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

来源 :大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屡屡发生的自杀事件告诫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从自杀大学生的有关分析来看,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另外,大学生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及心理承受能力低也是导致自杀的原因。这些原因表现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悲观、自卑等。广州某大学有一个真实案例:计算机系有一名男生跳楼自杀,悲剧是由一台电脑引发的,由于学习的需要,他买了一台电脑,但经常死机,导致不能正常使用。舍友提醒他可能是用别人用过的二手零件组装的。他觉得很受伤害,就去找电脑商要求退货,但商家不肯。于是电脑成了他的摆设。这件事对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有时舍友和同学就这事开他的玩笑,虽然他表面不予理会,但已有了心结。后来他哥哥来学校看他,知道这件事后也责怪他,说他笨。哥哥的言语使他更加绝望。随着和同学交往的减少,心里压力增大,最后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
  《中国青年报》有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有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是什么诱发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华东师大心理学系教授梁宁建认为,大学校园成为心理疾病高发地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目前在读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父母也想尽办法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这些孩子的最大弱点,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特别是那些成绩很好,已在名校读书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更高,如遇到一些挫折,很在乎自己的名声,心理压力就会更大。另外,进了大学,学业的紧张、人际关系的复杂、就业的压力、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亲人的变故等原因,也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深圳精神研究所所长胡纪泽称,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自杀原因越来越复杂,自杀现象越来越难以防范。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无疑是一颗颗隐形炸弹,加上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很容易使那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
   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现代大学生需要的是更多心理关怀和精神沟通。“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写照。这种看似标新立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
  
  
  自杀不是想要的结局
  
  北大教授夏学銮说:“一个人活着应该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不负责任。”这句话在网上引起了争议,甚至是谴责:“宝贵的生命消陨了,那些泯灭良知的人没有一丝遗憾和痛惜,还在那里冠冕堂皇的做着冷漠的评价。……可悲啊!他以为我们的同学们视死亡于游戏。有谁不惧怕死亡,有谁不想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宝贵生命的消陨不是遗憾和痛惜所能唤回的,宝贵生命的消陨也不能挽回什么。
  一个大学生自杀了,难免会对周围至少五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
  武汉某高校学生黄文(化名)自杀后,一直疼爱他的外婆卧病不起,口中念念有词:“老花镜,老花镜,老花镜,文文给我买的老化镜”。他的母亲整日闭口不言,家里常常无人做饭,父亲很少回家。据邻居讲,黄文的父母都是老实人,父亲有工作,母亲开一个副食品店,日子过得挺好的。黄文是他父母挂在嘴边的骄傲,黄文是亲戚邻居孩子们学习的榜样。黄文的死,毁了他的家人,也吓坏了一向视他为榜样的人们。
  广州某高校柳某因为感情问题自杀。他的死,同学特别意外,他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很好,前途应该不错。他的班主任说:“我不想谈这个问题。他自杀后我们班的人一下子变得沉默,在别的班面前抬不起头,自己的同学自杀了,每个人都感到内疚,恐慌。有的同学讲他们以后不想谈恋爱。对我而言,我也不想当老师了,我觉得我失败了,我没有尽到责任……”
  北京某高校石鹃(化名)自杀是想脱离生活的负累。她的朋友讲,她生活在矛盾之中,她的父母给她的期望好高,但她觉得自己不那么优秀。和大家相处,她总觉得说话说不到一处,大家和她有隔阂,在宿舍她是孤独的。她很注重别人对她的看法,特别敏感。她宿舍的一女孩说:“我们没有想到,真的。我们喜欢嬉笑,她挺努力的,所以我们不常打扰她。大家有时私底下说她性格挺脆弱,像我们几个彼此之间还吵过架,过后就没什么了,她可能放不开。她把一切都看得太重了。我们根本不以为然的事,结果……”女孩哭了。
  北大女孩在自杀前留言BBS:“……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无比盼望中学,曾经以为中学会更快乐,中学的时候无比盼望大学,曾经以为大学会更快乐,盼望离开欺负与讥讽自己的人,盼望离开被彻底孤立的环境,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最后,充满了难以再继续下去的悲哀,不得不靠环境的彻底改变来终结,难道说到了现在,已经走到了终点。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无法负担,以前或许不明白这种感觉,对自己的悲哀,痛到心尖在颤抖,或许死亡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的开始,用悔恨来洗刷灵魂然后新生,或者回到过去重新开始。”
  显然自杀没有使他们得到想要的结果,正如网友所言,选择死亡这种超脱的方式来逃离现实,为了自己的一点创伤懦弱的逃避,丢给活着的人的是更大的伤害。自杀是对他们自己生命的错误延续。这样的人就算真有轮回,相信也不会有崭新的开始。
  
