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所谓的“课堂主人”,绞尽脑汁,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备课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所谓的“课堂主人”,绞尽脑汁,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仅结合个人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文革”、“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四、使用好《教参》
《教参》是他人对教材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仅供教师参考。虽然其中不乏高明之见,但也不见得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教参》本身也在不断修改,就是明证。有《教参》是好事,它像拐杖一样,可以帮助自己走路,但如果完全依赖《教参》,好事就是变成坏事,它会使自己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所以,《教参》应当为“我”所用,合宜者取,不合宜者舍。要做到这一点,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先钻研教材,然后再看《教参》;如果倒过来,《教参》作者的观点就会先入为主,这是不利于教师独立思考的。
总之,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只要我们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吃透”教材,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 就一定能够迎来初中语文教学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秋菊著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葛盈辉;学习策略及其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备课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所谓的“课堂主人”,绞尽脑汁,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仅结合个人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文革”、“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四、使用好《教参》
《教参》是他人对教材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仅供教师参考。虽然其中不乏高明之见,但也不见得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教参》本身也在不断修改,就是明证。有《教参》是好事,它像拐杖一样,可以帮助自己走路,但如果完全依赖《教参》,好事就是变成坏事,它会使自己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所以,《教参》应当为“我”所用,合宜者取,不合宜者舍。要做到这一点,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先钻研教材,然后再看《教参》;如果倒过来,《教参》作者的观点就会先入为主,这是不利于教师独立思考的。
总之,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只要我们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吃透”教材,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 就一定能够迎来初中语文教学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秋菊著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葛盈辉;学习策略及其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