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们不就业

来源 :大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b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绝大多数大学生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奔波苦恼时,就在人们对毕业生就业难忧心忡忡之时,不少“异类”出现了,他们早早就递上一张“不就业申请表”,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不就业,并非代表找不到工作,而是一种主动选择。今天的不就业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找到符合自己的职业。他们渴望自由,当然更渴望能最大限度地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人物先锋:小石
  简介:男,大三,原校社团联合会会长
  不就业原因:考研
  不就业理由:火候未到
  小石是我的舍友,挺优秀的一个男孩。学习能力很强,也曾获过很多的奖项,在考研这个潮流浩浩荡荡地席卷我们的时候,他也没有走在岸上。
  其实我们都知道,以小石现在的水平,就是直接就业也可以找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工作。可是,小石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四年的本科生活,越发使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太单薄,太贫乏。如果现在进企业,以我的能力和知识结构,顶多能做到一个中层人员就不错了,这显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如果一个人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在起跑线上输掉,所以我积极准备考研,希望能接受更高深更专业的教育,让我以后的成就能更大。”
  所以小石现在的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六七点钟起床,背着厚厚的书包,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到十一点钟的样子才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业余时间不多,一般晚上洗漱一下就休息了。周六、周日也是一样——考研的人哪还有什么周末啊?
  问及小石要不要先找一份工作垫底,他摇了摇头说:“不准备找了。如果找了,无形之中就会打消考研的积极性,给考研带来一些消极因素。那么多人都因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中途退下,我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
  看来,他是铁定了心要考研,不要工作了。其实考研的人又有多少不是这样呢?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空,每个人的梦想都很大。
  点评:考研之风似乎已经越来越盛行了。在各种官方的或非官方的统计数字中,我们看到考研已经成为许多大三、大四学生的首选目标,当然也成了不就业族的首选目标。不可否认,各种现实的因素也掺杂在考研族中。不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获得更高的起点,拥有更高质量更多自由的生活,是考研给我们的合理理由。
  
  人物先锋:王峰
  简介:男,新闻传播专业,现在全力攻克英语
  不就业原因:出国
  不就业理由:与国际接轨
  王峰是一所知名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以他的成绩和经历,毕业了找份好工作自然是“手到擒来”。可是,他却把自己的档案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整天上一些英语辅导班,全力准备出国。
  “为了最先进的知识,为了和国际接轨,到国外去!”他说。
  当初王峰向家人提出这个意见的时候,家里人都吃了一惊。这是自然的,王峰的家族是个媒体世家,把工作都给他找好了,就只等着他毕业。
  可是王峰不干了,那个工作不是他喜欢的。他需要最先进的知识,需要学术上的深造,却不需要被就业束缚自己在专业上的发展。在这方面,他最佩服的就是凤凰卫视的窦文涛、陈鲁豫、许戈辉他们,那几个人原来在内地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背井离乡,有的甚至还离开了自己的家庭,自己最爱的人,只为了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为了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觉得一个人如果不能把握自己的职场命运,那就业还有什么意思呢?
