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的获取应是思维的结果,导出这些结果的生动的思维过程,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最佳时机和重要途径,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参加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过程,就会削弱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试就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谈几点初浅的见解。
  一、注意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丰富其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目标。如在九义教材中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卡片,提出操作要求,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指导他们操作,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操作引导学生想,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的时候,可以想:能不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不能)再试着怎样拼成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摆时,启发学生先猜想拼摆的结果,再操作验证,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自问自答,操作完后,要求学生叙述操作过程,通过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想: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启发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说出为什么要除以2,然后进一步抽象出字母公式:s△=ah÷2。这样,手动,脑想,口说,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借助表象,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二、注意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博览
  数学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而后继知识又是已学知识的发展,有古人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也说明了用已知去获取新知的道理。九义教材在较多的例题前设计“准备题”与“复习题”的目的也就是新旧的沟通,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因此,我在教学新知识时,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指引一条由已知探求未知的道路,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实际上是由一个数及两数倍数关系求两数和的应用题加上一个条件而形成的。教学时,我借助复习题让学生展开思路分析,让学生自己解答后,并结合线段图使学生弄清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就要先求四年级栽树多少棵。而题目里面没有告诉三、四年级一共的棵树,所以还要继续引导学生将例题与复习题对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者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联系到已学知识,明确解答步骤,并进行解答。这样,立足与迁移,通过复习题步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变化,初步探求到解答三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逻辑思维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三、注意语言表达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学生一般能正确列式解答,但对算理的解述不是很清楚。如果让学生摆出图片,提通过观察所摆出的图片,把思维观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这样,学生只有正确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才能将外部的动作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问题导向,提高形式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思维的要求只有在形式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才能实现。思维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去想问题,在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如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抓好解答应用题逻辑思维过程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应用题的表述弄清应用题的情境,即弄清应用题说的是怎么回事,以及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简言之,就是明确题意。把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表述成应用题的形式,其实也是解应用题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时已经抓住了必要的因素,这样,就能有意识地观察、思考这些因素,很快抓住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因素。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概念、关系规律不断被解释,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
  第二阶段,找出要求的数量与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把具体问题普通化。弄清题意,只是弄清应用题的具体情境,知道已知什么因素,要求什么因素。而要解答应用题,则需用已知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运算的意义、规律来求出要求的数量。如解应用题:“用绳测井深,把绳三折来量还余4米,把绳四折来量余1米,求井深和绳长?”在这道应用题中,给出了两个因素,都是井深与绳长的关系:绳长的比井深多4米,绳长的比井深多1米。所以绳长的比多了3米,就是说绳长的-=与3米对应,求绳长的问题就是用3除以对应的分率,这是一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这一阶段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学生思维活动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学生解应用题的练习中巩固深化知识,形成技能、能力的重要一环。
  第三阶段,运用数学运算意义与规律,列出算式。把具体的应用题抽象为一般的数学问题之后,则可以列出算式。如在上例中已抽象概括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即可列出算式:3÷。这就是学生运用运算意义和规律进行推理的过程。
  第四阶段,计算得出结果。一个对运算意义理解深刻的学生应该知道每一步计算的结果是什么,这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会理解应用题的一个试金石。
  第五阶段,作答。就是明确计算结果的具体意义。对作答这一环节,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把全题通审一遍确认所求结果,从而加深学生对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认识。
其他文献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电力企业也在逐步发展与完善,并且在我国社会基层建设及经济建设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  高效课堂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扎实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高效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以“精讲多练”方式落实教学重点,要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关注学生显示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这就要求摈弃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孩子们的心灵松绑,给他们开拓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特殊时期,面临着维护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的巨大现实风险,治安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实施有
灌溉自动控制是灌溉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灌溉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可提高操作准确性,有利于灌溉过程的科学管理。灌溉水入渗深度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契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促进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作为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能主动预习、深入预习的学生,学习语文时就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那么怎样让学生的预习“脚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已成为我
创建的目的是什么?我理解就是要改变旧面貌,创出新面貌,创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让农民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让群众发自内心拥护我们党。为此,创建之初我们党总支向自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对于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我们语文教师都在苦心经营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是遇到了尴尬的现象:学生作文往往是内容空洞,用词匮乏,语言表达能力差,更有甚者是胡编乱造,千篇一律,文不对题,套用他人的作文。特别是在经济上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学生作文能力差的现象更为突出,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师生共同的难题。今天,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语文课程标准》
【摘 要】兴趣来源于生活,兴趣来源于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及兴趣,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得先要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各种心理学知识,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样课堂效率才会有所提高。而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暇的小学生,关注他们的兴趣尤为重要,当他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会很专心很投入。如果他们对体育活动没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注意