的技巧,画面深浅浓淡,立体感强。风格除有些继续雍正时的淡雅柔和外,总的风格是器身布满花纹,绘画技法日趋繁褥精致,设色浓艳华丽。
  事实上,官窑瓷器发展至乾隆时期已十分成熟,人们完成了求奇、求新的过程后,开始把视眼转到了求精上。通俗地说,官窑瓷在造型、釉色的运用上,都已发挥到了极至,也只有在纹样的装饰上还留下了一些施展才能的空间。具体表现为,造型中规中矩,釉色繁复众多,艺人们在这两方面已很难突破。但在装饰上,在经过探索和实践之后,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繁缛堆砌,极尽精工之能。这在乾隆粉彩瓷中最能体现,艺人们往往千方百计,尽显华丽,而且逐步进入程式化的阶段。譬如,乾隆粉彩大量采用缠枝宝相花或洋花做纹饰主体,加绘夔龙、夔凤、蟠螭、蝙蝠、八仙、八吉祥、折枝花果以及磬、鱼、方胜、盘肠、璎珞等寓意纹样,组成各种符合圣意的吉祥图案,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结合千姿百态的造型,使乾隆粉彩显得虽有些过于繁缛华丽,但就工艺而言,确实精细完美。南京博物院藏有几件乾隆粉彩盆奁即为典型,它们运用宝相花作主体纹样并与荷花、寿桃、佛手、石榴、蝙蝠、夔龙、夔凤、如意头、结、磬、万字等组合变化,并与色彩相配,画面繁缛、画笔细腻,把寓意吉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过来,乾隆皇帝的爱好也影响了官窑粉彩瓷器风格的最终形成。因为,官窑瓷器首先是做给皇帝看的,当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作为太平盛世天子的乾隆对精工、细致、华丽的审美风格的追求始终如一;也许在他看来,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展现大清盛世的风采,再则,当时的国力也允许这样做。这还不仅仅出现于陶瓷工艺上,当时的金银工艺、漆器工艺、织绣工艺、玉作工艺、珐琅工艺等无一不如此。所以,粉彩瓷器制作也不惜费时、费工、费料,尽量施展华贵的风采。还是以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几件乾隆粉彩盆奁为例,艺人们将数种造型、色彩、单元纹样极尽搭配之能事,构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充分表现出宫廷艺术华丽的美感。
  乾隆粉彩的装饰技法丰富多样,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各种彩绘图案,特别是转心、转颈器的内瓶纹样多是通过接孔来窥视。粉彩制作往往集压印、轧道、剔画、绘画、开光、色釉、镂空、堆塑、描金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据《陶冶图编次》介绍,乾隆时制瓷有拉、印、雕、旋、镶、锥、拱、削、镂等诸多工种,分工极细,形成了专业性的工匠队伍,遂使成型工艺越加精湛。
  


   乾隆开始流行在各种色地上用尖锐的工具剔画或用略深于地色的同色釉彩绘规矩的蔓草纹作地纹,特别多见的是在红、绿、黄、釉地上压印满布全器的细小“凤尾纹”,然后以粉彩绘制花鸟、山水、人物、百兽图案或开光瓷画,有的并用开光装饰,习称锦上添花。景德镇称之为“扒花”,北方称雕地工艺为“轧道”,是乾隆朝新出现的粉彩装饰技法,也是粉彩瓷中最精细的工艺。这种装饰方法综合了西洋铜胎画珐琅与中国粉彩绘画两种工艺技法,中西合璧,有时代风格,而粉彩效果与珐琅彩效果亦有不同情调。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对粉彩开光墨彩御题诗纹轿瓶就是以锦上添花工艺制成的,两对轿瓶都在细腻的雕地上以粉彩绘画,加之亮丽的彩釉,秀雅的笔法,华美的纹饰而光彩夺目。
  


  南京博物院原系民国国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官窑瓷是其特色藏品,选自原置清朝奉天、热河两个行宫的宫廷用器,器形多样,釉色丰富,彩绘精密细致,仿古与创新兼备,克臻瓷器制作技艺及装饰艺术的极致,足于展示清代御窑厂瓷器发展的历程,亦代表清代瓷器的辉煌成就。其中粉彩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无论日用器,还是陈设器,都表现出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从侧面反映宫廷生活的情况。
其他文献
李平野,浙江绍兴人,1931年生,17岁入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  曾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办个人画展,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也有好评,曾荣获“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精品展”、“香港回归中原杯书画名家邀请展”等诸展金奖、荣誉奖,并在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国内多家报纸有评论文章及刊登作品。  作品被刘海粟纪念馆、中国电影基金会、桂林博物馆、泰国曼谷中国书画
期刊
陈雄立,1939年生于北京,1956年参加以齐白石为会长的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为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1980~1989年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1987年赴澳大利亚举办个展,1989年赴美国,参与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国际文化遗产节,获赠孟市荣誉公民证书。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社画会名誉会长、北京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美国中国书画史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国际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西南交通大学
