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童的都市情怀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loveyo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秋童又名王翰,1944年生,香港水墨画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现为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香港美术研究会主席、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IVO)荣誉院士、香港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雅真艺术有限公司总监。其传略及作品载入“当代名画家篆刻家辞典第二卷”。
  
  王秋童以都市为题材的水墨画与他长期的都市生活直接相关。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画家对都市无动于衷:晨起临窗,对满眼的高楼林立熟视无睹;入夜凭栏,对华灯初上、五光十色的都市夜色也毫无兴趣。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环境没有任何感觉,却热衷于因袭古人笔下的名山大川,实在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的惰性。传统水墨在日益都市化的消费主义时代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古人没有提供现成的表现都市景观的笔墨,就只好回避对都市的表现。面对新的对象束手无策,就只好去画原有的、被画滥了“山水”。这样的画,与当代人的生活不发生任何关系。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是这样一个时代:乡村文化的失落与都市文化的兴起。生存现实与文化环境的转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时间概念和空间观念,传统文化所植根的土壤被抽空了,在这种情况下,坚定地持守传统反而是不自然的,我们不得不作出新的选择。长期生活在香港的王秋童没有舍近求远,他勇敢地拿起画笔,面对这个新空间,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都市情怀。
  


  作为一个画家对时代的跟进是必不可少的。当代水墨画家与传统水墨画家的不同,首先在于他们所处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异。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以乡村文化为标志、以时间为脉络的传统社会。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是在历史的延续中呈现出来的。因此,个人的自我认同是在寻找历史的脉络感中实现的。相比之下,以都市文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则更多的是一个以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为核心的社会。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一个都市化的过程。资本、人口和知识迅速从乡村向都市转移,高度集中于都市,使之成为社会文化和公共关系的中心。这其中,也包括了从传统文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所构成的都市社会,却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如原先那样在文化上的自然延续已不存在,必须摆脱自然的血缘、地缘关系,进入都市这个陌生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密集的楼群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疏离,拥挤的人群使人与人之间更加陌生。都市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都在这张网上寻找属于自己的经纬线和连接点。因为都市人特别需要通过公共交往,在这个人造的公共空间中建构新的关系网络,并在这种空间网络中实现自我的认同。这种生存空间和文化环境的巨大落差,怎么可能不对画家产生影响,怎么可能不使画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取向发生变化。
  


