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以温 比德以玉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un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伯达,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定家、古玉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会长。他首开我国玉文化研究之先河;首先质疑景泰蓝之“身世”,指出景泰蓝非中国之先创;首次对清代院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使许多珍贵字画重现光彩;他还在雕刻、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及鼻烟壶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如今这位年逾古稀的“玉”学泰斗,依然对他所钟爱的“玉”事业兴会淋漓,乐此不疲。
  
  梅辰:中国人对玉近乎偏爱,人们把天帝称为玉皇大帝,把月宫中的兔子称为玉兔,为什么中国人对玉如此崇拜呢?
  杨伯达: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人认为他们的生存、他们所获得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保佑他们,慢慢地他们就把这种无形的力量具象化,最后发展到有了神灵的概念。人们认为要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部落,就必须祈求神灵的保佑,于是就出现了巫,由巫来完成事神的任务。巫拿什么来事神呢?她就拿玉。为什么她要拿玉?根据《山海经》中记载,人要维持生命就需要吃果实,吃肉,黄帝则需要吃“玉膏”,而天地、鬼神就吃玉。对于人来说饮食是第一位的,古人打猎、采摘都是为了满足饮食的需要,所以巫认为神也像活人一样是将饮食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巫就给神送去它最爱吃的玉,以玉事神。这种解释目前看来也符合考古学的发现,史前时期墓葬出土的很大一批神器就是用玉做的。所以玉这个角色非常重要,它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玉质神器的出土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另外,人们把玉奉献给神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稀有,蕴藏不丰且质优,其中100%的玉称为“全”。所谓“全”就是一点杂质都没有的玉,是最纯的玉。它的颜色是白的,所谓洁白如玉就由此而来。最好的玉就是全玉,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用全玉。
  梅辰:但是好像西方人佩带玉饰的并不多,他们似乎更钟爱宝石?
  杨伯达:玉和宝石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一个分水岭。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找到一个具象的东西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来代表他们的文化、情感、理念和传统……远古时代,人们在用石器做工具时发现玉比一般石头优越美观,玉含蓄坚韧,温润莹泽,它既不像宝石那样清澈透明,一眼望穿,也不像石头那样浑浊不透,坚硬干脆,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这些都与史前人们内心的一种愿望,一种内涵相吻合,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我认为玉就是我们的祖先找到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性格、文化和理念的物质载体,所以说中国人喜欢含蓄祥和,属内向型,而西方人喜欢透明,一目了然,属于外向型的。这就是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
  梅辰:我们常说“君子如玉”,人们为什么会拿君子与玉相比较?
  杨伯达:儒家学说宣扬“仁、义、礼、智、信”,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仁,人们敬仰那些“仁者爱人”的人,把他们尊为君子,而“仁”的核心就是德。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就是把德与君子联系起来并追溯至远古。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那时有德的人都随身佩带玉,时时以玉的品德来约束自己:“君子就是玉,玉就是君子。”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
  
  “我刚进故宫时,老院长吴仲超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理清代玉器,当时大概看了一万多件吧。到后来真正走上玉器研究之路,我认为完全是因为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推动。”
  
  梅辰:您是怎么想到要搞玉器研究的呢?
  杨伯达:实际上我在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1948年毕业后我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并开始学习中外美术史。由于经常出国办展览,我逐渐又对博物馆学发生了兴趣。在调到故宫之前,我是搞博物馆学的,当时我在博物馆学上算是有了点成绩吧,要不我也不会顺利地调入故宫。1956年我刚进故宫时,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老院长吴仲超对我说:“辛苦你了”,意思是我要来挑担子,出力,把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工作搞上去,提高其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我被安排在陈列部做副主任,唐兰先生(著名学者)是主任,部员有许多都是大名鼎鼎的权威人士,像陈万里、罗福颐、徐邦达等专家学者。
  吴院长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整理清代玉器,搞清楚哪些可以外拨,哪些需要自留。我们那时也谈不上什么研究,只是挨个看,挨个整理。当时大概看了一万多件吧。我看得比较细致,基本上对那些清代玉器做到了稔知于心。
  