期刊
通过《鉴藏》上海特约编辑程助多次联系,笔者终于在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陈佩秋家中采访了她。陈先生精神很好,中气很足,全然不象是这个年纪的人。    问:我们知道谢稚柳先生最初是画画的,是什么原因使谢先生也成了一位鉴定大家呢?  答:最初谢稚柳是因为想把画画好,所以看了很多古代名家的作品,也做了一些像陈洪绶等名家作品的研究,慢慢的就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后来国家需要一些做鉴定方面的人才,所以谢稚柳
期刊
程与天,沈阳人,满族,幼年发奋,师从皇室学校校长爱新觉罗·庆后和沈延毅,后师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现为中国书法促进会副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顾问、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邀书画师、协和函授学院艺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三立画院院长、北京东方书画院副院长。  出版有《二全斋印说》、《二全斋说文解字形讹考》、《同心篇印谱》、《中国当代作家印谱》等。    20年前,我第一次见程先生与天。  和他的认识
期刊
王秋童又名王翰,1944年生,香港水墨画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现为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香港美术研究会主席、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IVO)荣誉院士、香港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雅真艺术有限公司总监。其传略及作品载入“当代名画家篆刻家辞典第二卷”。    王秋童以都市为题材的水墨画与他长期的都市生活直接相关。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画家对都市无动于衷:晨起临窗,对满眼的高
期刊
鉴藏信息    第二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暨寻找民间“国宝”活动  2004年6月18日,由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创建和主办的“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本次排行榜活动是从收藏的角度评选真正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推选和鼓励有突同成就的艺术家、收藏家与广大收爱好者,并首次提出“中国民间‘国宝’金榜”、“中国当代名人字画金榜”、“中国当代国画家金榜”、“中国当代油画家
期刊
著名国画大师程十发,系江苏省松江人氏(现为上海市松江区),青年时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生,解放后为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员,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直至现在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但他怎么会和西泠印社联系起来的,说起来正是源远流长,我作为儿子,从父母处了解了不少祖辈的故事,现让我细述,程十发是怎样和西泠印社攀上亲戚关系的,其中也不乏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  1938年杭州姑娘张金锜(21岁)
期刊
《鉴藏》是众多收藏杂志中的一支新军。所刊发的文章份量重、角度新,刊于第5期的望野先生的《鬼谷下山-----价值亿元的陶瓷罐子》一文,更是近年来藏界不可多得的有趣文章。随文发表的相关照片和背景资料,对于进一步理解当前市场中出现的超值收藏品的价格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005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以《价逾两亿的陶瓷罐----鬼谷下山》为题目同时整版刊载此文。这在《大公报》是不为多见的,此文在海外
期刊
杨伯达,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定家、古玉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会长。他首开我国玉文化研究之先河;首先质疑景泰蓝之“身世”,指出景泰蓝非中国之先创;首次对清代院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使许多珍贵字画重现光彩;他还在雕刻、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及鼻烟壶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如今这位年逾古稀的“玉”学泰斗,依然对他所钟爱的“玉”事业兴会淋漓,乐此不疲。 
期刊
摘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遇到一个异质的中国文化。因传来的律制存在传译滞后和不完备,使得佛教内律在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唐代国家对佛教从日常生活与交往相关的僧尼轨范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均有规制,涉及佛教内律僧制和僧团管理,这就要求佛教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一个适应中土的僧制——清规在唐中后期开始出现,这是佛教与国家规制相适应的产物,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关键词:规制;调适;国家;僧制  基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