  在这时候,还是王峰的导师给了他最大的帮助。是他给王峰的家长讲解王峰接受先进知识的必要性,也是他帮王峰写了推荐信。
  现在的王峰很忙,一句话,“忙着出国”。对于国外的生活,王峰很向往。在他心目中,那是一个求知者和思想者的乐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渴望接触世界前沿思想和管理制度的人。
  点评:有伟人说过:“年轻人应该多走出去看看。”是的,这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种思想各种文化都交流融合在了一起。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才能不做井底之蛙,才能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做一个世界制造的人才,对我们在国内的事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你有机会,也请走出去看看。
  
  人物先锋:黄建
  简介:男,应用数学专业,申请留校,已获准
  不就业原因:留校
  不就业理由:喜欢校园纯净的气氛
  站在我们面前的黄建温文尔雅,一副干干净净的样子。
  如果以传统的思维眼光,黄建留校似乎太委屈他了。
  在校四年,每学期都拿奖学金,最差的一门功课也有86分,以这样的成绩去找工作,不敢说一定能找到多么好的工作,但是也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黄建毕业了并没有到哪个大企业或者去政府部门,他选择了留校做老师。
  黄建告诉我们说,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性格单纯的人,实在是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社会的残酷搏杀。他经常是怀着一颗心来,却受伤而去。还有就是他那安静的气质,到哪儿都改不了,他经常能在自习教室一呆就是整整一天。而最重要的一条是,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校园生活,黄建已经深深地习惯并依恋上纯净的校园生活,到了别的任何地方长久的生活,他都会觉得不习惯。学校里有很多同学,黄建喜欢面对着那些鲜活的面孔。只有那些鲜活的面孔才能让黄建觉得生活充满了活力。
  黄建说这番话是有他的理由的。黄建曾经在一个公司里面实习了将近一年,最后还是不习惯。于是,黄建最终还是选择了留校。在学校这方人间净土里,他可以不受约束,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问及对自己的选择后不后悔,黄建摇了摇头,坦陈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受名和利的约束,自己生活得开心就行了。有的人选择生活,有的人被生活选择。只是,在你能选择生活的时候,请想清楚你到底喜欢哪种生活。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是快乐的。
  点评: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中已经生活了二十年,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极端讨厌这种生活,想尽快逃离;要么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喜欢这种生活带来的气息。就业和留校也是如此,要么你逃离,要么你坚持。个中关系,只要你把握好一个原则——哪个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人物先锋:李磊
  简介:男,设计专业,曾任“科技协会”会长
  不就业原因:自主创业
  不就业理由:在不安分中寻找挑战
  “Year!”随着一阵欢呼,李磊在办公室里宣布:“今天晚上到KTV,我请客!”
  李磊是已经毕业将近三个月的大学生,毕业后他没有直接就业,而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广告策划工作室。这次是迄今为止他们做的最大的一笔生意。对方是个大客户,顾客满意了,能不高兴吗?
  李磊学的是设计专业,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在校外的广告公司兼职。兼职期间,因为思维敏锐,并善于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手法表现出来,所以作品一直很出色,深得公司和顾客的认可。大学毕业后,他谢绝了兼职公司的邀请,自己开设了一家工作室。
  万事开头难,李磊他们刚一开始的时候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办证,做宣传,挖掘顾客,设计作品……李磊说那一段时间都不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就守在电脑和电话旁。每天都会面对很大的压力,期望能有新的顾客加入,期望能做出让顾客满意的作品。
  李磊特别感谢自己的母亲。因为当初放着高薪不拿,一个人非要搞什么创业,很多人都不理解,只有妈妈默默支持着他。工作室刚开始没有什么创业基金的时候,是妈妈拿出了自己的积蓄给他们去注册公司;工作室刚开始没揽到什么生意,经营惨淡,连吃饭交房租都成问题的时候,还是妈妈,在背后给予支持。有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那段时间,李磊总是每天都在问自己:“我走这条路是正确的吗?或者,我应该去一个大公司,在写字楼里去拿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薪水?”
  但是李磊更知道自己骨子里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创业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天生的动力,青春的激情促使他不断地坚持下去。
  终于,由于他们勤劳踏实,作品出色,渐渐锁住了一大批顾客,公司的业务开始有了起色。及至后来,他们在广告设计市场上重磅推出了一系列作品,终于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也开始在圈内有了一些话语权。现在的公司,按照李磊的设计在稳步发展。
  如今,李磊已经事业有所小成。随着市场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的员工已经越来越多,当初的那间小租房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也许,过不了多久,他也要把公司搬进写字楼了。而且,那写字楼是属于他的。
  点评:有一种人骨子里就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他们渴望激情,渴望更高程度地证明自己,即使出现失误也在所不惜,他们就是现在的创业一族。他们放着舒服的工作不做,却偏要自讨苦吃,自己开创一个并不明朗的前程。因为他们还年轻,还有犯错误的资本,而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勇气和支持。
  
  人物先锋:天堂隔壁
  简介:女,影视编导专业,著名写手、自由撰稿人
  不就业原因:SOHO
  不就业理由:自由是我的本分
  虽然事先我认为已经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在咖啡厅里见到天堂隔壁的时候,我还是在心里暗自吃了一惊:这个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的女孩,就是那个南京、上海、北京三家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西祠”上的著名网络写手“天堂隔壁”吗?