  自杀未遂者的告白
  
  2005年许多的大学生因为感情、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不好等选择自杀,他们当中有自杀未遂的,其中几个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深圳某高校小赵(化名)
  我长得不好看,我感觉大家都对我不好。我觉得不管我做什么都会因为我的长相而失败。今年我喜欢上一个男孩,可他连话都不愿意和我多说,他最后选择了我们班另一位女生当女朋友,我当时觉得受到了极大的羞辱,我没法再活下去了。后来我喝了安眠药,结果被救了。没想到我出事后全班同学都去看我,那个男生告诉我他没有选择我是因为他不适合我,我太敏感、感情细腻,决不是因为我长得不好看。由于我的心理作祟,我差点不能享受生活,我现在想明白了,我坦然地面对一切,凡事不能太在乎,更不能随意地猜测别人的想法。其实都是小事情。不要告诉别人我自杀过,我现在已经不懦弱了。
  广州某高校小宁(化名)
  我们宿舍6个人,5个人过了英语六级,我到现在还没过四级。我特别有压力,我一个人孤立了起来,那段日子特别不顺,我天天上网麻痹我自己,不敢回宿舍,结果我的期末考试挂了三科,我对自己彻底地绝望了。那时我特别彷徨,只感觉自己无路可走,想想未来,同样学校毕业的他们飞黄腾达,我可能贫困潦倒,我怕了,真怕,晚上我一个人在楼上坐到四点,一狠心跳下来了,天黑跳在花池里的铁树丛上,受了外伤,我一个人爬起来,对听到声响赶过来的宿管人员说不小心掉下来的。跳下去的那一刻我清醒了,我还不算太坏,我在名校读书,和我一样的人比我的状况还差些,有的人甚至不能读书,但他们一样活得挺好,再说,我们班过六级的三分之二在我的宿舍,还有好多没过四级的,我还可以努力,当时想得太偏激了,现在只觉得当时自己挺好笑,弱智!
  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婉莹,曾经锦衣玉食,应有尽有。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随风而逝,她经历了丧偶、劳改、羞辱打骂、一贫如洗……1958年到1971年洗厕所,挨饿,受冻,但她一路坚强而平静的走到1998年。对于那个年代,她说:“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不经历那个年代我就不会知道自己比想象的坚强”,“再经历一次我还是能够挺过来”。大学生是否也应如此:顺境,逆境,坚持走过去?
  
  大学生自杀,错在谁?
  
