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终不用,仰天长叹徒奈何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第6课,选了被明代杨慎推崇为“辛词第一”(《词品》)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虽然用典甚多,但并未影响到人们对它思想情感的理解,因为典故中所涉及到的几个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与辛弃疾的境况极为相似。按理说,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甚为清楚,没有异议,可不知为什么,教材对该词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注释,只讲出了此典一半的内容。结果在有意无意之间,就把辛弃疾此词的思想情感给改变了。
  先看课文注释:
  教材第39页,注释1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即身体还强壮吗)?这是作者以廉颇自比。《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被免职后,到了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按照课文下注释所给出的内容去理解,那就应该是:辛弃疾此时如廉颇一样,“满怀希望”地等待宋宁宗赵扩起复委任他,就如同当年的廉颇等着赵悼襄王起复委任一样。
  辛弃疾此时的心境真的如课文所理解的那样——满怀希望等待被起复任用吗?我们先看一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看司马迁这段文字,可理解为:赵王先逼得廉颇远走魏国,后来因为多次被秦打败,才又想起良将廉颇而思用之,但最终却还是没有起复委用。从文中看起来,好像是因为奸臣郭开的离间,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赵悼襄王自己——他从内心深处就并不想起用廉颇的,不然别人何能离间之!廉颇并不知道赵王听信了奸臣之言而已决心不用他了这个结果,还在那里苦苦等待赵王任用。
  辛弃疾读历史,自然是知道赵王不用廉颇的,他用这个典故,很显然应该是绝望地感叹自己如廉颇一样“不被用”,而不是“满怀希望等着被任用”吧!我们再看看作者写作时的各种情形:
  辛弃疾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春初,此时作者已经是66岁高龄,两年后的1207年10月,作者就带着满心遗憾溘然长逝了。作者在创作此词时,当然不会掐算到两年后自己会离开人世,但“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有廉颇老当益壮的前例激励着己,但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他比别人更清楚。此时虽被起用为“知府”,但宁宗会让他这个年近古稀的人去杀敌立功吗?辛弃疾一身文韬武略,“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的英勇善战,又不是今天才被人知晓的!所以要说辛弃疾以此高龄,还满怀皇帝任用自己的希望,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再说说皇帝吧,此时的宁宗皇帝赵扩和前一任的光宗赵敦,虽没有南宋第一任皇帝高宗赵构那种“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的担忧,但偏安一隅至此已有近八十年。不但皇帝早已习惯了这种安逸享乐的生活,就是一般的大臣与百姓,对已经过去了的几十年的“靖康之耻”,大多早已忘却殆尽了。虽然朝廷时有“收复”之议,“北伐”之举,但多是装装样子,安抚安抚那一批主战的爱国文武而已;更有一批文武大臣,把“北伐”作为打击政敌的手段。即使辛弃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早过知命之年,在官场上也是几起几落,经历了四朝皇帝,这些帝王的所作所为,辛弃疾早已看够,此时岂有不知之理!所以说辛弃疾此时对“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还抱有什么希望的话,那也是无论如何都是有些说不过的。
  最后我们再看看当时的背景。光宗昭熙五年(1194年),赵扩立为太子,不久光宗“禅位”宁宗——实际上是权臣赵汝愚、赵彦逾等人串通外戚韩侂胄,在高宗吴皇后支持下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韩侂胄把持大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于是顺应当时“主战”的呼声,准备“北伐”。但他知道自己水平有限,能力不足,为了政治需要,就起复了一批坚决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文臣武将。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便得以于作此词前一年(1204)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第二年春初,受命知镇江府,出镇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辛弃疾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赵家皇帝并不信任北方投诚过来的他,韩侂胄自然也容不下政治和军事才能远胜于自己的辛弃疾,只不过是利用他们这些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而已,辛弃疾是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作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最后一句,直是作者在看透了这一切的徒唤奈何的绝望长叹!
  课本下的注释,特别是那句“作者以廉颇自比”,看似根据施蛰存《<永遇乐>赏析》“辛稼轩以廉颇比喻自己”和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自喻廉颇”而来,其实不是一回事儿,施唐二人都把“赵王最终不用廉颇”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而并非如注释那样只说前半段“廉颇希望赵王任用”。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说得更清楚,“末二句,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亦无复用己之心,固以廉颇自比,而言外叹其不如也。”另外,马群在鉴赏此词时,也说得很清楚,“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付重担,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
  事实上,不久后辛弃疾的遭遇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作此词不久,他就第三次被罢官了。当他从镇江返回江西瓢泉,归舟停泊江西余干时,他写下一首诗体词抒发自己悲愤苍凉的心境:
  江头日日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孰居无事陪犀首,未办求封遇万松。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瑞鹧鸪·乙丑奉祠归,舟次余干赋》)
  一句“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辛弃疾此时的绝望心境!