  “天堂隔壁”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文字天赋。当时,她已经参加了“新概念”这样的比赛并获奖。上大学的时候,由于家里人的极力反对,她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中文专业,选择的是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影视编导。
  上大学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在网上发表她的文章,而且经常占据着“TOP10”的位置。很快,她优美的文笔就引起了一位编辑的注意。几个回合的了解之后,她成了一家时尚杂志的专栏写手。
  有了丰厚的稿酬做后盾,“天堂隔壁”的生活越来越精致。精致的生活很养人,也更加刺激了她向全国进军的“野心”。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专栏写手的市场意识,很快,她又成功地在北京和上海的另两家杂志“站稳了脚跟”。由于大学里的学业还是很重的,她只能在周末才会写一些稿子。即便如此,她每个月的稿费也有两三千块。就这样,一直到大学毕业。
  其实毕业的时候“天堂隔壁”是很痛苦了一段时间的。按家里人的意思,一个女孩子,找个安稳点的工作就行了。当时,市里的电视台已经表示可以和她签约,并说随时欢迎。家里人当然也是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经过痛苦而漫长的思考,她最后还是决定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坚决地加入到了“SOHO一族”。她相信自己能做得很好。生活需要勇气,生活更需要自由,不是吗?
  可是当我问起“天堂隔壁”现在生活的是否快乐的时候,她先是点了点头,后来又摇了摇说:“其实自由撰稿人一点都不自由。因为你要按照编辑的要求交稿子,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都给你放好了,还要按时交稿,你还自由得起来吗?”
  所以,她说自己还要进一步追求自由,那是一种纯粹的自由。不仅空间上是的,时间上是的,个人的创作也是不受任何打扰的。
  看来,对自由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点评: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而SOHO无疑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生活与工作协调的无限畅想。和创业不同,SOHO仍然是要为别人打工,只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比传统的办公有较大的自由。也许,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途”,但是身在其中的人却乐此不疲。或许几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等SOHO们做完自己想做的事,仍会去投奔某家公司,挤进某个写字楼里,追赶他们暂停的前途。
  
  毕业了,我们为什么不就业
  
  让我们先做一个常规的思考:
  毕业为了什么?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就业为了什么?为了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生活为了什么?为了快乐,为了自由……
  如果现在我很快乐,很自由,那么,可以不就业吗?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毕业后找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业了,找一个好的公司,拿一份不错的薪水,天天西装革履出入于写字楼、宾馆、会所,十足一个成功人士的典范。
  但是偏偏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顶着青春和激情的名义,敢于对此说不!
  他们没有选择这条路,非不能也,实不愿也。
  上帝在为你开启一扇窗户的同时,也为你关闭了另外一扇窗。就业和不就业也是如此。就业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但也可能因此无法达到更大程度的成功和更大程度的自由;不就业的人群虽然前途看起来不那么明朗,但是他们有技术,有热情,更有理智的头脑。也许他们的选择会给他们带来失败或者困顿,但是谁又能确定他们会不会因此而走向更大程度的成功呢?
