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探究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z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技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标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人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三是考察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它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针对抽油机这种位能性负载的特性,设计出一种利用变频调速技术与能量回馈单元相结合的节能控制方式,以达到更加合理的节能效果并且达到对抽油机更加合理的控制.经过现场的实
期刊
对连续重整装置液化气腐蚀不合格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整预处理气液分离罐和汽提塔的操作,连续重整液化气达到了要求指标。
我国优秀文化典籍《易传》指出,教育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的需要.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当代的教育思想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面向世界,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使得课堂提问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次数最多的组织方式,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对教材、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提升自身教育理念,不断的进行教育总结以及教育反思,注重课堂提问方式以及提问内容的针对性、价值性以及特色性。有效课堂提问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思考状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领悟到一个新道理,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火花。教师要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从实际情况出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摘 要: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我省排球后备运动员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力图为解决浙江省排球后备力量培养问题及相关部门决策和青少年排球训练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排球 后备运动员 现状 调查分析    1前言  近几年,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省排球运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资金困难,教练员断档,“金牌战
餐饮服务行业的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向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之一.食品安全由于直接关系着广大群众的饮食健康与生命安全,因而在餐饮服务行业进行严格管理、透明监督既是对公
期刊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所谓的“课堂主人”,绞尽脑汁,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备课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教学体系的核心在于实践教学的实施。通过实践教学,搭建理论到实际的过渡桥梁;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如何创建适宜的实践教学模式,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名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现就根据在教学工作中的逐步经验总结,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提出一些看法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