  到后来真正走上玉器研究之路我认为完全是因为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推动。70年代末期,社会上开始有了了解玉器知识的需求,于是国家文物局就指派北京市文物局面向全国举办一个玉器鉴定培训班,派给我的授课内容是讲隋到清的玉器鉴定。后来我又参加了《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分集、《中国玉器全集》的编纂工作,我任主编。从编书一开始,我就在玉的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很多问题就是这样边研究,边编辑,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和这么多年的研究,我对玉器的认识就既不是1956年整理清代玉器时的懵懵懂懂,也不是编玉器分卷时的一知半解,这时对玉就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功力和认识水平。
  梅辰:《春水》、《秋山》玉可以算是您的“代表作”了,这是您最得意的一次鉴定吗?
  杨伯达:也谈不上是最得意的一次鉴定,只是说它为传世玉器的研究鉴定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让我感到欣慰的。
  当时故宫有一大堆既没有定名、又没有年代、也没有说明功用的玉器,总数不详,当时我看到这些玉器时就觉得它的图案像是鹰在捕捉天鹅,充满着纯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风情,极富画意,宛如宋画一样形神皆备,匠心独运。从形象的视觉效果看,它的背景有塞北的风格,至于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雕琢这种形象的玉器,整个来说都不清楚,这只是形象上的一些感官认识。那么我就想如果能对它有所突破的话,就解决了这些玉器的归属问题。
  首先第一步,我在出土文物中去找有没有类似的东西。因为出土文物是有年代下限的,比如说青铜器,一般来说青铜器上面都会有铭文,或者也可以从出土墓葬的年代加以推断,这样就可以类比出玉的年代。我去了赤峰、阿城等地考察,结果就在阿城发现了铜的天鹅,形象上与玉的天鹅很接近,感觉它们是同一时代的东西。那么这就提示我们可以从考古材料中去找证明,从出土文物中去类比年代。
  


  第二步就是要用文献来证实。我查资料、查古文献、查《辽史》、《金史》及其《本纪》等,在文献中,我就看到有关契丹族“春捺钵”(捺钵:契丹语打猎)、“秋捺钵”的描写,《辽史》中关于“捺钵”的记载很多,待我查《金史》的时候,它开始还写“捺钵”,到后来它就直接写“春水”、“秋山”了。中国文字的概括能力太强了,《春水》、《秋山》一下子就概括出了季节的特征:春天,水是环境,春波荡漾,水天一色;秋天,山是环境,秋高气爽,山峦滴翠,这是多么美的自然景色啊!后来我又查专门记载皇帝大事的《本纪》、《舆服志》,其中的记载特别提到皇帝所佩的玉带是《春水》、《秋山》饰的,因为在过去,玉都是皇族才能佩带的饰物,那么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我说要到古文献中去探寻。
  《春水》、《秋山》玉这类玉器的研究方法,前人并没有传给我们,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摸索,我的经验就是一个学者要想研究问题,就要从古文献中去找证据,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
  梅辰: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故宫的玉现在是不是都已名实相符了?
  杨伯达:故宫的文物号称百万,其中的问题你不可能全部都给它解决,只能解决一批是一批。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故宫仅玉就三万余件,能解决一部分也算是一点贡献吧。
  
  “经过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我现在已经宣布不再做鉴定了,因为我一说真话连朋友都没的做了。”
  梅辰:您现在真的是一点鉴定都不做了吗?
  杨伯达:通过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我已经宣布不再做鉴定了。因为假如我不做鉴定,大家还可以维持一个好朋友关系,我一说真话就连朋友都没的做了。(梅:这么严重?)因为现在市场上的玉几乎不见什么真东西了,基本上是这么个局面,当然也不能绝对地说一件真货没有,但很少,大部分是假的,你就是花几十万、几百万买的东西也不敢保证是真的。对外应该说是关门了,对个别的几个收藏家朋友我还是会给看的。
  梅辰:您告诉了他事实真相,他应该感激您,怎么会朋友反目了呢?
  