  大学生自杀事件使人们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教育等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大程度上对家庭、学校、社会,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的弊病暴露无疑,使人们更多的转向对大学生因何而自杀的思考,不再谴责自杀本身。
  首先,作为大学生本人来说,应该意识到:上了大学,只是完成了人生的重要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曲折,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要以积极、坦然的态度面对现实,心理有烦恼要多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定能走出困境,取得成功;其次,作为家长来说,不能只盯住子女的学习成绩,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并具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社会的竞争;作为学校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机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发挥它的作用;对老师来说,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光是大学,我们的教育链条中也应当进一步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切。一位网友说,不要问“你的大学生活快不快乐”,该问的是“你的大学生活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不快乐是明摆的事实。是什么造就了我们的不快乐,是什么让我们这么优秀的同学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会关心我们的死活,整个社会关心的不过是我们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多少价值。北大夏学銮教授说,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及其待遇、地位较以前都有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以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方式培养人才的教育,对普及国民教育功不可没,但是流水线方式只见整齐划一的产品和唯分数是从的标准,却往往容易产生漠视人文关怀、个性尊重之弊。
  《专家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一文强调,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目前北京市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初步形成。上海已启动高校“危机干预”工作。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等。
  一些专家建议,全社会要提倡关注生命本身的意义,不要让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疏离感妨碍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倾听。正视“自杀”问题,而不是把非正常死亡加以掩盖,让厌世者能够及时得到与社会的接近、倾听与帮助。
其他文献
前几天看了几幅图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幅画是一片鲜艳的红,上沿呈现锯齿状,不知何物。  第二幅画上立着一个圆睁双目的大公鸡,金黄色的喙,绿色的翅膀扑闪着,那片红原来是它的冠。  第三幅画上原来这个公鸡站在一堆木头上,两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紧紧盯着它。做跃跃欲试状。  第四幅画显示这是一个农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五头猪,三只鸭,一只小白狗在追着鸭子满园子跑。院子的小主人即那两个小男孩,一心一意要
期刊
有很多艺术生都将北京视为他们的麦加,然而能够跨入那些高等艺术学府的人却寥寥无几。《霸王别姬》里有句台词堪称经典:人都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从长沙市十一中的艺术班到北京的中国音乐学院,范真璇一路上虽然风尘仆仆,但是更多感受到的是学习带来的喜悦与充实。  父亲好音律,善器乐。耳濡目染,范真璇从小就在唱歌方面显示出了她的音乐才华。高三时,她就在湖南省中学生“湘井王杯”三独(独唱、独舞、独奏)比赛中崭露头角
期刊
一个女孩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献上的礼物    邓茜,1981年出生于贵州晴隆。成长于川黔两地。爱好文学、旅游、网络以及纯洁的茉莉花。重庆工商大学本科信息管理和汉语言文学双学位毕业生。  毕业在即,她顶着各方压力义无反顾地在家乡采访调查,并用一年时间撰写完《24拐---历史的弯道》---我国第一本完整介绍和见证二战时期中美军事合作“24道拐”的书。    关于24    24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期刊
做出考研的决定是在2004年的3月。当然,这个决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自己根据就业形势,在权衡了就业和考研的利弊后所做出的,个人认为比较理智。这也是让自己能够持之以恒考研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一直都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作为自己的励志箴言。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坚定“考研”这个信念很重要,因为它足以支撑你以后在考研路上的状态。  在做出考研决定后,选择报考的学校、专业、导师也是提上日
期刊
“环球影城”是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厂下属的主题公园,目前在全世界主要有洛杉矶、佛罗里达的奥兰多以及日本大阪这几处。幸运的是,从住处到好莱坞的环球影城,走高速公路不过20分钟的光景。   我们一行人到达之后,即前往山脚下的“侏罗纪公园”。坐在餐馆的阳台上,一边吃着早中餐合一的Brunch,一边近距离欣赏恐龙过山车的壮观场面。只见它由一个84英尺高的水帘洞口近乎垂直地坠落下来,然后在潭面上急速划过激起巨大
期刊
大学校园中有这么一些人:在新生眼中他们是老师,在老师眼中他们又是学生;他们既扮演着学生的角色,又承担着老师的某些责任;他们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又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这个被同学们俏皮地称作“半导体”的群体即是活跃在当今大学校园中的学生辅导员。    既要辅更要导    一位大一新生告诉记者:入校以来,为他们忙前忙后,给过他们帮助最多的不是他们只见过两次的班主任,而是他们几乎天天见到的辅导
期刊
高清玲简介:首批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长沙清玲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新思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国内多所高校职业规划师。专用E-mail:xinlingzixun@yahoo.com.cn ,QQ:357195979    自我认识是规划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基础。职业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接纳自己、欣赏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自我认识?  简单地说,自我认识是我们
期刊
女品酒师,在人们眼里是一个颇显神秘而有趣的职业。这些月薪过万的女性真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惬意,过着“左手红酒,右手钞票”的生活吗?时尚品酒师又是怎样炼成的呢?豫北女孩艾雪的经历,令人大长见识。    ※红酒小姐幸遇法国“师傅”※     为让自己的青春在“东方巴黎”燃烧一把,而不是在闭塞的豫北家乡那座小县城平庸耗尽,1999年4月我丢掉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在父母的“批斗”声中独自闯到了上海。几经周折,我
期刊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有两样东西开始在美国走俏:一是防毒面具;二是用于填写遗嘱的电脑软件。前者是为了在可能发生的战争前做好生命保护工作;后者是为了在有生之时保护死后财产。美国是法治国家,法律多到令人头疼,如果较富有的年轻夫妇不按法律预立遗嘱,若遇意外双双丧生,那么,年幼的孩子即被送进孤儿院,所有银行存款、住房、汽车及家具等财物便全由民政部门欣然接管。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若想去领回孤儿及
期刊
刘洪波(Harvey)  雅思培训界顶级名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硕士,著名留学咨询专家,北京新航道学校雅思主讲。   幼沉醉于中国山水及音律,留学期间曾叫嚣:做遍七十二行,尝尽人情百态;又高呼:挖资本主义墙脚,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现好抚琴阅经。其散文《不可说》《卖花男》《六天五夜》《劳动人民》等被《海外文摘》《青年文摘》等众多杂志报纸登载,广为流传。其著作《雅思阅读真经》荣登2004年雅思类图书排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