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的美感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8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对美的体验,只知道追求更高的分数和更好的学校。作为高中语文教职人员,我有着切肤之痛,放着美妙的文章不能好好教,只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努力开拓学生的眼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水平。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学生基础知识和应试知识的教学,还有培养学生美感的任务。从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看,中学生不仅缺乏创新意识,也缺乏美感。文章不是无情物。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通过有情的文章,达到对学生美感教育的目的呢?
  一、高中语文美感教学方法
  1.树立美感形象
  树立美感形象就是帮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个自身的偶像,从而发挥偶像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偶像作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点在语文美感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可以说,帮助学生树立美感形象,就是对学生的“追星”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我们选取了多个富有美感的人物,如《背影》中的父亲、《荷塘月色》中的主人翁等。美感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文章中的意境。选取的原则是以学生自己喜欢、觉得美丽为主的。
  2.渲染美的画面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教学媒介不断拓宽,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美感。可将文章中的美丽片段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美的画面的渲染效果。通过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一个画面或模型,对其进行熏陶,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播放几张济南冬天的图片或者人们买卖大白菜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美有直观的了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设美的意境
  说到美的意境,我们首先想起的是古诗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么多不朽的诗篇,无一不有美妙的意境。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创设美的意境,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学生自己领悟到的生活哲理和事物美感往往会终身受用,引领他们步入文学美的意境之中。
  二、高中语文美感教学实施策略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任务。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包括拼音、成语、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在拼音、汉字的教学中,有造字之美;在成语的教学中,有语言艺术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有文章之美。高中语文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要素的美学体系,对于学生的美感教学也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有了这样的资源,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强化美感教学,通过成语选择、例文赏析、作文指导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美感培养。
  2.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作文是高中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学的重要阵地。高中生的作文往往生搬硬套、移花接木,很难从中体现出学生自身的美感。对此,教师可以针对作文教学训练学生的美感。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有些语文教师甚至有这样的言论,只要你能够背诵一百篇优秀作文,你的写作肯定会有很大提升。但是,美感来自哪里呢?难道只能通过文章的套用?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对于学生的美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做到文章写实,其次是在日常的写作中积累素材并灵活运用,最后才是进行美感作文的训练。
  3.在课文赏析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各种各样的美学风格,或清新隽永,或沉郁顿挫。通过教师对这些文章的赏析,学生会对文章中富有美感的场景格外关注,分析其中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些都是对学生美感的熏陶和培养。学生只有在一篇篇阅读的积累中沉淀文化底蕴,才能逐渐形成审美能力。文章中的美丽意境,一次次叩击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首词向学生展现了一幅萧条又别具美感的画面,将诗人“断肠人”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语文美感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实施。实践也证明,进行语文美感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素质教育目的。审美教学的道路还很漫长,贵在指引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相信不同教师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不尽相同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本人认为理想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满活力、和谐、有效的课堂。对于初中生物理想课堂的构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提到,要将学生置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担负起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引导的工作。因此,理想的课堂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乐于学习
[摘 要] 兴趣在教学中有巨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巧用诗词、民谣谚语、趣味故事等,重视课堂互动,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有趣味的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愉快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27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丘“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的弟子中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闵子骞、颜回、仲弓,工于政治的有子路、冉求,能言善辩的有宰予、子贡,文学方面突出的有子夏、子游等,可谓硕果累累。孔子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不断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理念给后人以很多启示与借鉴。  一、关注学生个体,实施因材施教  要教育好学生
概念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必须要掌握好生物学概念性的知识。然而,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的学习比较缺乏兴趣,所以针对生物学概念的讲解,教师要特别的用心和精心设计。概念图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给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学中关于概念性的知识,改变了他们先前对概念性知识的看法,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下面,本文就针对概念图在初中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效”“有效”成了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那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选择范例,设置开展多元化活动,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教学隐喻于问题和活动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或是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有序地接近并内化数学概念、知识、方法,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如果脱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本人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学生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有兴趣才会产生想学的念头,才会自己去学习,开开心心地去学习。怎样才能使学生开开心心地学习呢?怎样才能实施“快乐教学”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快乐氛围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板着面孔,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我国外贸的新增长极,长期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探究"跨境电商"发展下对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新能力要求,并从人才培养目标调
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装。若结构是作文的躯体,内容是作文的血肉,中心是作文的灵魂,那么语言就是作文的“衣裳”。这件衣裳靓不靓,直接关系着作文的质量。所以,一篇文章要鲜活感人,光彩照人,神奇动人,一定要让语言靓起来。中学生如何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呢?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作文常见的语言特色  常见的语言特色有四种: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富有诗意、幽默风趣。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是指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的确,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建立在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之上,要让学生站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跳一跳摘到“苹果”。学生跳起来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而“苹果”就是“学生可能的
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加之所学科目较多,所以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并不比高中生轻。生物目前并不是我们中考的考试科目,而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较而言,学生和家长所给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让学生课后在生物的学习上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必须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即努力追求高效的课堂,处理好时间紧、任务重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