  所以,课文注释应该把这个典故的内容完全写出,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辛弃疾“叹其不如(颇)”的绝望之情,也才不至于引起误解。
  (作者单位:江门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1柏林寺的院墙一角。  地名,既是区域地貌范畴的语言标志,又是区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符号,保留着一定区域久远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血脉。以胡同命名的街巷遍布全国,但大规模集中出现和使用的,非北京莫属。胡同是北京的肌理和气质,不必说元朝蒙古人的音译,不必说明朝《宛署杂记》的考据,单单没有骑车逛过鸽哨里短短长长的胡同,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上个世纪的老北漂。  胡同是北京的美人尖,有北京大妞的局气与敞亮。就像弄堂
孔子是中国最大的教育家,在甘肃武威市就有一座孔庙,也叫文庙,或者圣庙,是位列曲阜、北京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怀着对圣人的尊崇,我们在瑟瑟冷风中走进了文庙。有幸的是,武威摄影协会副主席刘忠成为我们此行的义务导游。  仿皇家宫阙建筑群  文庙坐落在武威城东南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正统二年,朝廷命官、兵部右侍郎徐日希主持凉州事务期间,因见学校颓废,遂请命于朝,倡议修建学宫。徐日希
咸肉菜飯是江南人家的传统美食,它把咸肉、青菜与大米合在一起,正所谓有菜有饭、风味独特。有首诗赞道:“咸肉菜饭香又醇,难得江南美味真。年年盼得霜打菜,好与新米作奇珍。”  宋美龄女士虽然爱吃西餐,但咸肉菜饭也是她菜谱中的一道经典美食,她常常要求从江南带去的厨子给她做上一碗菜饭。鲜嫩翠绿的青菜,与肥瘦兼有的咸肉丁搭在一起,简直就是绝配,加上糯滑香甜的新米,粒粒香浓。用筷子划一小块杏色的猪油,就这样吃上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過去那些靠双手、心智和耐力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传统工艺匠人身上,凝聚着敬业、精益、专注的自我品质和创新、进取、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曾在农耕时代有限的条件下,缔造出整个民族各行各业璀璨壮观薪火相传的质艺巅峰。有人说,真正的匠人,不是指那些技术娴熟的人,而是指那些在被信赖的同时可以交出一份超越信赖的答卷,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的人。在大工业时代飞速运转,甚至存在某些浮躁风气的今
壮观的上虎跳。以骑行的方式在中虎跳的峡谷公路上。来自英国的情侣在中虎跳徒步。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多次穿越金沙江虎跳峡谷,有徒步逆金沙江而上,也有顺沿金沙江而下,还有坐汽车沿着弯曲的公路從峡谷中穿过,但最好的方式还是徒步。  在深秋的一天,我又站在了虎跳峡的上虎跳峡口,准备再一次考察虎跳峡谷里的村寨风情文化,然后出峡谷到达三坝乡探访纳西族村落,以及哈巴雪山脚下的哈巴村、哈巴雪山的高山杜鹃花海、东巴
“嘿,你知道吗?今天有‘那节课’。”坐在后排的同学神秘兮兮地说。  那是1998年,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  “什么课呀?”我问。  “生理卫生啊,该讲‘那节课’了。”同学坏坏地笑着说。  “哦!”我恍然大悟。  自从生理卫生课本发下来,最让大家脸红心跳也最能勾起大家兴趣的,不就是“那节课”吗?  终于,在所有同学的忐忑和期待中,上生理卫生课的时间到了,然而老师迟迟没有出现。该不会是不上了吧?同学们
从兰考回来已经一个月了,我的脑海里时时想起那个地方,那个到处弥漫着泡桐花香的兰考大地,那棵叫做焦桐的泡桐树,那片几百亩地紫罗兰宝石一样绽放的泡桐花海。  清明前后,正是泡桐花开的时节。煦暖的阳光照耀着兰考大地,葱郁的麦苗茁壮成长。麦田间、道路旁,一树树紫红的、淡蓝的泡桐花,一簇簇一串串在枝头绽放,如诗如画般在大地上盛开,吐露着昂扬向上的春天气息。  车行兰考的乡路间,我向同车的老人询问焦裕禄书记在
“阿坝小江南”  金川位于横断山脉和四川盆地过渡带,是全世界最大的原生态、高海拔雪梨种植区,有着“阿坝小江南”的美誉。每年梨花盛开时节,道路两侧到处都是梨花,花瓣飘飘洒洒,风卷起花瓣在空中飞舞。三月草长莺飞,沐浴着春日的金辉,梨乡大地万亩梨花绽放,南起丹巴县,北至马尔康,绵延百余公里的大金川两岸粉妆玉砌,展现出这片雪域江南的壮阔与秀美。  人们把大金川梨花卓绝的风光归为三绝:一绝是山顶的雪花与河谷
刘少奇文物馆再现光辉形象的铜像  停车场爆满,旅游大巴一辆挨一辆,车与车间的所有空隙几乎都被游人所占,周围的江南大屋在视线里只有屋顶。大雨阻挡不了游客参观刘少奇故居的热情。  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刘少奇铜像广场。  刘少奇铜像是1988年落成的,那年是刘少奇诞辰90周年。铜像为立像,立在4.1米高的红色花岗岩底座上,像高3米,通高7.1米。数字与“七·一”党的生日相合,象征刘少奇是党的卓越领导人
南阳——曾经的风云盛世、名城望镇,如今的和谐之城、开放之都,千年积淀,造就了一方丰厚的文化沃土。粗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阳汉画像石,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  在南阳汉画馆,感受着历史的延绵、时代的更迭。品读汉画像石,探寻历史印记,仿佛掀开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在生动写实的《耕耘图》上,汉代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跃然而出:《双阙、厅堂、铺首衔环》中,汉代建筑立体呈现:《车骑出行》中,汉代贵族连车列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