  没有人告诉他们,这种选择是错的还是对的,那就只有走下去了。所幸他们都还年轻,还有跌倒了以后再爬起来的资本。
其他文献
刘洪波(Harvey)  雅思培训界顶级名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硕士,著名留学咨询专家,北京新航道学校雅思主讲。   幼沉醉于中国山水及音律,留学期间曾叫嚣:做遍七十二行,尝尽人情百态;又高呼:挖资本主义墙脚,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现好抚琴阅经。其散文《不可说》《卖花男》《六天五夜》《劳动人民》等被《海外文摘》《青年文摘》等众多杂志报纸登载,广为流传。其著作《雅思阅读真经》荣登2004年雅思类图书排行
期刊
屡屡发生的自杀事件告诫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从自杀大学生的有关分析来看,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另外,大学生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及心理承受能力低也是导致自杀的原因。这些原因表现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悲观、自卑等。广州某大学有一个真实案例:计算机系有一名男生跳楼自杀,悲剧是由一台电脑引发的,由于学习的需要,他买了一台电脑,但经常死机,导致不能正常使用。舍友提醒他可
期刊
倒退15年,他背着行囊离开小山村,第一次坐火车,上大学,念化学专业;  倒退11年,他大学毕业。没有服从分配的工作,他考进了省级电视台;  28岁,担任《流动记者站》制片人;30岁,担任《新青年》《千年论坛》执行制片人,攻下MBA硕士学位;  32岁,成为中央电视台新节目研发牵头人。  如今,34岁,他成为广源传媒集团副总裁、中国列车电视媒介CEO、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特邀研究员。  他还出版媒介专著
期刊
学业是否继续,事业如何开始,该怎样去面对一个全新的未来,这些主题是每年临近毕业的六七月份,许多校园情侣不敢正视又不得不去正视的问题,故事中的旖和哲就是那些情侣中最普通的一对。    2000年的沫沫    她的名字叫旖,但她更喜欢称自己沫沫,因为深爱深海中那个为爱化为泡沫的人鱼公主。20岁的时候,她开始留长长的清汤挂面样的头发,穿乳白的裙子,有时也伫立在篮球场的一角,看哲他们跟理科专业的男生较劲。
期刊
一    汽车沿盘山公路绕着,从一座山转到另一座山。很快就把我们送到了此次支教的目的地——贵州一个小山村。  我们的到来显然打破了小村的宁静,村民们纷纷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而我们也仔细的观察周遭的一切。这是个典型的“坝子”,四周皆是千米左右的高山,且山势险峻,正应了地理上说贵州的那句老话:“地无三里平”。  村里学校的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带着我们参观了学校.  走进校门,就见到一栋四层楼的
期刊
“我喜欢挑战,十三岁就开始在中国餐馆打工,什么活都干过,而在上大学时因为想一边念书一边做事,所以我在念书的时候就在GE公司做了两年。”    很高兴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个人的经验。我在外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可能语句的表达不够顺畅,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些例子讲给大家听,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借鉴。  我在台湾出生,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我觉得自己的背景非常复杂:我几年前来到北京,但不是北京人;
期刊
童年一次远游使女孩如醉如痴地迷恋上了大海。毕业后,女孩放弃原来的专业,克服各种阻力,终于如愿进入“海洋世界”,成了海底的一条“美人鱼”。这时,女孩才惊异地发现,海底那些冰冷的动物竟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善良的本性……    赢得圆梦机会    1992年,我回到哈尔滨开始上学。因为太眷恋大海的缘故,当2003年10月黑龙江省博物馆海洋世界到我就读的哈尔滨第二职业影视表演班招讲解员时,我兴高采烈地报了名。
期刊
刀郎不是那个很火的歌星刀郎,刀郎是我的高中同学。  刀郎不姓刀,姓陈,名郎。刀郎的母亲早忘,父亲也不怎么管他。恋母情结很重的刀郎有些女里女气,又和女同学走得近,男同学于是有点瞧不起刀郎,都不屑与刀郎交往。只有我与刀郎还有些话说,因为我和刀郎是同桌。  刀郎的母亲给他遗留了一台照相机,刀郎经常不吃不喝地将可怜的一点生活费节省下来买胶卷,找班里的女同学免费照相。刀郎不怎么说话,但有一句名言在我们同学中
期刊
最近总是心慌。  看一期央视的“挑战主持人”,当期擂主是个马来西亚小伙,拿着中国发的奖学金在北京做交换生,不是别的,就是汉语了得。他与挑战者(纯汉语环境下的中国优秀高校生)的较量,让我以国际眼光欣赏时大呼过瘾,他对汉语的了解与应用,让我有惊奇的快感;当换到民族情感高度看节目时,多少有些不堪。的确,挑战者输得很惨,但换我上,后果更严重。安慰自己,他能说,未必能写,可也只是未必。练到舌头觉着不是自己的
期刊
说起我们寝室的小妖呀,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小妖本名什么,寝室恐怕没几个人记得,大家都觉得呼她的外号再合适不过了。     1、小妖的随机应变   小妖喜欢恶作剧,得罪了一些人。一天早自习,她掀开课桌,里面躺着一封信。抽出一看,信纸上只写了两个大大的字:蠢材!我本以为她会发火,谁知她朝我笑笑说:“这人真有意思,写封信来,只有署名,没有内容。”从此,我对小妖佩服得五体投地,再被她捉弄时也会一笑置之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