  在上千年的农业文明中,中国的文化精英大都来自乡村,最后又回归到乡村。那时的乡村,是有着长期文化积累、聚集着大量的文化精英的乡村。或为官、或为商、或为文,一身的积蓄最后都用于乡村的建设。那时的乡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基盘,它产生文化,也保存文化,它是文化精英的最后归宿和精神家园。那时的乡村,其凝聚力远远大于城市,进入城市为官为商为文的人,从不打算切断源于乡村的根脉,最后都要归根返本。因为乡村生活是农业文明时代人的理想的生存方式。但在今天,没有一个画家会安于往日的乡间生活,但却有大量的画家依然在现代化的都市空间中画着远去的乡间生活,因此很难相信这些画里会有多少真情实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赞同王秋童的选择,他将自己的艺术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联系在一起,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现代都市这个新的生存空间的种种感受。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都市作为人类的一种聚居方式,一种与乡村全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也是全然不同的。它的灯红酒绿,它的车水马龙,它的流光溢彩,它的熙来攘往,与松散、安静、闲雅的乡村生活恰成巨大反差。在这一个庞大的水泥森林中,既充满着机会与竞争,也充满着冷酷与无助;既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光荣和梦想,也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情与不幸;这里集中了众多的人口、众多的财富和众多的文化精英,从事着巨大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知识和文化的创造活动,这里有最频繁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这里每时每刻都在蕴育着失败与成功,悲剧与宴庆。当王秋童一幅又一幅地描绘这如密不透风的屏障般的摩天大厦时,同时也将自己的生存体验和所见所闻融于其中。
  因此,在王秋童的水墨画中所渗透出的都市情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水墨画家与他的生存现实和文化环境所发生的种种联系,以及这种生存现实和文化环境对他所产生的种种影响。王秋童以都市为题材的水墨画,应该看作是传统水墨的一种现代方式。从取材角度看,它已经越出传统山水画的范畴,如果名之为“水墨风景”似更为确切。因为它与传统山水画已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山水画多取材于人迹罕至的名山大川,在峰峦叠嶂中表现文人寄居山林的隐逸情怀。而王秋童的画则多取材于现代化的都市景观。他以入世的心态对当代都市生活充满赞美之情,使他的“水墨风景”从情感内涵上与传统山水画拉开了距离。因此,画家不仅在题材上是对传统山水画的一种转换,同时在形式上也是一种创新。所谓“新”就新在随着题材的转换而来的语言的变革。它不再是一波三折的用笔,也不再是反反复复的皴擦。而是以直线来分割和结构画面,这种由于对象不同而形成的新的形式趣味,正是传统山水画中所少有的。虽然从语言的角度看,笔墨与对象之间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但他的作品,无疑已是一种具有都市人文内涵和都市形式趣味、并与都市文化相匹配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其他文献
耿宝昌,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他主持编写了多部陶瓷专著,其中,由他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古陶瓷研究鉴定的详尽专业论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鉴定宝典。    梅辰:中国丝绸的出口远早于瓷器的出口,为什么国际上称中国为“瓷器”(CHINA)而不是“丝绸”(SILK)?  耿宝昌: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至今
期刊
杨明义,生于江苏苏州市, 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专,198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后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1999年回国。现居北京。中国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问:十多年前,就听说苏州有个杨明义,专画江南水乡,可不久就听说你去了美国,在国内也看不到你的作品了,后来又听说你已回国了,如今在北京见到你,能否谈谈您目前的情况?   杨:我回国也有一段时间了,
期刊
处于蓝天、绿草、清风、碧水、阳光之间,人顿觉无比的惬意,能悠闲的在此间游戏,自是心旷神怡。高尔夫球运动既如是,所以说再没有哪一种运动,能像高尔夫球这样优雅恬静地与大自然如此的亲近,世人青睐戏乐其间的同时,无疑也能更全面的了解天与地。  在西方体育史学界,有人认为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英文中GOLF音译为“高尔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457年苏格兰议会的文件中,当时国王詹姆斯二世下令禁止民间的高尔夫
期刊
汤文选,1925年出身于湖北孝感市,早年毕业于武昌艺专,1952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艺术学院任教,历任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湖北美协副主席,中华炎黄画院副院长。1954年创作的新人物画《婆媳上冬学》获全国美展一等奖而成名,后主攻花鸟,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之一。  出版有《大师谈艺——汤文选谈艺录》、《中国近现代名家·汤文选》、《中国近现代名家·汤文选花鸟画精选》、《中国画名家经典·汤
期刊
2005年秋,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在嘉德秋季拍中将程十发的40幅彩墨连环画《召树屯和喃娜》拍出从未有过的历史新高1000万元人民币,加上佣金1100万人民币。从程十发历来的拍品及国内曾经拍过的连环画原稿均未达到过这一惊人的天价。  可见程十发绘画艺术在国内的崇高地位及广泛的市场基础。而且这套连环画也是程十发绘画进程转折期的代表作。程十发1941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在松江家中练习
期刊
蔡知新,1936年生于江苏盐城。受父严格家教。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都收藏有他的作品。其艺术成就被载入数十种辞典、名人录、美术家传等。出版有《蔡知新画集》、《蔡知新中国画新作》、《蔡知新人物画集》等。    现为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江苏画坛上被人们誉为独步艺坛、享誉中外的江苏水印木刻版画,蔡知新可谓是开拓发展的元
期刊
李平野,浙江绍兴人,1931年生,17岁入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  曾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办个人画展,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也有好评,曾荣获“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精品展”、“香港回归中原杯书画名家邀请展”等诸展金奖、荣誉奖,并在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国内多家报纸有评论文章及刊登作品。  作品被刘海粟纪念馆、中国电影基金会、桂林博物馆、泰国曼谷中国书画
期刊
陈雄立,1939年生于北京,1956年参加以齐白石为会长的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为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1980~1989年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1987年赴澳大利亚举办个展,1989年赴美国,参与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国际文化遗产节,获赠孟市荣誉公民证书。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社画会名誉会长、北京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美国中国书画史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国际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西南交通大学
期刊
通过《鉴藏》上海特约编辑程助多次联系,笔者终于在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陈佩秋家中采访了她。陈先生精神很好,中气很足,全然不象是这个年纪的人。    问:我们知道谢稚柳先生最初是画画的,是什么原因使谢先生也成了一位鉴定大家呢?  答:最初谢稚柳是因为想把画画好,所以看了很多古代名家的作品,也做了一些像陈洪绶等名家作品的研究,慢慢的就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后来国家需要一些做鉴定方面的人才,所以谢稚柳
期刊
程与天,沈阳人,满族,幼年发奋,师从皇室学校校长爱新觉罗·庆后和沈延毅,后师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现为中国书法促进会副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顾问、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邀书画师、协和函授学院艺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三立画院院长、北京东方书画院副院长。  出版有《二全斋印说》、《二全斋说文解字形讹考》、《同心篇印谱》、《中国当代作家印谱》等。    20年前,我第一次见程先生与天。  和他的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