  杨伯达:因为他是一个具体的人嘛。人就会有利益问题,他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如果买了假东西,那他就会付出巨大的损失。他当然不希望你说是假的了。
  梅辰:如果遇到假的,您怎么说?
  杨伯达: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如果他还没买,那么在让他保密的前提下,可以告诉他真相;如果他已经买了,那我就封门了,绝对不接待了。不然的话,本来还是朋友,看过之后就老死不相往来了……
  梅辰:如果是来自领导的、官方的呢?
  杨伯达:官方的就公事公办吧,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实话实说呗。如果是私人关系,以前我都是说实话,但是结果很糟糕。所以我现在就基本上不介入此干系了。
  梅辰:有昧着良心做鉴定的吗?
  杨伯达:我相信是有吧。
  梅辰:最后一个问题:“中国最有名的玉要算是“和氏璧”了,昔日“秦昭王愿以15城得楚‘和氏璧’一块”,那么迄今为止中国最价值连城的玉仍是“和氏璧”吗?
  杨伯达:“和氏璧”价值连城,历史上是这么讲的。现在来看,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玉琮王”应是国内最顶级的玉之重器了,属于国宝级的!
  梅辰:它现在存在哪里?
  杨伯达:在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看着盈满四壁的书籍,我对先生说您这儿不像个家,倒像个博物馆的办公室。先生笑答:“实际上我们这代人真正有家是在离休以后,我以前在故宫工作时每天午、晚两顿饭都在故宫吃,别人只吃一顿午饭,我是晚饭前先到图书馆把书借出来,吃过晚饭后我在办公室继续看书,很晚才回家。我爱人也是这种工作状态,两顿饭都在单位吃。五年前她因病去世,这个家就更像办公室了……”
  一块璞玉之所以最终能够成为瑾瑜,是因为靠经年流水不断地冲刷打磨,又经岁月的千锤百炼始得其美。人生亦如此。
其他文献
2005年秋,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在嘉德秋季拍中将程十发的40幅彩墨连环画《召树屯和喃娜》拍出从未有过的历史新高1000万元人民币,加上佣金1100万人民币。从程十发历来的拍品及国内曾经拍过的连环画原稿均未达到过这一惊人的天价。  可见程十发绘画艺术在国内的崇高地位及广泛的市场基础。而且这套连环画也是程十发绘画进程转折期的代表作。程十发1941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在松江家中练习
期刊
蔡知新,1936年生于江苏盐城。受父严格家教。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都收藏有他的作品。其艺术成就被载入数十种辞典、名人录、美术家传等。出版有《蔡知新画集》、《蔡知新中国画新作》、《蔡知新人物画集》等。    现为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江苏画坛上被人们誉为独步艺坛、享誉中外的江苏水印木刻版画,蔡知新可谓是开拓发展的元
期刊
李平野,浙江绍兴人,1931年生,17岁入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  曾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办个人画展,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也有好评,曾荣获“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精品展”、“香港回归中原杯书画名家邀请展”等诸展金奖、荣誉奖,并在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国内多家报纸有评论文章及刊登作品。  作品被刘海粟纪念馆、中国电影基金会、桂林博物馆、泰国曼谷中国书画
期刊
陈雄立,1939年生于北京,1956年参加以齐白石为会长的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为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1980~1989年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1987年赴澳大利亚举办个展,1989年赴美国,参与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国际文化遗产节,获赠孟市荣誉公民证书。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社画会名誉会长、北京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美国中国书画史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国际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西南交通大学
期刊
通过《鉴藏》上海特约编辑程助多次联系,笔者终于在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陈佩秋家中采访了她。陈先生精神很好,中气很足,全然不象是这个年纪的人。    问:我们知道谢稚柳先生最初是画画的,是什么原因使谢先生也成了一位鉴定大家呢?  答:最初谢稚柳是因为想把画画好,所以看了很多古代名家的作品,也做了一些像陈洪绶等名家作品的研究,慢慢的就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后来国家需要一些做鉴定方面的人才,所以谢稚柳
期刊
程与天,沈阳人,满族,幼年发奋,师从皇室学校校长爱新觉罗·庆后和沈延毅,后师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现为中国书法促进会副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顾问、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邀书画师、协和函授学院艺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三立画院院长、北京东方书画院副院长。  出版有《二全斋印说》、《二全斋说文解字形讹考》、《同心篇印谱》、《中国当代作家印谱》等。    20年前,我第一次见程先生与天。  和他的认识
期刊
王秋童又名王翰,1944年生,香港水墨画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现为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香港美术研究会主席、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IVO)荣誉院士、香港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雅真艺术有限公司总监。其传略及作品载入“当代名画家篆刻家辞典第二卷”。    王秋童以都市为题材的水墨画与他长期的都市生活直接相关。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画家对都市无动于衷:晨起临窗,对满眼的高
期刊
鉴藏信息    第二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暨寻找民间“国宝”活动  2004年6月18日,由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创建和主办的“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本次排行榜活动是从收藏的角度评选真正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推选和鼓励有突同成就的艺术家、收藏家与广大收爱好者,并首次提出“中国民间‘国宝’金榜”、“中国当代名人字画金榜”、“中国当代国画家金榜”、“中国当代油画家
期刊
著名国画大师程十发,系江苏省松江人氏(现为上海市松江区),青年时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生,解放后为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员,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直至现在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但他怎么会和西泠印社联系起来的,说起来正是源远流长,我作为儿子,从父母处了解了不少祖辈的故事,现让我细述,程十发是怎样和西泠印社攀上亲戚关系的,其中也不乏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  1938年杭州姑娘张金锜(21岁)
期刊
《鉴藏》是众多收藏杂志中的一支新军。所刊发的文章份量重、角度新,刊于第5期的望野先生的《鬼谷下山-----价值亿元的陶瓷罐子》一文,更是近年来藏界不可多得的有趣文章。随文发表的相关照片和背景资料,对于进一步理解当前市场中出现的超值收藏品的价格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005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以《价逾两亿的陶瓷罐----鬼谷下山》为题目同时整版刊载此文。这在《大公报》是不为多见的,此文在海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